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造成日本就業榮景大逆轉,我卻連續成為兩家台灣新創的「日本市場第一號員工」

2021/09/17
3820
疫情造成日本就業榮景大逆轉,我卻連續成為兩家台灣新創的「日本市場第一號員工」

Photo Credit:Worklife in Japan 提供

日本在 2019 年末至今的不到兩年間,就業景氣有如「從天堂落入地獄」。而我也在這短短 1 年半之間一共換了 3 個工作──其中兩個都是台灣新創公司日本辦公室的「第一號員工」。逆境之中仍能無縫接軌順利轉職,光靠「運氣」顯然是不夠的。

從 2019 年末到 2021 年的日本,簡單來說可以直接區分成「疫情前」及「疫情間」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而我在這短短的 1 年半之間一共換了 3 個工作,其中兩個都是台灣新創公司日本辦公室的「第一號員工」。 

一年半之內,人才需求由歷史高峰快速跌落

2019 年末時,全日本上下大家都滿心期待著 2020 東京奧運(以下簡稱東奧)的到來──尤其是與「觀光旅遊」相關的業界。而日本政府也大展拳腳,針對各個觀光景點大興土木都市更新,為的就是迎接來自全球的觀光客。

可以說,為了「東奧」兩個字,日本的各行各業均如火如荼全力衝刺,就業市場也進入近年十分難得的超級榮景:由於人力資源的供不應求,日本向外國人才拚命招手,2019 年日本境內來自海外的工作者,更創下有史以來的新高,達到 165 萬 8084 人。

然而好景不常、甚至應該說極短:在 2020 年初受到 Covid-19 的影響,日本原先眾所期盼的「觀光旅遊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期。近 10 年來一直以「觀光財」為重要收入來源的日本,因為各國接連鎖國加封城的關係,不論是旅行社、飯店業、航空運輸業、地方觀光景點(溫泉會館、地方伴手禮店⋯⋯)等實體店面大受影響,連帶著許多境內(inbound)商機也一蹶不振。

外需持續減少下,如今日本的內需雖和去年相比有緩慢回檔,但領著工作簽證的外國工作者,卻有許多人因為產業的調整而「非自願失業」。

疫情中的轉職

而我正是在 2019 年 12 月底,確定轉職到在日的台灣新創媒體集團。2020 年 1 月回台受訓 3 週,之後回東京正準備大展拳腳時,就遇到了疫情。所有原訂計劃全部被打亂──不論是公司組織還是工作內容皆然。

除了還有員工需要照顧,得盡自己所能負責到底之外,我的工作內容更是 180 度大轉變:從負責「內容產出」直接變成「新事業開發」。最後又因為公司策略方向轉變,決定「暫停」日本的活動,我也因此成為日本辦公室最後一位離開的員工。

儘管看似無奈,不過我也因為「工作內容大轉彎」,有機會接觸到疫情期間非常夯的E-COMMERCE 電商平台,並且重拾行銷/企劃的構思發想。現在回頭看,反而要感謝這段艱難時刻的考驗,自己也沒有因此放棄,才得以邊走邊看,學到了更多產業知識及管理思維。

這段時間的經驗,也很直接地連結到我接下來的兩份工作。例如我的現職是再度擔任一家台灣硬體新創在日本的「第一號員工」,主要工作內容是針對日本場做 Digital Marketing 的規劃佈局及實際操作。從虛擬的線上媒體到實際看得到也摸得著的 3C 零售產業,的確「跳很大」。但在經歷了有點虛無飄渺的網站經營後,可能也因為年紀漸長的緣故,開始覺得「腳踏實地」很重要(笑)。

在第一家新創公司的最後一天。圖/Worklife in Japan 提供

在日本「從零到一」的組織團隊經驗

就我自己在疫情間,幫助 2 家台灣新創落地東京市場,最直接的感想就是「一步一腳印」。會這麼說是因為每間公司的狀況不同,所以就算是幸運一點,身邊有相關人脈可以詢問,也不見得能問出百分之百符合你需求的答案,很多事情還是得自己走過一遭,才能學到寶貴的(新創)經驗。

舉例來說,好比公司規模大小(資本金多寡)、社長是台灣人還是日本人抑或是擁有永住權的在日台灣人、組織架構與規劃(未來是否聘請非日籍的從業人員)⋯⋯等等,都會影響公司設立手續的複雜程度,與審核資料的準備內容,甚至是最直接根本的問題:是否符合申請資格。

另外,日本是一個分工極細的社會,辦什麼文件就需要找什麼樣的專業人員幫忙,也是不可馬虎,一旦找錯往往就得從頭來過。很多複雜的流程或手續,個人建議先從網路上搜尋,理清初步的概念,但最好還是親自打電話或親臨現場,直接筆記把需要準備的資料一次弄清楚,才不會日後提出申請時缺東落西,來來回回磨耗心智及時間。

最後,還有「時間」的考量:申請合法公司許可時,幾乎都要和「公家單位」打交道,而日本人最重視的就是標準流程,什麼文件辦好了才能申請下一種,這些全都是環環相扣的,若是遇上要補繳的狀況,就又得「打掉重練」,所以時間上的掌握也很重要。當然,也一定會遇到最基本文件的「蓋章」問題,若是在日本當地沒有可以即時相對應的人員,就必須加上郵寄來回的雙倍時間,在疫情時尤其嚴重──光是文件的往返,最好要有心理準備手續期間可能因此被延長。我就曾因文件蓋錯章,而在申請變更公司資本金這一關,卡關卡很久(苦笑)。

以上說的,都還只是開公司的第一關而已,除了「錢」(資金)之外,強大的耐心及決心,也是必要的標準配備!

我想在任何國家,只要是外國人在當地要設立法人,應該都不會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日本人尤其一板一眼,所以困難度絕對比在台灣本國還要多上好幾倍。

從零到一,不只意味「硬體設備」(例如辦公設備)的組建,更包括「軟體組織」(事業組織整理及創新)的整備:台灣企業通常都有一定的資歷、也有著不錯的成績,才會進一步前進海外市場。但即使在本國已小有知名度,將同樣方法複製到日本,不見得就一定會成功。開拓新市場最重要的兩個重點,就是「融入在地文化」與「求同存異」。

「融入在地文化」或許有些人覺得不難,就是「找個住在當地的人開發市場」即可,但很多事情其實是「魔鬼藏在細節裡」:舉例來說,在台灣很多人有日文背景,所以有些企業主覺得聘用「書面上日文程度很好」的台灣人即可,但其實光是日常用語就有很多的枝微末節,因此很常鬧出「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笑話。

第二個即是「求同存異」,這是最難的部份:如何在一致性的文化裡找到你商品或服務的差異化,讓消費者選擇自家品牌,是開拓市場不容忽視的關鍵點。

新公司的新家具。圖/Worklife in Japan 提供

職涯目標跟現實環境,如何做取捨?

若你的 DNA 內有著喜歡挑戰的基因,有機會的話強烈建議你從事「從零到一」開拓市場的工作。當看著所有事情一件件上軌道,那種工作上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是會令人著迷與感動的。

當然,每個人的個性不同,能適應的職場環境與工作內容也因人而異。對於 Career 有著中長期目標的我來說,儘管來日 8 年至今差不多換了 7 個工作,在外人眼中可能是「缺乏定性」,但我了解自己喜歡從零到一的工作,也知道這些工作本身能帶給我哪些專業能力的訓練 / 實務經驗,又符合我個性中熱愛挑戰的基因,因此仍樂在其中。

就拿「轉職」這件事來說,每當我認真思考轉職時,就會在跳槽的過程中不斷嘗試修正:不管是個人或是外在環境的條件皆然。若是目標設定高於現實時,就會好好評估,在轉職期間內是否能達成。好比我曾經很想進一間全球百大國際企業,也順利挺過了前三關的面試以及課題報告,但結果仍未能順利錄取──經過深切地檢討後,發現應該是我「日文仍不夠流暢」的關係。這個問題,很明顯不是經由短時間的惡補就能達標,所以雖然有點難過沒有面試成功,但精進日文能力就成為我日後加強的重點之一。

對我而言,「取捨」就是要懂得放下以及會分辦、權衡輕重,當自己「還不夠」時就是需要花時間把自己打磨地更光更亮,並且分清楚達成中長期目標的優先順序,自然就能找到屬於自己「最適的位置」。

清楚長期職涯目標,就能打破「沒定性」的迷思

我認為自己之所以在日本的每份新工作,都能和前份工作「無縫接軌」,最大的關鍵在於「盡可能累積每份工作中對自己有用的經驗值」。好比我在女性媒體業界時,學會了如何編輯與經營網站;當我換到下一份旅遊網站相關的工作時,除了把上份工作的經驗帶進來外,我還另外學到了「管理寫手」的技能;再當我換到媒體集團擔任副總監時,上一份管理寫手的經驗、就能直接應用在團隊管理上。

然後,由於公司商業模式的轉型,自己半強迫被逼著學習「國際貿易」及「電商平台經營」,再換到目前工作時,雖然商品屬性不同,但物流及國際貿易的基本知識也能順理成章被應用進來──而現在這份工作,又讓我接觸到更多新知識。

還有一點很重要:保持一顆開放的心。在媒體業界我也許「資深」,但進入國際貿易或電商的領域我就像是一張白紙,因此「多看多聽多吸收」,保持態度謙卑,前輩自然比較願意教你──至於自己過往的經驗也能與前輩、同事們互相討論學習,激起更多火花。 

我的職涯看似很不穩定,每份工作都不符合日本職場文化潛規則中要求的「做滿 3 年才能跳槽」,但我自認是目標明確、有意識的跳槽,不是在情緒下為了換工作而換。就算沒有做滿一定年限,只要硬實力(工作技能)與軟實力(管理、交涉談判技巧)不斷累積提升,依舊能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當「Number One」或許不是人人做得到,但只要下點功夫,每個人還是有機會在自己的工作領域中,成為那位閃著光芒的「Special One」。

最後,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我和另一位轉職奇女子也以在日本的「台灣任性女子」視角,分享著日本生活的這些那些。有興趣的話歡迎參考我們的東京任女子Instagram東京任女子 Apple Podcast 頻道
 
(備註:本文原刊載於換日線合作夥伴 WORKLIFE IN JAPAN,授權換日線重新編輯後刊登,原標題為:〈在疫情中,我是台灣新創公司開拓日本市場的第一號員工〉。)

圖/Worklife in Japan 提供

執行編輯:林翊婷
核稿編輯:張翔一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