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教育

看《聽見歌再唱》:當藝術教育資源不均,我們怎麼讓偏鄉孩子有選擇?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讓每位孩子有平等的選擇權,孩子可以選擇喜歡或不喜歡,而不是沒有機會接觸藝術教育,所以被迫沒有這個選擇。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讓每位孩子有平等的選擇權,孩子可以選擇喜歡或不喜歡,而不是沒有機會接觸藝術教育,所以被迫沒有這個選擇。 圖片來源:《聽見歌再唱》劇照。

隨著國片《聽見歌再唱》的上映,除了劇情中天真的孩子唱出優美的樂聲外,偏鄉小校的生存問題及偏鄉音樂師資的不穩定議題,也逐漸浮上檯面。電影中,孩子們在最後的比賽中歌唱出了自信、唱出了自我價值,卻也唱出了偏鄉文化刺激少、藝術教育資源不均等的事實。

藝術教育可以帶來選擇,亦可以是孩子們人生中的一種選擇。而我認為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讓每位孩子有平等的選擇權,孩子可以選擇喜歡或不喜歡,而不是沒有機會接觸,所以被迫沒有這個選擇。

夕陽下,她一遍遍練習,直到父親出現……

我曾經在西部沿海地區農村的小校中,遇到一個7歲的女孩。她因為母親生病,需時常進出醫院治療,父親則每天開著小貨車載她來學校。她常紮著凌亂的馬尾,可能是務農的父親努力為她梳的。孩子下車後,父親總是幫她從貨車後斗拿出書包,再深情的目送她進校門。

第一次見到她的父親時,我還以為是她的祖父。後來才知道,父親老來得女,所以眼神中才會充滿一種特別慈祥的關愛。然而,這樣的眼神,在清晨的微光中,我卻感受到了一絲絲不捨。

第二學期開始,我帶著女孩及班上12位孩子開始學習口風琴,期待他們能從樂器練習中學著突破自我、學著面對困難,也期待從學期末的表演中能建立自信,就像《聽見歌再唱》中說的:「我們給孩子的掌聲太少了,而孩子的自信,可以透過掌聲來擦亮!」

在練習的過程中,我發現了這個女孩的天賦,正在慢慢發光。從未接觸過樂譜及音樂課的她,能在短時間記住五線譜上音符的位置,也能靈活地運用五隻手指彈出正確的音,她常主動把樂器帶回家練習,甚至在沒有老師的協助下,自己超前進度,練習到後面的曲目。

女孩的父親總是工作到下午5點多,所以她通常是校園內比較晚回家的孩子。就在某個夏日午後,夕陽已近黃昏,在辦公室處理公務的我,突然聽到耳邊傳來熟悉的旋律。隨著聲音尋找,我看到了一個晚霞中的小身影,在等待區席地而坐,拿著樂器,小小的手在按鍵上映著金黃的陽光,依然凌亂的馬尾在微風中飄著,而我只是靜靜的在角落看著、聽著。她練了一遍又一遍,一首又一首,直到父親駕著小貨車前來,才歡喜的收了樂器,牽著父親的手,一邊問「晚上吃什麼?」一邊讓爸爸幫她把書包拿了後斗,兩人上了車,在這美麗的餘暉中揚長而去。

女孩身上,具有音樂陪伴的力量,也讓我看見孩子選擇音樂的瞬間。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別讓藝術教育成為偏鄉孩子「學不起」的一門課

從女孩身上,我看見了音樂陪伴的力量,也看見了孩子選擇音樂的瞬間。但沒有選擇權的孩子又有多少呢?教育部委託學者所做的調查指出,國民小學音樂教師為音樂科班背景的,約有54%,而在部分非都會地區的國民小學,比例更低到30%左右。

其實,台灣大專院校中有設置音樂相關科系及研究所的學校共有約30所,依每年的畢業人才數量來計算,專業背景的師資量應該是足夠的。但要怎麼讓「進入偏鄉學校教學」成為這些專業人才的選擇,也是當今教育體系中值得被探討的課題。

以一個學校只有6班的偏鄉小校來說,不太可能聘請一位只專精於教授音樂的老師。相對的,音樂系畢業的學生也因長時間的技術練習,對於其他科目不是那麼熟悉,所以多選擇出國進修、成為專業演奏者,或才藝班、家教老師。在這樣的現象中,為了符合課綱規定,偏鄉小校只能出現體育老師教音樂、自然老師教音樂等景象。我也曾看見校內的樂器、音樂教具成堆的被封存在角落,問孩子以前音樂課上過什麼?孩子則告訴我「看影片、考試、去運動」。可見,在一個聘不到音樂教師的學校裡,孩子的選擇及課程深度只能被迫犧牲。

想落實音樂教育資源的均等、彌補教育人才的城鄉差距,還是只能由人才培育的角度出發,讓大專院校音樂系的學生在學之間,能做出「到偏鄉從事教育服務」的職涯選擇,然後在本科以外的科目提早增能。除了師培中心以外,或許結合美勞、社會或低年級生活等人文課程,讓非師範體系的大專學生成為一個可以教授較多科目的人才,在前往偏鄉教學的歷程中也較能擔任長期代理教師,給孩子穩定的陪伴;若對教學有濃厚的興趣,也可進而透過師培管道成為正式教師,用自己的專業影響孩子的生命歷程。

(作者曾於大學時期長年參與偏鄉服務隊,也曾在台灣南部沿海的高中、國中及國小擔任音樂教師,目前服務於中部非山非市小學。教學期間看到了偏鄉小校對藝術類師資的高需求,期待更多藝術領域人才投入基層教育,落實藝術教育資源均等的願景。)

瀏覽次數:8338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