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英國、貢獻金門,博物館館長郭怡汝:「美的事物過目即忘,黑暗歷史卻能帶來思想衝撞」

留學英國、貢獻金門,博物館館長郭怡汝:「美的事物過目即忘,黑暗歷史卻能帶來思想衝撞」

除了擔任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郭怡汝也是粉專「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經營者。

Photo Credit:謝慕郁 攝影

身為博物館館長、文化知識的傳遞者,郭怡汝始終認為:「離島並不表示應被邊緣化、與社會脫鉤」;相反地,我們可以透過文化,看到金門與台灣乃至整個國際社會的連結。

採訪、撰文:孫雅為/換日線編輯部

32 歲的郭怡汝現任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管理轄下的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博藝館和博學館,致力以文化連結金門與世界。而在所長的本業之外,她「不務正業地」在網路世界經營臉書粉專「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培養了目前近 5 萬人按讚、約 5.7 萬人追蹤的社群,以「知識共享」為信念,編譯、分享國內外博物館領域的資訊和趣事。

文化與知識,是郭怡汝每天的日常,這在她的成長背景中,卻不是「理所當然」的存在──是怎麼樣的啟蒙,讓她展開屬於自己的文化之旅,並立志與世界上所有人一同學習、一同成就?

比起「美」,更想研究「負面遺產」

喜歡「故事」,對於罕為人知的稗官野史格外感興趣,郭怡汝高中時就定下要念歷史系的志願;沒想到考上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之後,「震撼教育」比課堂知識來得更快,「系上同學有極高比例來自台北市,約佔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才由其他縣市的學生組成。同學有時會聊到去法國玩、住在莊園的經驗;也不乏拿精品包包、勤換最新款手機的人,這樣的財力差距震撼了當時甚至還沒出過國的我。」

出身高雄,父母皆是藍領階級,覺得在系上有些「格格不入」的郭怡汝,沒有讓自己沉浸於不安感太久,「我們從考上歷史系的這一刻開始,自學校接收一樣的教育,其實是平等的。不要因為環境而自卑,這樣的刺激反而讓我更有彈性、韌性,想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館長郭怡汝。圖/謝慕郁 攝影

大學期間,郭怡汝一路探索自己在歷史專業的生存路徑,透過課程廣泛接觸了各種領域,與「東亞陶瓷文化史」相遇時,留下深刻印象,「多數人都喜歡『美』的事物,當時的我也不例外,一度以為自己未來會每天研究賞心悅目的藝術品,做很有氣質的工作。」但到了大三,於蔣渭水文化基金會打工的郭怡汝,在大稻埕帶導覽的過程中,經歷一次翻天覆地的覺醒。

導覽路線行經的「文萌樓」是日治時期的公娼館,現被台北市文化局指定為市定古蹟,但當時曾面臨拆遷危機。郭怡汝發現有過去的公娼在現場拉布條抗議,希望保留像「家」一般的文萌樓,不被都更拆遷。現場遊客見狀分成兩派:一方認為舊時公娼館是「毀壞市容的毒瘤」;另一方則提醒應看見歷史背後的故事,不妄下定論──這是郭怡汝在台大校園、歷史系舒適圈中,從未看到的場景。

「這讓我醒悟,美的事物可能過目即忘,但『負面遺產』會帶來許多觀念、態度上的衝撞,激起情緒漣漪,促使思辨發生。」郭怡汝分享,Dark History 直譯為「黑暗歷史」,在台灣較常被用在「負面遺產」,通常與戰爭、掠奪、性暴力等大眾不願意正視的歷史相關。

在蔣渭水文化基金會的導覽經驗,意外地改變了郭怡汝的研究目標,不再只著眼精緻美麗的藝術品,「我希望透過科普介紹『負面遺產』,使人們更具同理心,這能發揮我心中讀歷史的效果,讓社會更包容、更和諧。」

大英圖書館,「知識共享」的啟蒙

大學畢業後,郭怡汝選擇進入公職體系,希望能藉此深入接觸文化產業與政策。

起初,郭怡汝被分發至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擔任辦事員,後來因緣際會得知金門有單位正在招考,並罕見地開放了博物館類的職務,便嘗試報考,也順利在 2015 年錄取,進入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擔任課員,與同事一起策劃展覽。

但她敏銳地意識到,博物館有自己的學理、所需專業,包含文物保存、環境展示、觀眾體驗、教案設計等等,只有歷史系背景很難發揮,於是決定赴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攻讀博物館學系,借鏡英國在負面遺產方面的學術成果,回饋到她對金門戰地遺產的相關研究。

郭怡汝於英國留學期間,參觀世界文化遺產巨石陣。圖/郭怡汝 提供

留英期間,郭怡汝並非只在萊斯特大學做研究,更前往大英圖書館「瀕危檔案計畫」實習,「我的興趣、研究方向、工作領域三者,一直都在保持對話,『瀕危檔案計畫』就和負面遺產相關,針對世界各地即將消失、或保存狀況差的檔案,透過數位化搶救。」

當時,郭怡汝參與了斯里蘭卡「貝葉手稿」的任務。「貝葉手稿」紙質取自貝葉棕櫚的葉片,這批瀕危文物雖有數百年歷史,卻因當地主流宗教支持者拒絕給予保存資源,而面臨消逝的危機;大英圖書館透過瀕危檔案計畫,把手稿內容全數掃描後公開於網路,落實「知識共享」的理念。

這段經驗讓郭怡汝驚覺在數位時代,網路社群之於知識傳播的重要性與影響力,她不禁想:「如果有網路就可以做到,那我自己是不是也可以試試看?」於是她在留英期間創立了「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粉專,把在大英圖書館接觸到的資源、讀到的國外藝術報,在取得授權同意的前提下進行非商業的推廣。

她強調,「分享國外資訊並不是要吹捧『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而是呈現不同作法、成果差異,進而思考台灣自身的環境。」

隨著粉專關注度的提升,郭怡汝也從粉絲的反饋中慢慢理出經營方向,「首先是知識共享;其二是科普博物館知識,讓大家明白博物館存在的必要性;再來是培養讀者對文化的需求、對台灣軟實力的重視;最後希望帶進國外資訊,與粉絲一起反思台灣現況。」

郭怡汝(右一)與大英圖書館「瀕危檔案計畫」團隊成員合影。圖/郭怡汝 提供

學成歸國,在限制中找資源

2021 年回國,郭怡汝歸建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並升任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帶領一個 16 人團隊管理博物館、博藝館和博學館,負責其典藏、展示與教育三大任務。其中光是博物館的典藏就有 5 千多件藏品,日常之忙碌可見一斑。

許多人對「博物館館長」的工作想像,帶著光鮮亮麗、徜徉於藝術世界的夢幻濾鏡,郭怡汝擔任館長的實戰經驗卻是每天都得處理一疊又一疊等待批覆的公文;資源與人力有限,更是她必須面對的長期挑戰,「以展覽預算為例,當別人以一檔 7、800 萬,甚至是 1,000 萬的特展預算辦出很成功的大展時,我們要爭取 200 萬已經很難,確實有比較大的侷限。」

擅長在限制中找資源的郭怡汝,不放棄運用有限資源做出有趣、有效的展覽,「例如疫情之下,我們希望結合多媒體,但上架 APP 不僅太貴、成效也不一定能承受檢驗,後來絞盡腦汁,變通成掃描 QR CODE 玩遊戲,以民眾角度出發,做出讓他們願意參與的設計。」

如同「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的共享精神,郭怡汝期待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成為城市的「文化入口,觀光起點」,打造出一座人人都可以接近的博物館,藉由傳統文化活動、「看展就抽金門高粱」等互動,帶動訪客人潮;她也逐步調整常設展更新頻率,從過去的 4-8 年更換一次,改為每年更新,讓遊客有動力回訪。

郭怡汝期待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成為城市的「文化入口,觀光起點」。圖/郭怡汝 提供

對內管理方面,郭怡汝想翻轉公務機關的固有風氣,沿襲自己在大英圖書館感受到的自在氛圍,更鼓勵同仁適當休息,「討論卡關時,我會要大家先放下工作,去逛逛博物館也好,說不定靈感就來了,而這對需要大量創意的文化產業來說是必要的。」

郭怡汝上任後,博物館月均到訪人次接近一萬,不僅在疫情之中仍有所進步,對於戶籍人口約 14 萬、實際常住人口僅 6 萬的金門縣來說,也是難得的成績。

「離島,不離人」

身為博物館館長,也是文化知識的傳遞者,郭怡汝始終認為,「離島並不表示應被邊緣化、與社會脫鉤」;相反地,我們可以透過文化,看到金門與台灣乃至整個國際社會的連結。

比如金門有很強的宗族文化,在疫情之前,不時有對岸的訪客到金門探望遠房親戚,並透過博物館參訪,把家族歷史傳承給家族裡的年輕後輩。另外,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與菲律賓等國的金門移民,即便已經到了第二、三代,還是會回金門參加文化交流活動,思考過去為何遷移。這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互動,在在證明了金門是世界的一部分。

郭怡汝持續透過粉專和博物館策展,摸索著屬於金門和台灣的文化路徑,以期讓人們的文化想像跨越一切有形與無形的邊界。

【郭怡汝小檔案】
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館長
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
《換日線》、《故事》專欄: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
著有《博物館與它的產地》

備註:更多精彩內容請參考 2022 換日線秋季刊《我挑戰世界級舞台》。

執行編輯:孫雅為
核稿編輯:林欣蘋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廣編企劃|品牌 20 周年傾力貢獻!傳繼蠟雕工藝,巨型創作羅浮宮盛大展出,Cindy Chao 榮登法國百年珠寶學府,首位受邀亞洲藝術家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