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強硬的德國研究部長

台灣21日將迎來26年來首名來訪的德國部長,簡介一下這名部長 Bettina Stark-Watzinger ——以及她領導的部門。

英文傳媒(以至德國媒體)通常簡稱Stark-Watzinger的職銜為「教育部長」,但她掌管的部門是「教育及研究部」,意外地不少台灣傳媒都稱呼她的職銜的全稱,很少簡稱「教育部」。實際上科研政策在這個部門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為德國聯邦政府在教育政策基本上無事可為,甚至聯邦德國(西德)在二戰後建立時,《基本法》初時沒有給予聯邦政府主管教育政策的權力,一直到1969年聯邦政府才可以涉足教育政策。

聯邦政府原本無權的教育政策

根據聯邦教育部網站的介紹,這個部門源自1955年成立的「原子能部」(BMAt),負責推廣核能;1962年易名「科學研究部」(BMwF),把重大科研的政策由內政部調歸這個部門處理,負責各類大型科研和太空探索的撥款; 1969年易名「教育及科學部」(BMBW),因為該年《基本法》修改,聯邦政府開始擁有教育政策的權力。

在1972年,德國聯邦政府另外成立「研究及技術部」(BMFT),負責基本及應用科技研究的政策,這個部門在1994年跟「教育及科學部」合併,變成現時的「教育及研究部」(BMBF)。

教育及研究部分成8個政策署,根據這個部門的架構,更能看出德國聯邦教研政策的重心:

* Z署:部門內部統籌工作,處理部門的人事編制、預算制訂、法律等行政工作(全部聯邦部門都會有這個署)

* 1署:整體政策及策略規劃

* 2署:教育和研究的歐洲合作和國際合作

* 3署:職業訓練和終身學習

* 4署:科學制度(大學及其他研究所的科研教學政策,例如學術認證)

* 5署:關鍵科技(納米技術、電子、光學、軟件、網絡、數碼安全等)

* 6署:生命科學(基因、醫藥、疾病、護理技術創新等)

* 7署:可持續發展(地球科學、能源、應對氣候變化等;另兼管國家及國際科研中心,例如核聚變研究中心)

一般而言,正常德國人經歷過的學習過程,包括小學、中學、以至大學,全部都由州政府的教育部負責,不受聯邦政府影響,德國流行的職業訓練主要也是由州教育部處理。幼稚園之類的學前教育會當作育兒政策,由家庭事務部處理,同樣是州政府的管轄範圍。

去納粹化  拒中央統籌教育事務

相對來說,聯邦政府在3方面對教育政策稍有影響:1、職業訓練和高等教育的政策制訂(但依然主要由州政府負責);2、涉及跟國際的合作,例如歐盟的跨國教育合作計劃經聯邦政府處理,外國專業資格來到德國的銜接也由聯邦政府負責;3、中學後的職訓和高等教育學費補助,如果學生讀大學和職訓時沒有足夠財力交學費和應付在學時的日常生活開支,統一由聯邦政府給予資助。

大家可能會想:中小學課程由16個州各自決定,會否有很大差異,家庭跨州搬家時,小朋友便不能銜接?

在協調各州教育政策、以方便兒童到不同州份升學方面,這由「州教育部長常設會議」(Kultusministerkonferenz)處理。16個州的州教育部長設立了這個組織,他們定期開會,嘗試協調各州政策,例如訂出各年級的課程的最低標準,因此不需要聯邦教育部長插手。

德國這種教育政策近乎不經聯邦政府的理念,跟去納粹化有關。

美、英、法佔領德國時,已着手把課程中歌頌納粹和軍國主義的內容全部去除。追本溯源,納粹德國的好戰思想,源自普魯士那種「軍訓式」教育,而且普魯士在19世紀吞併其他德意志王國而統一德國後,把教育在內的普魯士政策全部施加於德國其他地區。

因此,在二戰後,西德把很多普魯士色彩的政策清除,包括教育政策,而且強調各州在教育政策有高度自治,既防範有某一地區向全德國施加其教育理念的情況再度發生,同時要回復至德國統一前,這個德意志地區內不同地方有不同文化的狀況。

在一些中央集權的歐洲國家,例如英國和法國,教育部長是重要閣員,而且中央教育部管得很細,隨時連小學的校內膳食都跟教育部長有關。但德國不同,教育政策權力主要在州政府手上,而國家級科研撥款政策平日不會經常在媒體前曝光,而且政治上不敏感,爭議不大,所以德國聯邦教育部長算是閒職。

訪台部長曾建議:關掉孔子學院

近兩、三年,全球出現科技競賽,晶片、AI等高科技被提高至國家安全的層次,事關國家在全球的競爭力。

估計Stark-Watzinger這次訪台,主要商討晶片問題。但嚴格來說,德台晶片合作應該是德國聯邦經濟部的政策,因為應用層面、甚至已發展成產業的科技,在德國由經濟部處理,Stark-Watzinger主管的是仍未形成龐大經濟活動的科技。

Stark-Watzinger訪台,與其說討論晶片,不如說是外交政策的表態。她成為26年來首名訪台的德國部長,並不意外,早在2021年年底組閣談判時,當時評論已有說她應該是這個內閣中對中國最強硬的部長,擔任部長前已經常批評中國。

文首截圖是2020年11月香港當局取消4名立法會議員資格時,Stark-Watzinger在Twitter抨擊香港的做法,形容香港立法會只餘下親北京的人士,變成中國的傀儡。

BTW:不知不覺,2019-2020年間就香港問題批評過中國的議員,有不少現在入了政府當部長......

從這個角度看,Stark-Watzinger訪台,更似是她個人——以及代表她所屬政黨自民黨(FDP)和內閣中對中國強硬的一派的表態,宣示她(他們)的立場,跟政府內對中國溫和一派作出區別,特別是向總理蕭凌志(Olaf Scholz)及他領導的社民黨(SPD)示威。

Stark-Watzinger現為54歲,經濟學畢業,從政前在大學等一些高等教學機構做過管理層工作,從政後的政治根據地為黑森州(Hessen,首府法蘭克福),現為FDP的黑森州支部領袖,也是FDP聯邦層面的領導層之一,在2021大選後的組閣談判,她有份出席黨魁談判。

她當了聯邦部長後,依然抨擊中國,一個並非總理、外長、國防部長或經濟部長的閣員高調評論涉外事務,在德國十分罕見。

Stark-Watzinger去年6月接受德國媒體專訪時,呼籲高等學院就跟中國的合作採取更強硬的行動,進一步跟中國保持距離,她建議:

* 可能涉及軍民兩用的技術研究,不應跟中國院校合作

* AI等可能被中國用作監控人民的技術,不應跟中國院校合作研究

* 可能協助中國技術趕過德國的科研合作,不應進行

* 最好全國關閉孔子學院(她訪台時也可能討論台灣能否協助在德國的華語教學)

Stark-Watzinger在訪問中勸喻國內的科學家不要太天真,就算他們個人跟一些中國研究員相熟,認識對方的為人,但在中國,所有人都要服務共產黨,跟中國的科研合作可能都會被中國政府用作不知什麼用途。

Get more from 歐洲動態(國際)

1,346
Unlock 1,346 exclusive posts
Listen anywhere
Connect via private message

歐洲動態(國際)

creating 國際新聞綜述及分析

歐洲動態(國際)

creating 國際新聞綜述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