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流傳的「長高轉骨方」安全嗎?發育「過與不及」都得留心!把握10~15歲黃金生長期,中醫師3大建議

找中醫轉骨之前,也建議先看過西醫小兒內分泌科,先照骨齡或相關檢測評估,再找信任的中醫師看診;當決定展開中醫轉骨後,也切記別太心急,至少要給3個月的時間、讓療程進行一段時間後,成效才會比較明顯。

中醫談轉骨

擔心孩子個子矮、長不高,有些父母會選擇中醫轉骨。風澤中醫診所的中醫師吳多加提醒,轉骨其實是有黃金期的,而且男生、女生的黃金期不一樣,是否真的需要中醫轉骨,也有三個明確具體的評估指標,父母不妨特別留神,多觀察家中孩子的生長狀況。

找中醫轉骨之前,也建議先看過西醫小兒內分泌科,先照骨齡或相關檢測評估,再找信任的中醫師看診;當決定展開中醫轉骨後,也切記別太心急,至少要給3個月的時間、讓療程進行一段時間後,成效才會比較明顯。

關於中醫轉骨,老一輩的人通常是深信不疑,但近年來,網路上卻流傳著「中醫治療生長發育是矇著眼睛在看的」、「轉骨反而會造成孩子早熟」、「中藥的成分不一定安全」等相關說法,讓當代的父母、尤其是六七年級生,對於中醫轉骨有些疑慮。

對此,中華民國中醫兒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吳多加說明,早期的轉骨方,大多是從坊間取得的現成處方,處方內容較單一,而以前的父母,獲得資訊也不像現在方便,比較不知道怎麼看生長曲線、有疑慮時也不太知道要找醫師照骨齡照片,因此,確實有些孩子可能是生長激素不足,或有其他先天性疾病等等,成為「漏網之魚」。

不過,時代在變,「如今中醫師大部分都受過中西醫訓練,對於潛在疾病,都有一定的警覺,也會適時的轉介西醫,」吳多加表示。此外,根據近代研究,中藥材所含的植物性賀爾蒙,其實濃度並不高,孩子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環境賀爾蒙還可能遠大於此,如果是合格中醫師處方的中藥,吃了並不會造成性早熟。

 

轉骨黃金期,男女大不同

想要透過中醫轉骨,首先,得掌握住黃金期。吳多加說明,孩子的身高成長,有兩個高峰期,第一波高峰是在嬰兒期,第二波高峰則是青春期,「國小階段的孩子,每一年平均大約長高5、6公分,當第二性徵出現後,身高就進入衝刺階段,女生一年可以長6到8公分,男生一年可以長8到10公分。」

以此來看,轉骨的黃金階段,女生為10至13歲、初經來潮前,男生則是12至15歲。吳多加提醒,生長板癒合、也就是生長停止的時間,女生大約在初潮後2年,男生則大約在變聲後2至3年。

 

孩子需要轉骨嗎?三大評估指標

至於孩子到底需不需要中醫轉骨,吳多加也提供三大指標,當父母觀察到以下這些情形時,建議帶孩子就診評估:

1、最近一年,長高少於4公分。

2、身高、體重的生長曲線過低(低於3%)或過高(超過97%)。

3、有提早發育趨勢。第二性徵出現的時間,女生平均落在10歲、男生平均落在12歲。

值得注意的是,女生胸部開始發育時,通常比較容易觀察到,但男生睪丸開始變大時,則較難發覺,建議大人可以從額頭有沒有出現小粉刺、人中處有沒有小鬍鬚等細節來觀察。

 

生長發育,「過與不及」都得留心

吳多加強調,孩子的生長發育,「過與不及」都得留心,而中醫轉骨也都能幫得上忙。

「所謂的『過』,就是青春期較早到來、骨齡超前造成生長提早停止等情況,」吳多加說,女生的早熟較常見、也較容易發現,在她的門診中,就很常見到父母親帶著小學二、三年級的女兒來,主訴胸部已開始發育。

通常若碰到這種情況,如果西醫檢查都正常、中醫也評估體質狀況合適,會開立麥芽水服用2到4週,大約有5、6成的孩子在服用後,乳頭下方的乳核會軟掉,或者乳頭的刺痛感會消失。

近年來,也已經有不少的醫學研究指出,部分中藥可以減緩骨齡成熟速度,目前有實證醫學佐證的藥物包括: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湯、夏枯草、麥芽....等等。吳多加說明,這其中的原理,是藉由下視丘神經物質調節,抑制過度旺盛或提早啟動的生殖軸(影響女性一生眾多生理變化的激素調節系統,包括下丘腦、垂體、卵巢),跟西藥柳普林的作用相似。

在臨床經驗上,如果不是疾病引起的骨齡超前,經過中醫治療3至6個月後,再追蹤骨齡,有7、8成的孩子,其骨齡飆長的狀態會緩和下來。

至於「不及」,也就是生長落後,吳多加提醒,要先看看孩子的生長百分位落在哪兒,如果是在3%以下、最近一年長高幅度又不到4公分,建議家長先到西醫的小兒內分泌科檢查,排除疾病問題後,再來找中醫。

生長落後的孩子,如果還沒出現第二性徵,中醫原則上會以「疏理肝氣」跟「健運脾氣」來做治療方針,前者可以穩定情緒、增進睡眠、讓神經內分泌軸回饋順暢等等,後者則有助於改善食慾、增近營養吸收力、規律排便。

如果是已經出現第二性徵的孩子,除了疏肝健脾外,中醫通常會再加強補氣活血,藉由良好的血液循環來推動身高的增長。

吳多加強調,現在的父母常常很心急,但無論是哪一種療程,要看到成效,都需要一點時間,建議至少給醫生和孩子3個月,先治療一段時間後,再決定後續要怎麼做。

圖片來源:吳多加醫師 提供

數位編輯:王信惠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

★填問卷
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