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焦點

民調解密》6成民眾不擔心兩岸開戰 台灣人多相信美國挺台?

共機擾台創新高,似乎全世界都比台灣人還擔心兩岸開戰。《天下》獨家民調發現,過半台灣人相信美軍能救台,是不願面對現實,還是太樂觀?美國內政不穩,將是台灣最大風險。學者示警,「期待美國出兵,台灣人犯大錯!」拜登上任一年,重返印太打造新秩序。美中爭霸、台美空前友好的此刻,究竟哪些是虛?哪些是實?

美國-拜登-民主-中國-習近平-兩岸-世代-美中台-國情調查 2021年10月初,美英日紐加荷6國海軍艦隊在台灣南方巴士海峽東側的菲律賓海,舉行冷戰以來亞太規模最大聯合軍演(圖),引來北京3天內派遣超過100架次軍機侵入台灣防空識別區西南角叫陣。圖片來源:取自美國海軍官網
    其他

「中共軍機注意!你已進入我空域,影響我飛航安全,立即迴轉脫離!」過去一年來,中華民國空軍廣播宛如跳針般,不斷重複著同一段警告。

據國防部資料,2021年,共機擾台共計239天,961架次。「3到4年前,一年才不到100架,」民進黨國際部主任羅致政說。

解放軍在台海愈來愈頻繁的軍事行動,引來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去年5月,《經濟學人》的封面直指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

「台灣必須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小心,」長年研究台灣民主化進程,美國民主理論大師戴雅門(Larry Diamond)接受《天下》專訪時,一連用了4個「非常」,提醒台灣人要正視中國武力犯台的威脅。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一年,《天下》獨家進行國人對美中台關係的認知民調,意外發現,相較國外憂心忡忡,台灣人對中國武力犯台的風險、美國協防台灣的可能性和美國國力,均表樂觀。

看兩岸:全世界都比台灣人緊張
「狼來了」太多次,不該忽視潛在危害

63.7%受訪民眾表達,不擔心兩岸一年內會發生戰爭。

這個數據比前一年的48.3%,高出15個百分點,反映在軍機頻繁擾台的氛圍下,民眾反而更不擔心兩岸短期內有戰爭風險。

57.9%受訪民眾不認為中國大陸最後會以武力統一台灣,雖然也有35.7%認為,中國最終會武統台灣。

廣告

換言之,無論是中國短期或長期武力犯台威脅,民眾都抱持樂觀。而且不分年齡層,不擔心的比例都超過一半。

羅致政解讀,逾半民眾不擔心兩岸戰爭,跟台灣人長久以來對中國的武統威脅,已經習以為常有關。「『狼來了』久了,民眾認知就沒那麼強烈,」他打比方。

羅致政說自己也不擔心兩岸會馬上陷入熱戰,因為中國可能武力犯台的三個條件:中共過度自信、政權不安、誤判形勢,還沒發生。但他提醒,中共的常態化騷擾,影響力作戰如假新聞、情蒐、收買企業家和政治人物,對台灣潛在危害亦不小。

國民黨國際部主任黃介正則比較悲觀,他認為民調結果反映台灣人不想面對現實,「中國軍事威脅是台灣人不願面對的真相,因為面對真相要付出代價,包括延長兵役、全民國防、常常要演練斷水斷電斷糧等。」

廣告

當問民眾,萬一兩岸發生戰爭,認為美國政府會不會派兵協助台灣?58.8%認為有可能,而且54%認為美軍可以有效保護台灣。

看台美:過半民眾相信美國會救台灣
學者警告:依靠美國,台灣人犯大錯

羅致政解讀,台灣人信賴美國,跟這陣子美國種種挺台動作有關,讓台灣人相信或期待美方會在必要時幫助台灣。

另一方面,這也投射台灣人對美國國力的認知。逾半民眾不同意中國國力與國際影響力將超越美國。

但對於台灣人樂觀的心態,知名美國政治學大師、史丹佛大學國際研究學院資深研究員福山(Francis Fukuyama)接受《天下》專訪時直截了當地說,「很多台灣人打算依靠美國,這是個很大、很大的錯誤。」

廣告

福山解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後,現在的美國就像越戰後一樣,民眾對政府的外交政策非常不滿,不再希望美國人在海外犧牲生命,情況已經跟過去不同,「美國對應該提供台灣多大程度的軍事支持,並沒有任何共識。」

在美國外交圈、智庫、學者間,像福山這樣擔心台海局勢、擔心中國愈來愈有能力對台動武的人,不在少數。

但美國人的緊張,看在黃介正眼裡,反映的是美國印太戰略、抗衡中國擴張的盤算。

「美國不希望圍堵中國的第一島鏈出現缺口,台灣不能成為克里米亞,在美國還來不及反應時,就對中國投降,」黃介正解釋。

黃介正也說,美國愈焦慮,會給台灣愈大壓力,甚至干預台灣內政如國防戰略規劃、兵役制度,對台灣未必是好事。

無論是對兩岸前景、美台關係的認知和統獨認同, 40歲都是顯著的分水嶺。(黃明堂攝)

看世代:40歲的台灣認同分隔線
愈年輕愈親美,愈希望台灣獨立

本次民調的第二個發現,是台灣人對兩岸開戰、美國挺台的認知,有非常明顯的世代差異。

廣告

以年齡做交叉分析發現,40歲是很清楚的分界點。不到40歲的台灣人,更認同台灣人身分,更希望台灣獨立,立場上更親美,因為相信美國,更不擔心兩岸會開戰。

反之,40歲以上,愈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愈相信中國國力會超越美國,也愈擔心兩岸會開戰。

無論是「中國國力會超越美國」、「一年內兩岸發生戰爭」、「中國會武統台灣」,愈年輕,不同意的比例愈高,甚至高於整體十個百分點以上。

問及兩岸關係,「維持現狀」仍佔大宗,比例45.7%,但數值已處於該調查進行20年來的低谷,高峰是2006年達63.6%。

相對地,選擇「台灣獨立,但與大陸維持和平關係」的比例,20年來幾乎翻了一倍,拉近與「維持現狀」的距離。

看統獨:「獨立但要和平」20年翻倍
年輕人沒被美國拋棄過的天真幻想?

另外,20到29歲、30到39歲選擇「台灣獨立,但與大陸維持和平關係」的比例,都超過「維持現狀」,相差達8到10個百分點;但50歲以上,仍每兩人就有一人認為應維持現狀。

廣告

對此,黃介正直白地說,台灣要獨立,只有兩種前提,一是北京放棄台灣,二是台灣戰勝中共武力犯台,但都是不務實的想法。

他也說,年輕人相信美國人會救台灣,是因為未經歷台美斷交,不懂美國曾拋棄台灣。

不過,這次調查也發現,年輕人對延長兵役,沒有特別排斥。整體約71%民眾認為台灣需要恢復徵兵制,20到29歲的比例也有6成。

談到中美領導人,台灣大部份民眾都不信任習近平和拜登,只是不信任習近平的比例,遠高於不信任拜登,相差逾18個百分點。

當問民眾對美中台關係的看法,46.7%認為「應與中美都保持一樣的關係」,其次才是「親美,但與中國維持和平關係」,佔31.1%。選擇「親中,但與美國維持友好關係」,比例僅6.4%。

羅致政解讀,從香港、中共對台商針對性動作、習近平擴張獨裁權力,造成台灣民眾對習近平的信任不斷降低;另一方面,這陣子美國對台灣非常友善的態度,包括送疫苗、議員訪台,在台灣內部製造更多友美、親美的氛圍。

對於大部份台灣民眾希望台灣與中美維持等距,羅致政認為,這反映台灣人的務實,主觀上不想捲入兩大強權之爭,但客觀上無從選擇。

「對民進黨而言,這個選擇很簡單,就是結合所有反制威脅的力量,而中國就是我們的威脅,」羅致政強調。

他認為,台灣從來沒有反美的因子,當台灣被迫跟美國站在一起,國人不會反彈。「兩岸關係與美台關係本質上不同,兩岸關係再怎麼好都是敵我關係,美台關係再怎麼壞都是盟友關係,」羅致政解釋。

中美博弈棋局,台灣必須步步為營。圖為總統蔡英文(左2)去年底出席台灣美國商會70週年活動,右1為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孫曉雅。(Getty Images)

但黃介正則提醒,「選邊站很危險,完全沒有槓桿,會被美國予取予求。」

其實不論是一般民眾或學者專家,不少人都認為,台灣是中美博弈的棋子,一方面中國要突破第一島鏈,一定要拿回台灣;另一方面,美國要制衡中國擴張,中國武力犯台威脅給了美國反制中國最好的正當性,以維持二戰後建立的國際秩序。

看美中台:信任拜登勝過習近平
中美博弈棋局,「台灣選邊站很危險」

「台海問題愈緊張,美國有更多正當性,在這個區域有更多軍事部署,」一位熟悉美中台關係的專家指出。

黃介正認為,美國不會給台灣選擇的空間、中國也不會,所以台灣不能有親中或親美的問題,「台灣只有如何周旋在美中之間的問題,避免戰爭、求生存。」

但一位美國國防部退休官員告訴《天下》,美國沒有要把台灣當棋子,美國外交目標是一貫的「透過實力達成和平」(peace through strength),美方要讓台灣變得更強,就不會被欺負。

無論是持哪種觀點,大家都同意,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從來不像此刻這麼高。不只美媒,連歐洲媒體、半島電視台都在關注印太的和平安全。能見度提高,憂喜參半。

戴雅門的說法最持平,「也許就像不少台灣人認為的,中國武力犯台並不是最迫切的威脅。但中國是非常不透明的政權,外界無從得知習近平究竟有沒有武統時間表,或是他的時間表上寫了什麼。」

台灣人沒有鬆懈的餘地。   


2022《天下》「國情暨中美局勢大調查」調查說明

本次調查由《天下雜誌》調查中心執行,於2021年12月2日至7日同時進行市話與手機民意訪問,調查對象為居住在台閩地區年滿20歲以上之居民。

市話調查方法是以台灣住宅電話號碼簿為母體,採分層比例隨機抽樣法,並進行末兩碼隨機替代,成功訪問770位年滿20歲以上之台閩地區民眾。手機電話則使用亂數產生之方式,完訪300位受訪者,合計市話與手機民意訪問有效問卷共1070份。

在信心水準為95%的情況下,抽樣誤差為±3個百分點。所有資料依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居住地區、電話使用族群比例進行樣本代表性檢定,並加權進行事後調整。

調查執行:《天下雜誌》調查中心熊毅晰、張育瑄、王思涵

【更多精彩內容,請購買《天下雜誌》740期《美國挺台虛與實》

(責任編輯:黃韵庭)

 

相關熱門主題
美國挺台 虛與實
《天下雜誌》740期:美國挺台 虛與實
六成台灣人不擔心兩岸開戰,過半民眾認為美軍能保台。學者卻警告,「期待美國出兵,台灣人犯大錯!」拜登上任一週年,重返印太打造新秩序。台美空前友好,究竟哪些是虛?哪些是實?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找回專注多工狀態 喝口原萃 休息一下 程開佑篇
最新訊息
訂閱天下,看懂AI帝國爭霸戰
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