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識讀

科技巨頭的無情詛咒:一個數位孤僻鬼的告白

臉書有許多假資訊與仇恨言論流竄,許多民間團體要求徹底改革。 臉書有許多假資訊與仇恨言論流竄,許多民間團體要求徹底改革。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年初,我家巷口洗衣店不再提供送洗收據,店長說,「我們現在只透過Line傳送憑證」,當他得知我已卸載這款通訊軟體,露出難以置信的神情,彷彿我是山頂洞人。此外,我停用臉書3年來,每當友人見面聊及群組裡的趣事,常喟歎「可惜你已經不在了」,他們的口氣,像是哀悼我離開人世。

即使我以Telegram與WhatsApp作為通訊軟體,即使我還用推特、噗浪等社群平台,但在許多人眼中,放棄臉書與Line,就等同一個數位孤僻鬼。某種程度上,它們是虛擬世界的戶籍門牌與電信門號,失去它們賦予的ID,我也失去線上社交的辨識身分。

我們生活在一個奇妙時代,表面上,數位生活提供無窮盡選擇,個人擁有無限制自由,免費下載並享用各種貼心服務;實際上,這些選擇往往被隱形力量牽制決定,很多時候,我們並不如想像中自由,所以常聽見各種抱怨「我很想關臉書,但是……」。

根本原因是,當這些科技公司利用技術與市場優勢,高築各種城牆般的壁壘,我們數位生活、社交人脈,都可能被無情切割,或阻絕牆外。

大到無法管理的網路平台

6月底,《四騎士主宰的未來》一書作者、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蓋洛威(Scott Galloway)批評,「馬克祖克柏是人類史上最大的寡頭統治者」;7月初,曾揭發「劍橋分析」醜聞的《衛報》科技記者卡瓦拉德(Carole Cadwalladr)比喻:「臉書若是一個國家,它就是北韓一樣的流氓國家」,因為它獨裁、封閉、擁有毀滅性核武,且完全由一人掌控。

科技平台招致猛烈批評,近年已不稀奇,最近再創高峰,主因是美國疫情與非裔人權運動期間,臉書放任假資訊與仇恨言論流竄,尤其容許政治人物發文鼓吹暴力,被批評是雙重標準,嚴重激化社會對立。

因此,美國民間團體發起「停止以仇恨牟利」(Stop Hate For Profit)活動,要求臉書徹底改革,包括引入人權專業背景的管理階層參與制定產品政策、由第三方公正單位仲裁重大爭議貼文、重新檢視仇恨言論政策並強化篩濾機制、避免以演算法獎勵極端主張等等。此一活動不但吸引逾百個非營利組織連署,聯合利華、可口可樂等財星500大廣告主也群起抵制,宣布暫停刊登臉書廣告。

這波廣告主抵制潮,一度讓臉書股價急滑8%,為平息眾怒,臉書緊急推出「政治文警示標籤」等功能,並表示將加強仇恨言論審查;加上稍早宣布禁止中國、俄羅斯等國家官媒購買廣告,其他政治廣告也會加註小字標示,臉書高層宣稱,他們還會繼續檢討改進。

臉書一連串舉措,被批評為虛應故事,不過是每次碰上公關危機,擠牙膏般「我知道我們做得還不夠」(We know we have more work to do)的制式反應。重量級科技記者史威瑟(Kara Swisher)形容,馬克祖克柏的態度,讓她想起自己的15歲兒子,飯後只不過將碗盤放進洗碗機清洗,就開口邀功,語氣像是施惠,彷彿洗碗不是「他的本分」;史威瑟批評,臉書等社群平台自我管理、避免激化社會衝突也是本分,不該每次等到外界施壓,「才把髒碗盤放進洗碗機」。

加上臉書員工不滿爆料,馬克祖克柏在內部會議上,宣稱廣告主抵制行動「影響不大,而且他們會自己回來」。種種爭議,讓《紐約時報》科技記者華佐(Charlie Warzel)認為,「臉書是無法改革的」,社會各界必須改變施壓點,要求臉書砍掉重來。

部分原因是,社交媒體以演算法為核心的基礎架構,又以接觸率為首要指標,導致大量產出分化、情緒操縱性的內容;另一原因是,臉書宰制市場的驚人規模,讓它無法自我管理。華佐舉例,臉書發言人最近上CNN辯護,宣稱他們「每天接收1,150億則訊息」,藉此強調臉書已努力盡責。

華佐指出,這正是臉書注定失敗的命運,因為他們「大到無法管理」,加上主事者及企業文化,讓這家社交巨頭無能擺脫困境。

是國家隊還是資本怪獸?

這也是《注意力商人》作者吳修銘(Tim Wu)最新著作的論點之一,他的新書《巨頭的詛咒》著眼於美國商業史上反壟斷案例,說明企業規模一旦具備壟斷優勢,往往祭出各種手段,創造競爭障礙,打壓潛在對手,最終扼殺市場創新、消滅中小企業的靈活力量。

書中舉例,截至2018年,Facebook已完成67件收購案,包括飽受爭議的Instagram與WhatsApp,另一科技巨頭Google共併購214起,電商帝國亞馬遜91起,他們都以雄厚資本,一面不斷攻城掠地,擴大疆土領域,另一面深掘企業護城河、高築市場壁壘,最終讓矽谷喪失創新活力,並對民主機制及社會公平造成負面衝擊。

所以,不只臉書,亞馬遜等公司也被批評扼殺中小企業、加劇貧富不均。最近,臉書、蘋果、Google等科技巨頭,都獲邀到眾議院反托拉斯聽證會上作證,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也正調查臉書是否涉嫌壟斷,甚至直接要求祖克柏宣誓取供。

去年7月,科技媒體《連線Wired》在一場公開研討會上,就邀請吳修銘沙盤推演,針對臉書是否涉及壟斷、是否應該拆分進行攻防。《連線》主編列舉臉書常用的辯護策略,像是「小公司不具資源與人力,去應對複雜的假資訊或暴力議題,且將降低服務品質」、「臉書若被拆分,將讓中國騰訊、阿里巴巴或抖音長驅直入,美國應支持臉書作為國家隊,與外國科技公司強力競爭」。

長期研究傳播科技與反壟斷法規的吳修銘,先是強調「民主機制的精髓,就在於分散資源與風險」,網路科技尤其服膺此一理念,避免資源權力過度集中,導致毀滅性後果。他以70到80年代為例,當時索尼等日本商社力壓美國科技業,但美國照樣以反競爭法令拆分AT&T、限制IBM濫用市場優勢,當兩大巨頭的壟斷力量被削弱,前者促成軟體及網路服務業蓬勃發展、後者間接催生個人電腦的黃金年代;對比之下,日本科技業反而陷入創新泥沼。

吳修銘因而認為,獨大的臉書才是民主危機,2016年以來,臉書屢屢成為敵意國家的最佳武器(台灣大選期間,同樣不斷爆出「宣告我的投票意志」等隱性操作)。時至今日,馬克祖克柏顯然沒有決心、沒有能力解決社群媒體製造的各種麻煩,且不斷說謊。吳修銘主張,將Instagram、WhatsApp與臉書拆分,禁止它們繼續共享用戶資料與營業資源,此舉將弱化臉書的企業護城河,有助於競爭與創新。

給網路社群的新想像

若吳修銘的論點成立,除了透過拆分、限制併購、稅制改革,削弱矽谷巨頭的獨霸力量,我們如何重新想像一個社群世界,避免科技強權吃掉網路世界,又能解決我的數位孤僻症?無獨有偶,華佐也在個人推特發問,結果引來1,000多則回應,連同其他專家建議,我整理如下:

一、改變演算法規則,強調社會責任,而非只求病毒式觸及率,甚至應由各家社群平台攜手,商定以隱私安全、社會信任、免於歧視的共通原則,或以「逆時序貼文排序」,取代演算法黑箱,或限制貼文分享速度,增加傳播摩擦力,終極目標是促成一個「重視社會後果,而非感官刺激」的數位環境;

二、將用戶資料視為「基本人權」,而非「企業資產」,甚至主張用戶行使「資料罷工權」,西北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只要3成Netflix用戶聯合行動,就能癱瘓網站的影片推薦系統,未來,同樣策略也能用於臉書或Google身上,作為個體集體爭取權益的手段;

另一種彰顯用戶擁有資料產權的途徑,是創造資料便攜性與共通性,簡言之,就像各家電子信箱可以互通,社群平台也應容許訊息互通,如此一來,在我的同意下,洗衣店就能以Line傳訊到我的Telegram,大學臉書群組也能直通我的其他社群帳號。目前,推特執行長多西(Jack Dorsey)已嘗試推動相關標準

三、降低數字成癮症,要求社群平台廢除按讚、打心等即時回饋,這些數據常是誘發極端言論或偏差行為的廉價獎勵,也是社交網站成癮的糖衣毒品。更激烈的建議是,將社群平台現有粉絲、追蹤者數字全部歸零,改為適用當前較嚴格的隱私法規標準,一切重新開始;

四、改革注意力經濟體系,《連線》另一篇文章提到,社群平台造成各種紛爭的背後,是「注意力經濟體系」的惡劣後果,從企業到個人,我們都在不知不覺間,資助社群平台上的虛假訊息或不當言論,然而,只靠單一力量,很難根本改革現有社群文化。

換言之,作為網路社會的一分子,我們必須意識到現有系統故障失靈,拒絕為利益體系找藉口,積極找出各環節鑲嵌在系統中的位置(例如,重新思考科技業高層分潤制度),然後逐步拆解,從法令規範、政府管制、數位公民倡議、消費者運動、資訊素養教育,像是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啟動全方位改革,才能斷開魂結,徹底解除這道「科技巨頭的詛咒」。

瀏覽次數:3649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曾是舞台劇演員;雜誌及報紙編輯、記者;新聞網站副總編輯;目前為兩個男孩的爹、天下雜誌特約作者。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