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數 6,854

網路、憂鬱症恐讓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逐年攀升

這篇文章可以用聽的

00:00
00:00

衛福部日前公布2022年國人死亡統計,除了癌症仍然蟬聯國人死因第1名外,也看到青少年自殺死亡率近10年來逐步攀升。青少年為何憂鬱?可能受到哪些因素影響?

衛福部於6月12日公布2022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癌症不意外連續蟬聯41年冠軍寶座,占所有死亡人口的24.9%。受到疫情影響,新冠肺炎首度進入國人前10大死因名單,躍居第3名,因新冠肺炎而死亡人數為1萬4,667人,年齡主要分布在65歲以上,占8成6。除此之外,青少年和65歲長者的自殺死亡率逐年攀升,值得關注。

10-19歲青少年 自殺死亡率10年來逐步攀升

根據衛福部提供的資料,10-14歲、15-19歲兩個年齡層的青少年,自殺死亡率(每10萬人口)自10年前的0.3、2.6,到2022年已經增加到1.6、5.4。相比國人自殺死亡率10年來落在15.1~16.4之間,確實可以看到青少年的自殺死亡率逐步攀升的明顯趨勢。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2013-2022青少年自殺死亡率
年度 全年齡 10-14歲 15-19歲
2013 15.3 0.3 2.6
2014 15.1 0.2 2.3
2015 15.7 0.5 2.8
2016 16 0.5 3.8
2017 16.4 0.4 4.1
2018 16.4 0.9 4.4
2019 16.4 1 6.2
2020 15.5 2.1 5.8
2021 15.3 1.3 4.5
2022 16.2 1.6 5.4
 單位:死亡率(每10萬人口)資料來源:衛福部。製表:李佩璇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對此,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表示,從國際的數據來看,全球15~24歲年輕族群自殺人口比例自2015年開始逐步增加,台灣的情況也不例外,若細看性別的差異,女性又比男性增加多。陳亮妤分析,年輕族群自殺人口比例增加原因可能與網路使用、家庭風險、精神共病(憂鬱症、飲食疾患)有關。

陳亮妤進一步解釋,雖然知道網路是青少年自殺的風險因子,但青少年到底如何使用?用哪些App?使用的時間長短是否影響等,這些細部的因子目前仍不清楚,預計明年會發表進一步的分析說明。此外,國際研究也顯示,若青少年的家庭和身心健康出了問題,如:父母離異、家庭衝突等,還有憂鬱症、飲食疾患等,都會讓自殺意念上升

為了降低年輕族群自殺率,陳亮妤提到,心健司已於3月和全台22縣市開會,加強目前已有的校園通報至衛生局轉介流程,由於目前並非每個縣市衛生局都有能力接住學校的需求,心健司預計加強衛生局的專業人力,如:增聘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並且增加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設點,希望今年達標48處,2025年前逐步增加至71處,讓心理衛生資源可以離民眾更近、更方便。目前規劃心理衛生中心會配有2名臨床心理師、2名諮商心理師,衛福部會補助地方政府擴大心理諮商範疇。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此外,心健司正在和澳洲洽談「心理急救包」(Mental Health First Aid),這是一套完整的課程,主要教導民眾如何察覺旁人或自己需要協助,可以如何傾聽、回應等,是一個如何接住自己和別人的心理衛生宣導課程,課程的實施地點與方法,都還在規劃之中。

網路使青少年憂鬱?心理師:疫情加速網路使用的風險

現代人的生活已經與網路密不可分,對青少年也一樣,國高中生人手一機已經是常態,但線上作業、使用網路查資料和學習,也是新一代學子必須學會的能力,使用網路就一定會讓孩子憂鬱嗎?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駱郁芬觀察,現在的青少年生在一個原本就有網路的環境下,線上的社群也很活躍。疫情導致學校停課,雖然只有3個月,卻加深了孩子的網路使用習慣,可以視為一種「推力」。她說明,這段時間青少年從「實體社交」被迫轉為「線上社交」,以往可能不太擅長、不常使用網路的孩子,也必須學習如何跟上線上課程、怎麼在網路上交作業等,不可避免的,孩子們也得在網路上交流、建立人際關係。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駱郁芬認為,疫情這股推力,將孩子從實體推往線上建立人際關係,就回不來了。青少年們會在線上發展出交際圈、小群體。然而,青少年原本就在一個建立自我認同,同時尋求他人認同和同儕關係的階段,也正在學習和摸索人與人交際的方式、界線,偏偏網路社交的特性是速度快、關係淺,較難與他人建立深入或穩固的關係;且網路社交的範圍沒有邊界,線上人際關係不僅在孩子的班級,可能擴展到其他班級、學校,接觸到更多實體生活中遇不到的陌生人等,「這些特色都讓青少年的人際交往變得更複雜、困難,」駱郁芬認為。

要從線上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需要很多的經驗、人際關係技巧,比面對面的實體社交要困難,青少年還得要面對網路社交延伸而來的各種風險,包含霸凌、開小帳號與陌生人聊天、私密照的暴露等。這些都可能造成青少年壓力,形成影響心理健康的風險因子。「網路社交對一些人際關際技巧差、家庭功能弱、且學習成就感較低的孩子,風險因子大為增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也更大,」駱郁芬說。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然而,駱郁芬認為,網路並非萬惡的根源,可以將網路視為中性「海洋」,只是當青少年基礎不好、缺乏資源,卻突然被放到海上,「那艘船本來就破破爛爛了,入海當然很容易沉」;但是孩子若有緊密的家庭支持、學校有相應的數位素養資源等,青少年搭上一艘安穩的船,反而可能在海上發現新大陸。

校園心理健康三級防護 轉介衛生局僅是急救

至於目前心健司提出增加社區心理健康中心的布點,以及衛生局加強資源協助校園做醫療轉介等,是否真能幫助到青少年?微光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鄧善庭,曾在國中等學校擔任輔導老師,她認為,當孩子遇到憂鬱、壓力和焦慮等心理負向情緒時,其實不太會主動找輔導老師,因為在校園現場需要很細緻的操作,才能有效幫助孩子,孩子會很擔心自己被貼上標籤。

根據兒福聯盟〈2023年國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針對全台國高中生進行抽樣調查,國高中生有煩惱會找輔導老師的比例只有5.6%,甚至比網友(9.8%)還低。

鄧善庭表示,針對青少年自殺的防治,到醫療端都是「急救」了,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當孩子已經捲入憂鬱或負面的風暴,最重要的是陪伴孩子走過低潮,成績或其他事情都可以先放下,讓孩子穩定下來是最重要的。」

鄧善庭表示,如果要從根本上防治,還是情緒教育、情感教育才能治本,以及整個社會大眾最於心理健康的觀念進步,「像是期待大家可以把心理諮商當成是感冒去看病一樣自然」。

此外,補足輔導人力,也會是一大重點,鄧善庭說,輔導老師平時也要上課、協助特殊生等業務,若要提升輔導老師的專業與品質,需要更多人員的投入,或者是對於輔導工作有更專職的分工。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