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這些都不在正片裡面:《春光乍洩》後的「彩蛋」

Mike Kwan
映畫.札記
Published in
Apr 3, 2021

--

《春光乍洩》現場攝。

4月2日晚的文化中心場《春光乍洩》放映前,現場宣佈放映後會有三十分鐘的「驚喜影片」送給讀者。

不知道之後會不會從其他渠道再發行或播放,姑且在此略談一下。

一,如果他當初就能隨心所欲地去拍片,大概就不會有今日引人傳頌的「經典」了。

「彩蛋」片雖然算是很大程度的 fan service,不過中間都頗令我有感:其實當中呈現的部分王家衛的創作成果,也頗不節制及 excessive。那些傳說中臭名昭著的超時超資、把演員戲份全剪的先不論,但「彩蛋」裡面有些影片、場面,幾近可以用「濫」去形容了。幸好,有好些影片都沒有在正片中使用,否則原本剛好的情緒及情節就滿瀉了。

不過話分兩頭,如果是哥哥張國榮又或《花樣年華》等片的忠實 fans,觀看這片倒是確實可以想像一個「平行世界」——沒有成真的可能性。只是對我而言,我更感慶幸影片沒有使用那些片段而已。

所以剪接對於王家衛影片的可觀性真的很重要呀!經過張叔平等人將拍好的素材去蕪存菁,用 MTV式影像及音樂建構氛圍,最終組合出為我所知的「王家衛」風格。

王家衛對這種風格想來都相當有自覺:他最近拍攝的影片以至這部「彩蛋」,其實都不乏自我致敬或戲仿。

二,我反而想起《擺渡人》及近年王接拍的廣告,他真正想要的、覺得有趣的,大概會是這些素材嗎?

《東邪西毒:終極版》開場。

打從看了《東邪西毒:終極版》再對照《東邪西毒》,我開始質疑:如果這些才是王真正想要的呢?再看幾近過度飽滿的顏色、佔據每一秒的配樂(還找了馬友友哩)、還有一些重新組合⋯⋯當年還是個小文青的時候,《東邪西毒》原版可謂自己的一大啟蒙,但經歷《終極版》之後,大概其實以往人們所定義的「王家衛」都是他不甘不願的,這才是真正屬於他的創造。

哪些才是「真正屬於他的創造」?這次 Criterion Collection 為王家衛監修的修復作品?連同《東邪西毒.終極版》?我想起金庸為其小說作第三次修訂,而我自己大概就是那些第二版的死硬派?

王家衛電影中亮麗而(過度)飽滿的畫面、容易摘取似有還無的金句、還有敘事的碎片化,「王家衛」作為一個品牌於焉誕生。尤其是,今時今日社交媒體時代,這些令影片可以分割消費的元素,令熱愛金句、喜歡好看定格的網友影迷們,都可以任意使用,用之不竭。

又加上從九十年代開始圍繞王家衛有各種傳說,諸如「王家衛電影不好懂」「要多看幾次」「我們要在其中尋找隱喻」諸如此類,也令「看王家衛電影」這回事在今日仍然時髦,以至在電影節的各場放映一票難求。《春光》散場時有聽到觀眾談論,覺得「不好懂」、「很想逐格把它自己拍下來」,最近幾年電影節首映常常有觀眾投訴有人用手機拍攝銀幕,不過這又何嘗不是當下影迷文化的一種?把「金句」「名場面」拍下來再放上社交媒體,不止是身份象徵,也是一種品味的展示。

但王氏的電影真有那麼不好懂嗎,又或「不好懂」真是重點嗎?我想起近年也大紅的路蘭(Christopher Nolan)。其實王氏的影片故事真的不算很難懂了,那些「謎團」與其說是故事關鍵,倒不如說是導演跟影迷們的小遊戲。

王家衛作為「文青經典」,不論是場面還是「金句」都被日後香港電影及流行文化不斷引用。(《春光乍洩》劇照)

是的,小遊戲。王家衛 Fandom 的建立極之成功,要說「香港電影已死」?王氏在戲內戲外都對為之著迷的觀眾贈予了「懷舊」的小禮物,甚至可以說懷舊就是王氏電影的核心。一如這部「驚喜影片」,最最重要的,都是懷舊罷。吊詭的是,圍繞「香港電影已死」的討論都是談及「黃金時代」是否能夠重返,王氏電影的懷舊意識,在集體情緒偏向懷舊的當下更見呼應。

不過看畢《春光乍洩》再看過「驚喜」,如歐陽峰一樣,我終於明白:「當你唔可以再擁有嘅時候,你唯一可以做嘅,就係叫自己唔好忘記」(當你不能再擁有的時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記)。

所以,還好王家衛沒有把太多本來剪去的影片放回新修版電影:否則就真是 too much 了。我不會忘記王家衛電影帶過給我的驚艷和震動,但必須承認:他的魔法在我身上已經失效。

--

--

Mike Kwan
映畫.札記

間中寫文,常常廢嗡。寫作興趣包括電影、影展、劇集、時事及其他雜談。在Facebook經營專頁「映畫.札記」,又與影友陳子雲共有一podcast「正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