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城飛將今何在?

黎時潮
726 人閱讀

雙世紀前,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第一章點明:「政治目的是戰爭最初的動機,它是一種尺度,衡量戰爭行為應達到何種目標,以及應使用多少力量。」(引自左岸文化2019版《戰爭論》上,39頁。)近年來各方智庫與戰略分析師一再斷言「臺海終有一戰」,那麼,首先要問的,當然是引發這一戰的政治目的。

中國的政治目的非常單純:如何用最小代價侵略並佔領臺灣?除了中國總愛宣稱的「自古以來」,臺灣的外匯存底、先進科技工業實力,更是中國垂涎已久的重大利益;此外,臺灣海峽內海化,讓中國得以突破第一島鏈,終能與美國在太平洋一爭雄長。對中國人來說,若能做到,做夢也會笑!

2021年一篇對習近平近年來165篇講稿的分析結果來看,儘管臺灣問題並非習近平認定的當務之急,但採用武力侵略臺灣的傾向,已經高過和平發展。

台灣人對於可能的戰爭立場嚴重分歧

相對的,臺灣這邊對於這場可能戰爭的政治面向,顯得龐雜混亂。

首先,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過臺灣的歷史事實,「統一」的說法顯然不合邏輯。假設真有那一天,無論採用哪種方法,只要中國治權及於臺灣,都是侵略!不過,我相信,以上說法,大概有一半臺灣人不接受。

因為,臺灣必須面對第二點:我們仍然使用《中華民國憲法》,而增修條文前言第一句「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就鎖死了將中國的各種明暗攻擊視為侵略的可能;畢竟,連我們的憲法都在為統一服務,也難怪大家會把侵略說成統一。

而政黨的政治立足點差異,導致了國防建設上的態度歧異。以最基本的國防智庫為例,2010年馬總統任內成立「國防智庫籌備處」,卻直到蔡總統上任後,2016年才開始積極運作,2018年終於成立「國防安全研究院」;2021年《國防報告書》裡面關於印太戰略、中共威脅、臺灣安全評估等章節,基本沿襲了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之一《2021 印太區域安全情勢評估報告》。

圖片來源:路透社/達志影像

每年的《國防報告書》如果能交給國安會,增加其他面向,例如經濟、社會、資安等等國安議題研究,或許可以成為吳怡農大力提倡的「國家安全政策指導文件體系」。

此外,政府文件的傳播,或許也有必要用力強化;和大家密切相關的《國防報告書》,每年有多少人會看呢?讀一兩百頁或許困難,既然已經有精簡版、漫畫版,傳播的效果如何呢?

「到底為誰而戰」成為台灣難題

然而,在立場迥異的兩大政黨很可能輪替執政的背景下,臺灣的國防建設往往遇到類似設立國防安全研究院的狀況:消極擱置與積極運作;這造成了臺灣特殊的第三點:國家認同與為誰而戰?

許多獨派人士(例如我)對於蔡總統「中華民國臺灣」的維持現狀說法,實際上很不滿意;但若盱衡國際情勢與國內民意,這應該是現階段最能獲得認同的主張;但這種國家定位模糊化的口號,很可能弱化了凝聚共同體意識的力量。

從2022年的地方選舉可以看出,臺灣內部無論媒體、網路、耳語,都充斥著敵我不分、似是而非的言論;各種抹黑謠言,往往變成頭條新聞。這些認知戰產生的垃圾訊息之所以有效,正源於對臺灣的定位模糊,導致很多臺灣人不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成想要吞併侵略臺灣的敵國,反而視為父祖之邦。

基本上,只要一天不能確立臺灣共同體意識,就一天無法強力抵抗來自中國的認知戰。現在這種狀況,造成了執政黨對兵役制度此一最基礎國防建設的棘手兩難:一方面,不延長兵役,恐將影響國家安全;另一方面,延長兵役,怕會成為嫌惡政策,導致執政黨未來國家級選舉大敗。

然而,就如幾位立委所言,基於《兵役法》規範,既然國家安全需要延役,那就越早公布越好。日前傳聞,由於府、院不滿國防部提出的訓練方案,要國防部重擬方案;更有傳言說,由於國防部擬定的幾種訓練項目過於老舊,引發爭議。這些老舊項目,以刺槍術最為人知。

服過義務役的人大概都練過刺槍術,也大概都會懷疑,現代戰爭中,有多少機會和敵人打到面對面?而肉博時,刺槍術和格鬥技哪種更有效?哪種更能鍛鍊體魄?從美軍2010年起取消刺槍術訓練,改訓格鬥技,前述問題的答案就不用多說了。不過,主導兵役制度的官員們,似乎有不同見解

對現行兵役訓練方式有疑慮

事實上,訓練內容與訓練項目,恰好就是國人對兵役制度的最大疑慮。

很多人說,當兵期間不過就是割草、掃地而已。在役期長達兩年的時代,服役時,除了下基地期間可以全心全意操練戰技外,回到駐地往往都只在混而已。所以那個時候軍中說法:沒下過基地就沒資格稱老鳥。

對臺灣人來說,當兵意願不高,主要原因在於浪費時間,花了時間,卻甚麼都沒得到。國防部確實必須好好思考,現代戰爭需要的是哪種官兵?需要的是哪種訓練?能不能跟上時代?就以練體魄為例,刺槍術比得上健身重訓?

就像很多人建議的,還不如乾脆聘請美軍顧問,讓他們設計訓練內容。畢竟,少子化的臺灣,每個能當兵的人都很珍貴,讓他們服役時能有收穫,不浪費時間,對臺灣的未來很重要。

對執政黨來說,現在已經是必須破釜沉舟的時候了,就讓兵役制度改革當成下定決心的第一件事吧。

留言評論
黎時潮
Latest posts by 黎時潮 (see all)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