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樣還不憂鬱,我會更擔心你!」醫生一席話,讓留學時的我豁然開朗

「如果這樣還不憂鬱,我會更擔心你!」醫生一席話,讓留學時的我豁然開朗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因為不是預期中的人生,語言和文化一下無法接軌,我可以體會他們遇到困境時的無助:想向家鄉親友訴苦,大家卻普遍都用欣羨的語氣談論「國外的生活」。人在他鄉的寂寞與疏離,不是親身經歷難以體會,說起可能換來幾句安慰,或是一句「身在福中不知福」。

前陣子倫敦的台灣人圈發生了一件事,所幸許多人熱心幫忙,情況已經穩定下來。身為局外人,我不了解事件經過,也不想增加當事人困擾,請恕我在此不詳述事件本身。我想說的是這件事,讓海外遊子的精神壓力躍上檯面──許多人在討論能怎麼給予幫助的同時,也反思著自身海外生活的困境,或是與心理疾病掙扎的心路歷程。許多人因為感同身受,而積極的想幫助素昧平生的同胞,這樣的熱情讓人很感動。

異鄉生活大不易,很容易就在同鄉社群擦槍走火

倫敦的台灣人圈不大,我很少參加台灣人的活動,但還是在不同的場合認識了一些同鄉。我發現六度分離理論(Six Degree of Separation)完全可以應用在這裡:每次新認識一個台灣人,對方一定認識我認識的某個/群人。

我曾經有一個在台灣社交圈裡很活躍的鄰居,只要告訴剛認識的人我住哪裡,對方經常回答:「哦,我認識XX,她也住那附近耶!」後來我乾脆直接說:「你認識XX嗎?我就住她樓上。」如此一來,我連住哪區都不用提對方就知道了。此招屢試不爽,說明圈子就是這麼小!(可惜後來鄰居搬家,我也就從台灣人的座標圖上消失了。)

因為圈子小,事情傳得快,好處是隨時可以找到相關資訊和資源,需要時互相取暖;壞處是人多嘴雜,大家想法不一樣,處事態度也不同,因此偶有一不小心就擦槍走火的狀況。長期觀察下來,我覺得有很多衝突其實來自生活裡無從發洩的挫折感──

有人把異鄉生活的不如意歸咎到外界,覺得別人語帶嘲諷,因此反應非常強烈;有人則是缺乏自信與目標,必須靠炫耀與貶抑他人建立自我感覺良好的優越感;當然大部分人並不是這樣,大家都認真的過日子、努力面對異鄉生活的高低起伏。只不過,每個人都有脆弱和情緒化的時候,不小心陷入這樣低潮裡,如何排解鬱悶而不傷人傷己,是個很重要的課題。

初來乍到,我也曾因憂鬱求醫

在台灣,大家都很羨慕住在國外的人。沒出國之前,我也曾經以為國外的生活比較好,不懂住在國外的親友為什麼會抱怨。來倫敦之初,我的確覺得一切都很美好,但是慢慢的,生活、學業、感情上都遇到意料之外的挫折,我才赫然發現異鄉生活畢竟也是生活,使用另一個語言、不同的文化背景,難度只有提高沒有減低,路還是要靠自己走下去。

那段時候,在課業壓力和感情問題的雙面夾攻下,有一陣子我非常低潮。因為家族裡有憂鬱症病史,我懷疑自己也得了憂鬱症,就去掛號看家庭醫生。女醫生聽我說完困擾後,很認真的從頭到腳看了我一遍,溫和但有信服力地說:

「妳剛來一個陌生的國家,用非母語念學位,過生活,談戀愛,這些都不是容易的事。妳會壓力大,感到憂鬱和沮喪是正常的,我要是妳也會這樣覺得;要是妳在這樣的情況下還不覺得憂鬱,我會更擔心。

但是我看妳穿著得體、化了全妝,看起來氣色不錯,而且妳知道在這樣的情況下尋求專業協助,我覺得妳沒有到憂鬱症的程度。妳需要的是調適心情、善待自己,為影響妳心情的事情排出優先順序,一件一件的理出頭緒來。如果妳覺得妳還是需要見心理諮商師談一談,我當然可以轉介妳,妳覺得呢?」

聽完醫生的話我恍然大悟:我的負面情緒是完全正常的,我不需要因為有這些情緒而感到羞恥或罪惡,把自己脆弱的一面展現在陌生人面前,是一件很有勇氣的事,而我做到了。踏出這一步,我覺得接下來的路似乎也沒有那麼難了。我沒有要求轉介,因為我想試著用自己的力量走出來;如果真的不行,我知道我隨時可以尋求專業諮商,僅僅是這樣的認知就讓我感到安心許多。

圖/Shutterstock

即使生活再久,外國人都難免寂寞

在那之後,我還是花了一段時間才把心情拉回常軌,但是我一直記得醫生那番話。後來遇到其他的低潮時,我認真的照顧自己、做喜歡的事情讓自己開心,或寫文章來梳理心中的千頭萬緒,就這樣慢慢地適應了異鄉的生活。  

留在倫敦是我自己的決定,而且是非留下來不可那樣強烈的渴望,沒有任何身不由己。在英國住了 16 年,英文過得去、文化算是融入,也有穩定的朋友圈,即使是這樣,在遇到生活中難免的挫折時,我都還是覺得很委屈很憤怒;更何況對某些人而言,來英國可能是一個意外的轉折,或是非自願的選擇──也許是為了學業與工作,也許是因為感情或婚姻──總之是懷著那麼一點掙扎與不確定的來了。

因為不是預期中的人生,語言和文化一下無法接軌,我可以體會他們遇到困境時的無助:想向家鄉親友訴苦,大家卻普遍都用欣羨的語氣談論「國外的生活」。人在他鄉的寂寞與疏離,不是親身經歷難以體會,說起可能換來幾句安慰,或是一句「身在福中不知福」。在異鄉沒有近親,交友不易,想找人說話不知從何找起、想離家散心也無處可去,反覆壓抑的情緒,很容易把人逼到死角裡無法自拔。

後來遇到其他的低潮時,我認真的照顧自己、做喜歡的事情讓自己開心,或寫文章來梳理心中的千頭萬緒,就這樣慢慢地適應了異鄉的生活。圖/Shutterstock

這樣的現象其實不分國籍,很多其他國家的人也有相同的狀況。我在聽其他外國人抱怨英國怎樣怎樣,自己有多無奈多委屈的時候,總是很想告訴對方:你會在這裡,一定是這裡有你想要的某樣東西──學業/工作/自由/婚姻/小孩教育或是其他──如果是這樣,或許可以試著用感恩的心看待給你這樣東西的國家、試著去欣賞和喜愛她。人生無論在何處都不盡完美,光是抱怨而不試著做出改變,只是在負面情緒裡無限迴旋而已。

身為資深留英人,我覺得要在英國(或其他異國)過得快樂,可以試著從下列幾點來著手:

下篇:資深「留英人」給海外遊子的七個建議:走出憂鬱,從「不再事事和台灣比」開始

執行編輯:張詠晴
核稿編輯:林欣蘋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