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師:父母也會嫉妒自己的孩子!當你對家人的批評耿耿於懷,試著這樣想

心理諮商師:父母也會嫉妒自己的孩子!當你對家人的批評耿耿於懷,試著這樣想

Photo Credit:Unsplash

嫉妒是動物天性的發作,所以只要「地位在自己之下,卻擁有比自己更好的東西」的前提條件成立就一定會發生。

曾經有一次,我因為聽同事指出我工作的方法有問題,因而大幅度調整工作方向。結果竟不小心聽到該名同事暗地裡對其他人說:「那傢伙明明就做得很不錯,結果我的隨便說說他竟然還當真,還蠢到去改變大方向,真是笑死我了!」我聽了臉色瞬間鐵青,同事的話迴盪在耳邊,氣到我手腳顫抖。

回到家後終於止不住淚,一直想著:「為什麼?想傾聽大家的意見,一起將工作做好,到底哪裡錯了?」「誹謗中傷一個人的惡意難道真的存在?」這些想法縈繞腦中揮之不去,越想越鑽進死胡同。

後來某天我在電視上看到動物生態節目時,恍然大悟:「啊,原來嫉妒就是動物本能的發作!

節目中經常會見到,本來溫馴的動物寶寶當嫉妒其他寶寶時,會瞬間從可愛動物變成猛獸,展開極具毀滅性攻擊的畫面。看完節目後我也回想自己曾經因為嫉妒,走路故意去擦撞公司後輩這種性格丕變為毀滅形人格的經驗。

自己這樣講可能有點怪,但我平常並不是那種人,只在當下覺得後輩「跩什麼跩」、氣炸直衝腦門時,瞬間出現毀滅性人格,才做出那些平常不會做的事。

當時我並不知道那種行為,稱為「嫉妒之心發作」。

嫉妒心常常是「不自覺的」

當我想起這件事時才意識到,當時提供意見的同事充其量是嫉妒發作,故意講些反話來搞破壞。因為是「嫉妒發作」才變身的,這些人完全沒意識到自己「正在做一件壞事」,搞不好根本不記得這回事,還可能會說:「有嗎?我有說過這種話?」因為「發作」,所以就算嘴巴說出過分的話也沒有記憶,毫無「做了壞事」的自覺,甚至覺得自己愛講就講,完全無所謂。

嫉妒發作時還有另一個特徵,就是當你越是在乎這些「發作」的人,他們就發作得更兇。所以,我對攻擊我的人反應越大,他們的行為就越激烈,也就是受到關注造成發作變嚴重的一種狀態。

圖/Unsplash

過去的我是個事事在意的窮酸鬼,因此才會以為「像我這麼小家子氣的人哪有什麼可以讓人嫉妒的?」因此面對批評,更覺得「人家是為我好才跟我講!」

另一方面,我這小家子氣的個性,凡事小心翼翼又鑽牛角尖,在旁人眼裡看來就會認為「看他一副提心吊膽的樣子,這傢伙地位肯定在我之下!」如果你這時將對方的話照單全收,會讓對方發動的攻擊越來越猛烈,而自己也更無法從對方所說的話語中抽離。

不過,一旦清楚意識到對方的心理,便能輕鬆化解對手的攻擊。只要對對方的攻擊反應「遲鈍一點」,不隨之起舞,對方的嫉妒便比較不會發作,之後「不在意」這件事也就變得相對簡單多了。

父母罵孩子也是一種嫉妒心理?

當我在思考自己日常中那份「提心吊膽」的心情究竟是從何時開始時,我發現,似乎是從我懂事以來,就開始對他人的發言感到緊張跟不安;我更在思索中進一步驚覺:「父母的嫉妒心也是會發作的!」

小時候只要調皮地大聲嬉鬧,母親就會火冒三丈「啪!」地賞我一巴掌。理由是:「我小時候才沒像你這麼好命,可以玩成那樣!」

如果把這想法當真,會解讀成母親認為「吵鬧的孩子是不會替人著想的壞小孩,所以才警告要停止吵鬧。」

但若是以「嫉妒發作」的角度來思考,處於「自己的小孩」這種下位者立場,憑什麼比自己玩得更開心!這激起了母親的嫉妒,毀滅性人格瞬間出現,進而做出「給小孩子一巴掌」的毀滅性行為。我察覺到這一切並非為了管教我,而是出於「單純的嫉妒」。

當我還在幼稚園時,有天母親帶我帶得很累,於是讓我搭著父親的卡車去他工作的地方,晚上很晚才回到家。幼小的我坐在副駕駛座靠著車門睡著了,母親一把車門打開我便「咚!」地一聲,頭朝地跌倒了,我因為驚嚇而號啕大哭,父親見狀趕緊跑到我身旁對著母親說:「妳這是在做什麼?」

母親的臉瞬間變得面無表情,當時的狀況至今都還令我印象深刻。

圖/Unsplash

這個狀況同樣也是「這個愛哭鬼(孩童時的我)明明地位在我(母親本身)之下,竟然因為哭泣得到父親的關注?」也就是「這傢伙憑什麼有我沒有的東西!」母親的嫉妒神經被挑起,因而變身毀滅性人格,所以才愣在現場而非提供當時還是孩子的我任何協助。

當時的我一直被罪惡感譴責,認為「自己的任務是陪爸爸去工作,明明不該在車裡睡著但我卻不小心睡著了,我真差勁!」

我當時沒能理解的是:「在孩提時代得不到的東西,自己的小孩卻得到了」對父母而言確實是一種喜悅,但父母畢竟也是動物,在「我得不到的憑什麼你有」的嫉妒之心發作下,也可能做出責罵小孩的毀滅性行為。看似相互牴觸的心情,正是真實人性的展現。

值得一提的是,嫉妒發作與「是否愛小孩」完全無關,純粹是自己無法控制嫉妒發作罷了。 最弔詭的在於,當嫉妒發作,即使本人已經做出破壞行為,但心裡還是認定「我這麼做是為了小孩好。」

分明是嫉妒,卻對「我是為了管教小孩在做對的事」而深信不疑,這正是嫉妒作祟的產物。「發作」是因為腦部過度放電,當嫉妒發作導致大腦電波過剩異常放電,才會自以為「正在做對的事」而做出毀滅性的攻擊行為。

美女為何往往對自己的外表沒自信?

另外一個例子,我們常聽到漂亮女生說:「我對自己的外表沒什麼自信。」這往往讓周遭的人驚呼:「為什麼?明明就長得很漂亮啊!」

正因為對自己的外表沒信心,她們會把其他女生不經意的一句「她的妝怎麼怪怪的?」一直放在心上而夜不成眠。

仔細一問,就能得知這名漂亮女生曾有過被母親批評「妳好醜!」的經驗。

通常這樣的母親是不太化妝的人,穿著打扮都很樸素;因此「其他人居然誇我的小孩比我還可愛,氣死我了」的想法引發了母親的嫉妒,進而變成毀滅性人格。對女兒說出「妳好醜!」的批評卻自以為「我這可是在為妳好。」

搖身一變成為毀滅性人格的母親合理化自己,認為是「我的女兒可不能被垂涎她美貌的男人給騙了,所以我得告訴她『她長得很醜』才行!」或者是出自於該名母親「可不能讓這孩子變成外貌出色就自傲的討厭女人,得給我當個謙虛的女性才對」的心態。但根據嫉妒發作變身毀滅性人格的理論,真相不過就是「嫉妒女兒長得比自己可愛」。

圖/Unsplash

父母並不是有意識地嫉妒自己的孩子,也不是真心希望孩子擁有的一切比自己差,所以內心也相信「我不是要講出讓小孩難過的話。」不過,嫉妒是動物天性的發作,所以只要「地位在自己之下,卻擁有比自己更好的東西」的前提條件成立就一定會發生。

當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承受父母的嫉妒發作,自然而然對嫉妒的反應就越來越敏感。這麼一來,就算到自己家以外的地方也會表現得如弱者般,成天提心吊膽,對他人的嫉妒有所反應,反應越大受到的攻擊力道也越強。由於父母的嫉妒情緒非常難以理解,因此孩子會認定「都是自己不好!」而過份苛責自己,於是在外也成為一個對他人一舉一動小心翼翼的人。

經常有的例子就是「在學校被霸凌」,回到家母親竟突然說出:「該不會是你先做錯了什麼吧?」這種在傷口灑鹽的話,深深地傷害了孩子的心。對母親而言,那是因為「從沒有人對自己展現過這般同情」,這就是嫉妒產生的原因,也造成了父母毀滅性的言行舉止。但正因為是動物天性的發作,因此父母深信不疑:「我這麼說是為孩子好」。

當我們談到即使父母自認「我是為你好」或「我是在糾正你」,也可能是一種嫉妒的發作;那麼同理,當我們有了「我得來提醒那個人」的想法,或自認是在做一件對的事情時,或許也在無意間落入了毀滅性人格的窠臼。

仔細回想自己的狀況,當我冒出「那個人根本錯了!」或「我得為那個人做點什麼」的想法時,即赫然發現「咦?這怎麼跟父母的嫉妒發作的模式有點像?」嫉妒不知不覺發作了,還自以為正在做一件對的事情,說不定還無意間扯了別人的後腿,一想到此我不禁打了個寒顫。

當別人嫉妒你時,如果一直把注意力放那個人身上,會使他人的嫉妒發作越來越嚴重;反之,當自己嫉妒時人家,還認為自己在替人想,誘發他人有所反應,便催化了「自己的嫉妒發作更加嚴重」的情況。

跳脫嫉妒的解方是「自我中心」?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替別人想」但現在看來這樣的教育其實很危險。如果我們要避免引起別人與自己本身的嫉妒心理,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思維模式改成以自我為中心」──能神色自若、無視他人蜚短流長而大步邁向美好人生的人,確實都活得「比較自我為中心」。

過去總是在意別人怎麼想自己,而無法自在生活的我,一直將「懂得替他人著想才能得到幸福」奉為圭臬,思維模式也始終以他人為中心。之所以覺得「以自我為中心思考是行不通的,一定要他人為優先才行!」是因為我看到旁人所設下的嫉妒陷阱。

的確,以自我為中心思考時,總忍不住會擔心「人生變得越來越輕鬆、越活越自在好像很可怕」,但之所以感到恐懼,是因為我實際感受到「旁人的嫉妒」。旁人嫉妒發作,覺得「自己都沒過得這麼自由,那傢伙憑什麼」時,毀滅性人格馬上出現並試圖摧毀「我的自由」──這都是因為當時我「不可以這麼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下表現出來的言行舉止所造成的。只要旁人對我的言行舉止有反應,嫉妒就發作得越嚴重,但當我轉換為專注以自我為中心思考後,很快會發現「啊,旁人的嫉妒竟不再發作了!」。

爾後當我越變越遲鈍,慢慢地也不再在乎別人怎麼想自己時,真覺得自由實在是太棒了!不久之後,當自由變得越來越理所當然,對自由也不再那麼感動,純粹覺得「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好開心!」做著做著,遂逐步發展出各種不同的可能性,這也是因為自己不再被旁人的嫉妒而綁手綁腳的關係。

看到這有些讀者可能會擔心「太以自我為中心的話搞不好沒朋友!」

確實,原本誘發旁人嫉妒發作的人,只要做到「以自我為中心思考」,旁人的嫉妒是會消失沒錯。

由於我本身過去也不知不覺中誘發他人嫉妒發作,根據「物以類聚」的道理,「誘發他人嫉妒發作」的人自然也會被我吸引。

同理可證,如果能成功轉換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取而代之,自己將會吸引到與自己一樣「以自我為中心」思考的人。

彼此都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過日子,彼此做相互的良好刺激,肯定會有與過往人生完全不同的趣味在等著你。

圖/三采文化

《關於作者》
大嶋信頼

美國私立亞斯伯里大學心理學院心理系畢業。曾於酒精成癮症專科醫院服務、並在任職周愛利田診所期間至東京都精神醫學綜合研究所研修,致力鑽研酒精成癮症。現為Insight Counseling心理諮商顧問公司董事長。著有《一秒改變總是受人擺佈的窘境》、《那或許是你的創傷在作祟》以及《超強戀愛賀爾蒙》等多本暢銷作品。

備註:本文摘自的大嶋信賴《不在乎的勇氣:給害怕被討厭,所以虧待自己的你》。由三采文化授權換日線原文轉載並增訂小標。惟圖、文經編輯,均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執行編輯:邱佑寧
核稿編輯:林欣蘋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廣編企劃|兔兔飼養知多少?打造共好生態圈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