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教養是孩子最重要的資產,不管孩子資質好壞,只要有好的人品,就會因自助、人助、天助而成功

教養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資產,父母若給孩子一個正直誠實的人格榜樣,孩子縱然只是中上資質也會成功,因為好的人品會得到別人的協助,他會因自助、人助、天助而成功。
  • 文/ 洪蘭
  • 2019-04-11 (更新:2021-07-26)
  • 瀏覽數32,236

最近參加了一場如何培養優秀科學家的座談會,會中大家對科學家的必要條件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公認的,即必須誠實、正直、有人格的完整性(integrity)。這個誠實正直不是口號可以教出來的,它是孩子從觀察父母平日一舉一動中,潛移默化,自然歸納出來的做人做事的原則。


 

在大腦科學還不很發達的時候,德國的教育學家洛德(Heinrich Roth, 1906-1983)就認為一個人的人格與四個因素有關:一是基因,二是生長的環境,三是動機,四是前三者的交互作用。事實上,現在大腦的研究的確證實了洛德的看法,大腦是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只是學習的快與慢而已。

過去父母迷信基因的重要性,常認為孩子天資不好,就放棄了。其實自然界中沒有一種動物像人類一樣,大腦這麼慢才成熟,原因是大自然要給環境一個機會,讓它有時間作用到基因上。父母若給孩子一個正直誠實的人格榜樣,孩子縱然只是中上資質也會成功,因為好的人品會得到別人的協助,他會因自助、人助、天助而成功。

以前加州有一位名教授,學問又好、風度翩翩,是學生景仰的對象。他小時候家中很窮,父母打零工採棉花維生,他說他母親整天彎腰採棉花,下工回家,背直不起來,需要有人幫忙才能扳直。他從父母身上學會辛勤工作,念大學時在餐廳做侍者,學會看人臉色換取小費。他開玩笑說,父母給了他吃苦耐勞的基因,環境讓他能屈能伸,他窮怕了,所以想出人頭地、改善家庭經濟,有了這個動機,他努力爭取所有機會,終於做到美國總統的科學顧問。

其實,孩子一出生時,感覺器官就不停地接受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訊息,這些訊息影響大腦的發展,每一個親子的經驗都在大腦中留下痕跡,這個痕跡又決定下一次的親子互動,互為表裡循環不絕。所以中國人所說的「三歲定終身」其實指的不是智力而是人格的養成,三歲時智慧還未開,怎麼可能定終身呢?但是孩子已經從父母身上學到處世的態度了。

在高科技的現代,殺人不見血,一個按鈕按下去,可能死幾百萬人都無感覺,所以科學家的人品培養比知識重要多了。品德是一個人的根,有根的植物花才開得久。政治尤其如此,一個無品的政客會耗費國力,更是全民的危機。台灣最近重大弊案不斷,是該再回到基本教育層面,從品格教起的時候了。

哲學家史沛曼(Robert Spaemann,1927-2018)說得好,教養不是一個理性目的的歷程,世界上並不存在一種叫「教養」的行為,它是在我們做了很多其他的事之後附帶產生的一種作用。教養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資產,政府應該重視它。

 

摘自 洪蘭《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增訂版)》/遠流

 

※延伸閱讀:

怎麼養成健康有自信的孩子?念書前先教孩子學會自理為自己負責>>http://bit.ly/2TQorQj

「整理收納」是父母該教給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常規>>http://bit.ly/2TNvMAk

 

Photo:neildodhia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