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熟食中心」:傳承家族美食、社區情感,與建國前就存在的小販文化

2021/06/03
2522
新加坡「熟食中心」:傳承家族美食、社區情感,與建國前就存在的小販文化

Photo Credit:BiZQ Official Website

「如果你沒有去過熟食中心,那你就沒有真正去過新加坡。」

新加坡亞歷山大村美食中心(Alexandra Village Hawker Centre)。圖/Tiberiu Ana©Flickr

當你想到新加坡時,什麼會浮現在腦海中?也許你會想到聖淘沙具指標性的魚尾獅,以及深獲亞洲饕客好評的美食天堂。談論到食物,你絕對不可以錯過「熟食中心」(Hawker Centre),除了各式各樣的美食外,它也為新加坡文化添加了繽紛的色彩。

熟食中心已成為新加坡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和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簡而言之,熟食中心是一個常見的露天美食廣場,位於公共住宅區或交通樞紐(如公交車站或火車站)附近。典型的熟食中心有許多小吃攤和共用的休息區。有句話說:「如果你沒有去過熟食中心,那你就沒有真正去過新加坡。」

代代相傳的攤位,有些甚至比新加坡還老!

熟食中心能匯聚許多不同國家的食物攤位,必須歸功於從 1960 年代來自馬來西亞、中國移民的代代相承。這些攤位仍然保留著食物的地方特色、家族手藝和品質,其中更有些老店甚至比新加坡的建國年齡還老,許多已近退休年齡的老闆仍為食客提供服務,經營南生餛飩麵的梁奶奶就是其中之一。

圖/SingaporeBestFoods

即使已高齡 90 歲,她仍每天在清晨 4 點半醒來,去市場購買食材。就算已僱用員工協助烹飪和經營,但她堅持要從事一些雜務。梁奶奶年紀或許大了,但她一次最多卻可以記住 10 個顧客的點單,證明她的記憶力仍然很敏銳。

隨著攤位越來越受歡迎,她卻仍不太適應這種名氣。她能夠為客戶提供 3 種語言的服務,流利地在英語、普通話和廣東話之間轉換。梁奶奶是熟食中心的傳奇廚師之一,見證了熟食中心超過 60 年的歷史。 

許多老攤販都已經傳給了年輕一代,同時仍然保持食物的獨創性和烹飪方式,Thomas 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中峇魯市場中販賣豬雜湯的攤販「Koh Brother Pig」的第三代。自 1955 年以來,這個攤位就屹立不搖,當他的祖父決定退休時,他決定接管攤位,傳承技藝。「我決定接手這項業務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我的祖父是從手推車起家的, 我認為放棄他 63 年前白手起家的成就真的很可惜,所以我決定接管它。」

圖/截自 Our Grandfather Story@Youtube

疫情中發起線上社團,凝聚社區感情

對於小販來說,2020 年絕對不是順遂的一年。因為新冠肺炎,熟食中心的遊客急劇下降,這樣的困境促使了一項社會運動——由潮州金記滷鴨的小販 Melvin 發起一個「Hawkers United - Dabao 2020」的 Facebook 群組,希望幫助小販聯繫客戶,並安排外賣訂單和送貨上門等服務。

「新冠肺炎導致我們當地的小販以及食品行業發生了許多變化,許多企業因此倒閉。但與此同時,更多的小販開始意識到採用科技和大眾傳播的重要性。」Melvin 說。

根據 Melvin 的說法,在許多小販和顧客加入該群社團後,挽救了許多小販,並讓他們的生意能夠持續經營。迄今為止,該社團已有將近 30 萬名的成員和顧客彼此聯繫並發掘新美食。

他指出,所有小販凝聚的積極力量可以幫助大家度過肺炎的難關。「如果每個人都遵守法律和個人衛生,我們將安全的度過肺炎,同時也應該團結起來,互相幫助。」他補充說。

熟食中心不僅僅是個吃飯的地方,他是個屬於新加坡多元而蓬勃的社群,從年輕到老年人、失業者到老闆,本地人到遊客,都聚集在這裡,分享笑聲和故事,肯定會成為這座大城市中美好的回憶。許多名人和政客都選擇這個「社區餐廳」與當地人見面,並享受經典的新加坡美食。

許多有名的政客以及名人拜訪熟食中心,左上到右下依序為:加拿大總理杜魯道、主廚戈登拉姆齊、美國總統拜登、影星休傑克曼。圖/CNA@Facebook Video、Gordon Ramsay@Twitter、The Straits Times@Youtube、thehughjackman@Instagram

直到今日,新加坡有 110 多個熟食中心,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增加。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夠享受這獨特的文化,源於許多小販、社區組織、政府、新加坡人和旅客的支持。他們共同幫助熟食中心成為新加坡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當地人共享的重要社群空間和集體記憶。

《關於作者》
Juandi
Juandi 為 ASEAN Youth Organization 的作家,他是土生土長的印尼人,目前為大學生,專攻經濟金融,並發表關於東協國家國際關係與文化的相關文章。

備註:本文經作者同意,由 Impact Circles Taiwan 創辦人楊絜茹翻譯,並授權換日線編輯、刊載,英文原文請見:Hawker Centre in Singapore - A Place We Call a Second Home

執行編輯:蕭又寧
核稿編輯:林欣蘋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