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跨運衝擊女性權利及兒童福祉的聯署聲明

跨性別運動衝擊香港 終審庭判決火上加油 性別大混亂禍延後代 女性私隱權必須維護

基本立場和訴求

我們是一群香港市民及民間組織,守護女性權利和兒童福祉。我們支持保障原生性別人士(特別是女性)在單一性別的專用設施,所應享有的法律權益(包括私隱權)及人身安全。我們認為極端的跨性別運動(transgender movement) [簡稱跨運] 訴求只會製造家庭和社會的問題,引發嚴重社會分化,並令更多兒童和青少年產生性別混亂及承受身體傷害。我們認為極端跨運的價值觀與香港人的主流價值背道而馳。香港社會和政府在保護跨性別人士應有權利之餘,對其他激進跨運訴求都應慎重考慮,不要跟從西方的意識形態,以平衡不同持份者的權益。我們也不贊同跨運顛覆二元原生性別的意識形態。[1]

 因此,我們要求政府:

1. 在制定有關性別的政策時,必須以保障原生性別的權利為重要考慮。

2. 因應終審庭判決,政府在更改性別後的身份證上,宜加上某種記號以作識別,避免造成施政及社會混亂。

3. 因應終審庭判決,政府在更改身份證性別的基本要求,宜設在必須移除所有原生性別的性徵和性器官。

4. 須設立專職部門,了解並研究近年跨性別運動在歐美地區的發展及影響。[2]


聲明的背景

跨性別運動近年在西方急速發展,現正強力衝擊香港!十年前,終審法院的判決使變性婚姻合法化,而最近(2023年2月6日)香港終審法院在Q 及Tse Henry 案 (FACV 8 & 9-2022),推翻了入境處的行政規定,這意味著:「跨性別」人士無須「完成整全性別重置手術」,就可更改其「香港身份證」的性別標記,所以,仍然擁有子宮和卵巢的「女跨男」可被視為男性。雖然終審庭判決沒有明言,但同樣的邏輯也意味著仍然擁有陽具的「男跨女」可被視為女性,並且有權利使用女性專用空間(如廁所、浴室、庇護所等)。此判決大大鼓動了香港跨運, 2月後香港「跨性別」人士爭取權益的浪潮接踵而來(如一個接一個的司法覆核),他們肆意批評政府的性別政策非常落後,務要逼使香港政府追隨西方的激進性別政策,如性別承認法(基本上只需醫療診斷就可變性)和「自我聲明」政策(基本上是性別自決,無需任何客觀基礎)。跨運的衝擊正逼在眉睫!

我們對這些發展深感憂慮,一方面認為政府在修訂行政規定時必須極為慎重,及充分考慮社會各種持分者的訴求和權益;另一方面我們呼籲社會大眾關注香港跨運的激進訴求,當然,香港社會應包容並關愛跨性別人士,但「跨性別」人士的訴求也不能凌駕一切,甚至置大眾利益(如女性的私隱權)於不顧。


關注跨運衝擊的聯署聲明內容

全球跨運如日中天   激進訴求令人擔憂

香港跨運的訴求基本上是追隨全球跨運,所以西方跨運對社會產生的強烈衝擊和爭議,實在是前車可鑒:

  • 性別的二元區分雖然偶然有灰色地帶(如intersex的情況),但在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有客觀基礎的(如染色體、生理結構),但西方跨運提倡激進的意識形態,使性別與其客觀基礎脫鉤,所以趨向「性別主觀化」──性別基本上是由個人的心理認同所決定。
  • 這種激進的意識形態導致性別的全盤解構,性別可隨心意決定(如自我宣告),甚或隨時改變,所以性別不單可以輕鬆改變,更最終可有無限種「性別」──稱之為「性別大混亂」沒有誇大
  • 西方跨運並非只為少數患有性別焦慮症的人士爭取權益,他們的目標也對準我們的孩子:他們在學校教導幼童性別完全不是先天決定,是孩童可以自由選擇的,這對孩子的性別身分只帶來不必要的混亂和痛苦。
  • 因著這些文化中和教育制度中的改變,變性年輕化正是西方的趨勢,這甚至包括未成年人士。跨運、學校和輔導員經常鼓動未成年人士盡快變性(transition),並在這過程中往往蔑視家長的意見和權益
  • 在西方社會中,激進的跨運意識形態是所謂的「政治正確」,反對者往往被無情打擊和邊緣化,有時甚至用法律懲罰他們(如用跨性別人士不喜愛的性別代名詞稱呼他/她可被告)。

 反對性別大混亂         維護女性私隱權     

香港社會不宜全盤接受跨運的激進訴求,不然就會產生七個嚴重問題

1)      造成「男人」產子情況,顛覆父母角色和混淆子女性別身份:保留女性生殖器官的女跨男大多可重新激活其生殖功能,並成功地懷孕生子,美國的托馬斯•比提在2008年以「父親」的身分產子,[i]這早期案例已強力顛覆父母角色和混淆子女的性別認同。單在澳州,在2013 至2023年至少有294宗跨性別男性懷孕生育個案,這類案例近年愈來愈多,絕非終審庭所說的「非常罕有」。

2)      侵害女性的私隱權和安全權:激進性別政策會使擁有陰莖和睪丸的「男跨女」可使用女性專用空間(如廁所、浴室),這在西方正產生嚴重問題。2012年,Colleen Francis在女更衣室向一群6至18歲的女生展露男性生殖器宮,近年這類案件不斷增加,最近有51歲的男犯人自稱是跨性別女性,並改名為懷特(Karen White),在2017年8月住進女子監倉,然後強姦及侵犯女性!類似案例在英國和蘇格蘭相繼發生,引起社會關注和抗議。

3)      抹煞女性身份:不少女性主義者抗議跨運的訴求(如自我聲明模式),讓一些沒有獨特女性經驗(如女性面對的歧視和不公平、女性獨特成長經歷)的人輕易獲得女性身份,這不單抹煞了女性身分的重要性,更對原生女性甚為不公。

4)      對女性運動員不公義:在西方已有不少「男跨女」人士參加女子運動比賽,[ii]並因此剝奪原生性別是女子的運動員在公平競賽下獲得獎牌的機會。[iii]

5)      創造或加劇兒童成長的問題:因著跨運的大力推動,近年很多西方青少年未有深思熟慮就草率地走上變性之路(transition),[iv]但不少在變性後才發現這並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所以又變回原生性別(detransition),這些案例已愈來愈多,並引起很多訴訟[v]。整個性別缺乏自信和混亂的過程為青少年帶來深刻痛苦,那些走回頭路的青少年往往已承受不可逆轉的傷害──這些代價都應盡量避免,而不應鼓吹。

6)      演變成另類霸權:跨性別人士的基本人權固然要尊重,但不認同跨運意識形態的人權也不應被忽視、甚或打壓。

7)      剝奪家長權利:孩子的變性是深遠地影響他們和整個家庭的決定,家長是有知情和參與抉擇的權利,這些權利不容學校和輔導員、跨運團體、甚至政府隨意剝奪。


發起團體

香港性文化學會

香港維護家庭價值協會

2023613

[1] 相關資料和討論,參香港性文化學會的「性文化資料庫」,https://blog.scs.org.hk/category/跨性別/

[2] 參我們給政府的立場書,https://blog.scs.org.hk/2023/06/12/有關香港終審法院在q-及tse-henry-案的判決的建議書/

[i] 其子女承受重大身份危機,他們曾表示長大後也想變性。

[ii] 如新西蘭男跨女運動員Laurel Hubbard。

[iii] 特別在舉重和拳擊比賽,這些女子已成弱勢群體。這也剝奪高中女運動員獲得運動獎學金升學的機會,特別是生於貧寒家庭的女學生。

[iv] 如在英國,2008-2018期間尋求變性的女孩上升了44倍!瑞典國家衛生與福利委員會公布,13-17歲少女診斷為性別焦躁症在2008年至2018年間上升1,500%。在美國,2021年診斷為性別焦躁症的兒童及青少年比幾年前(2017年)上升近三倍。

[v] 如英國的Keira Bell控告Tavistock Clinic。

Sign in to Google to save your progress. Learn more
3分鐘短片介紹
個人名義:中文/英文全名 
組織名義:組織全名(中或英)
電郵地址 *
再次確認電郵地址
*
希望日後在電郵接收發起團體之一香港性文化學會資訊? *
Submit
Clear form
Never submit passwords through Google Forms.
This content is neither created nor endorsed by Google. Report Abuse - Terms of Service -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