藝文

【投書】「學莫便乎近其人」:影音紀錄中的余英時先生

余英時先生的影響力如同胡適所言「永遠有利息在人間」,透過影音,更可以直接感受到這句話的魅力。 余英時先生的影響力如同胡適所言「永遠有利息在人間」,透過影音,更可以直接感受到這句話的魅力。 圖片來源:天下資料,鍾士為攝

記得2014年,王汎森院士在第一屆唐獎漢學演講會場中擔任介紹人,提到他17歲時在台北市街頭看到一張《中國時報》的副刊,刊載余英時先生〈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一文。他表示,相信很多與他年紀相仿的人,都是在那天第一次接觸余先生的文章,自此以後,總是期待余先生的下一部著作、下一篇文章何時出現。

中國大陸學界有種貼切說法:在沒有胡適之的時代,至少我們還有余英時。余先生的著作與文章對許多人都有深遠影響,自然我也不例外。然而,我也很留意余先生接受媒體採訪的影音記錄,這對我來說有十足的幫助。余先生的口述具有條理、理性又帶有情感的充分展露,彷彿讓我們看到歷史學者的眼中有無數精彩的世界,並能提出世上不公平的事讓人注意,對當代讀者來說,很受用也很珍貴。特別在余先生已離我們遠去的此刻,我想意義是格外深遠的。

目前可見的影音紀錄,讓我覺得余先生好像一直都在。他的影響力如同胡適所言「永遠有利息在人間」,透過影音,更可以直接感受到這句話的魅力。

不僅是學者,更對社會有關心批判

學術世界裡,學者多半被視為「象牙塔」的代名詞,但在此我並無任何價值判斷之意,只想指出大家習以為常的既定印象,現今有增無減。然而,余英時先生不僅有學者對學問的敬業,也由於著作與影音的流傳,以至於我們無法將他與「象牙塔」的既定學者形象畫上等號,至少在公共議題的發言是這樣。因此,這更凸顯出余先生的特別之處。張灝教授稱余先生為「公共知識份子」,意即不僅是做好專業,也對社會有所關心與批判。

余先生接受採訪的影音,我沒有具體統計過共有多少部,事實上這也是一項待統整的工作,可能網路上可以找到的資料尚不完備。我也記得余先生接受採訪時提到的基本態度:不希望別人吹捧他(原話是「吹泡泡」),接受採訪所說的,只是站在人的尊嚴講幾句話,不說神話,不說鬼話,只說最普通的人話。基本上是從文化觀點出發的。

由於影音有其時間限制,製作上又相當留心是否能吸引讀者注意作為主要考量,因此往往呈現的是受訪者思想的精華,並能在有限時間被觀眾理解與掌握,而達到一種親切的認識。荀子說:「學莫便乎近其人」,我始終覺得透過影音觀賞的學習,可以打破時空隔閡,很可以達到「近其人」的良好效果。

從影像中親炙大師風範

限於篇幅所致,不能對所有我觀看過的「影音余英時」做詳細的介紹,本文僅是從幾個面向談談自己的感受,表示對余先生的敬意。

我最早接觸余先生的影音紀錄,應該是2003年在公視播放的《文化大師薪火相傳》節目。在那之前,我沒有看過余先生的任何著作。節目中,製作單位好像把整個攝影棚的器具都搬到普林斯頓大學。那時余先生剛從普大退休不久,學術活力仍然非常旺盛,訪談間感覺他還有無數學術議題仍待開拓的研究熱忱。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節目中出現一個放大鏡,放在故紙堆上,頓時字字句句變得鮮明清楚,影片所要彰顯的精神好像偵探辦案,企圖找出任何蛛絲馬跡、可供破案的線索,只是把焦點轉換為古代思想與文化而已。那樣的畫面令我感到十分有趣,原來文科學習不是只有背誦,當下引起我在智識上發現問題與解決疑惑的趣味。

另外,現在所說的「自由」的滋味,余先生所言經過羅湖橋時「頭上一鬆」的神奇感受,我就是在那部影片看到的。余先生對「自由」的描述與手勢動作,彷彿也讓我真的感受到什麼叫做「自由」,那不是筆墨的、思辨的,而是具體感受的。之所以如此說,在現在的時代看來更為重要:自由已成為我們想要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必要,而不是一種隔閡、有待突破的窘境。當然,也必須防備有失去自由的危機。總而言之,余先生的談話帶給我很深的印象。

接下來的一部採訪是2007~2008年香港電台製作的「傑出華人系列」,在這部影音節目中,我第一次看到余先生的書房「小書齋」、余先生談自己研究陳寅恪詩詞卻意外得到「作者知我」的稱賞、還有對於陳先生在1959年元旦貼出的門聯「六億人民齊躍進,十年國慶共歡騰」的歇後語解釋。

最令我感到特別的是余先生對於圍棋的喜愛。以往閱讀古代文人作品,常會提及琴棋書畫,圍棋總是較被忽略。但因為余先生的文章與思想上的接引,讓我對圍棋文化的奧秘有進一步瞭解的機會。原來圍棋不只是一項競賽,還是一種代表中國文化的主要媒介,甚至是其中主要精神所在之一。余先生曾寫過圍棋的文章,詳細內容在此就不贅述。我只想指出一項事實:余先生真正把古代所謂「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精神充分體現出來,表現在他對圍棋的喜好、對先哲的尊重、對氣節的堅持、對理想的追尋上。這部影片,一直讓我聯想到《論語》所記載的這句話。

我發現,余先生很能將古代文人某方面的理想形象具體地生活出來,讓人覺得不僅可敬而且可近。現在大家很留意余先生的一句話是「我在哪裡,哪裡就是中國」,就是出於這部影片中余先生回答記者的提問,下句則是:「為什麼要到那個地方才是中國,那地方反而沒有中國」。我個人覺得,這部影片可以較全面瞭解余先生的為人與學問,生動且貼近社會民眾的思想脈動。相信與我有同樣感受的觀眾應該不在少數吧!

敢於針砭時事,說出真話的精神

還有一部作品,大約是2008年世界新聞日,余先生接受記者採訪,談論美國「扒糞運動」以及記者與作家的主題,集中在「講真話」,不畏權勢,揭露社會黑暗的用意在於對秩序的改善而不是破壞。他認為,說真話必須具備孟子所說的三個條件──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同時,還必須加上胡適所說的「時髦不能動」──不為群眾所動。因為民眾短期可能會失去理性,例如民族主義,但是長期來看未必如此,所以說真話也不能隨著群眾的喜好去迎合、厭惡或排斥,那就失去是非判斷的準則。

余先生對於強權專制的批判,在公民社會最為人所認識。觀賞這部影片,讓我感受到余先生承繼了中國傳統思想中對人的尊重。加上余先生讀胡適的書非常熟,也深受其影響。胡適在美國讀書、深受自由、民主、法治觀念的薰陶,具有傳統與現代觀念的結合,自然也提供余英時先生一個絕佳的參照。余先生說過,他對胡適也有批判,不過這不重要。他真正從胡適思想學習到許多現代公民的觀念,再加上自己好學深思的體會,走出自己的路。

余先生走的這條路,許多知識人都在看,他留下的腳步,以後我們可以透過他的著作緬懷他、學習他的精神,也要能走出自己的路。閱讀余先生的書本之餘,現今觀看他的影音紀錄,余先生的確仍活在我們心中。

(作者為大學教師。)

瀏覽次數:1377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