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理心行菩薩道

文/見黠法師
  

  菩薩的精神是慈悲,慈能予樂,悲能拔苦。菩薩為救度眾生,外行四攝法,內修四無量心,並且修六度萬行。菩薩為什麼能做到四弘誓願?因為「將心比心」,了達眾生都想獲得安樂,體恤眾生都想去除一切苦難。這樣的心在西方稱為「Put oneself into another’s shoes」,藉由穿別人的鞋,體會他人的感受;在中國稱為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甚至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統括而言,就是同理心。慈悲的長養可以從同理心做起,同理心是慈悲的基礎。

  為什麼慈悲心可以藉由同理心而擴展?同理心就是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惟,而菩薩為了能予樂拔苦,必定要先體察眾生的心意,了解眾生的需求是什麼,才能施予合宜的方法。具有同理心,能夠感同身受,將心比心,對方知道真的有人明白、了解,而願意敞開心胸。首先建立良好的關係,結善緣,進一步給予幫助、引導,真正做到予樂拔苦,落實慈悲的精神。如果沒有同理心,或不知運用同理心,無法理解別人的用意,很可能會產生錯誤的解讀,產生成見,彼此之間意見相左,結果很可能就是冤家路窄、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的因緣。所以菩薩希望利益眾生,自然要有同理心,使慈悲心更具體,更能發揮作用。

  佛陀時期,有一個地方的人民殘暴無仁,不喜善法,難調難伏。佛陀憐憫他們,因此派了一位證得羅漢果位的尊者,前往此地教化他們。尊者一到此地,馬上告訴這些不樂善法的百姓,不要行惡,要守戒法,否則命終將墮三途。沒有想到這些人不但不接受尊者的教化,反而將其逐出此地。後來,佛陀又派了另一位尊者前去教化,得到的結果和前者相同。於是佛陀又派了文殊師利菩薩前往教化。文殊師利菩薩來到此地,不先說行惡會遭受惡報的因果道理,反而稱讚、誇獎這些人民,行諸善法,將來必定能夠升天,有很好的果報。這些剛強難化的人民,聽到善言、柔語,漸漸心開意解,願意聽聞佛法,接受教化,改變原本頑劣的性情。

  為什麼文殊師利菩薩能夠教化這些難調難伏的眾生?重點在同理心。惡人因為同理而願意改變,菩薩因為同理而能度化眾生。為什麼能夠同理?菩薩不捨一眾生的心,視眾生如一子,視眾生皆有佛性,所以能夠發揮同理心。

  如何做到同理心,使慈悲心更擴展?可以從六波羅蜜做起。修布施波羅蜜,內捨慳貪,真正做到無畏施而能「將心比心」。修持戒波羅蜜,防非止惡,積善修福,從消極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積極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修忍辱波羅蜜,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因而能夠退一步站在他人的立場為他人設想,減少對立及衝突。修精進波羅蜜,努力不懈,如滴水穿石,因同理心的重要性而奮往直前。修禪定波羅蜜,一心不亂,具足定力,不因實踐同理心的當下,被種種境界所轉。修般若波羅蜜,如實了知同理心是趣向慈悲心的入處,而能善觀因緣,精勤六度。

  同理心是慈悲的基礎,藉由同理心拓展心量。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同理心,行菩薩道,真正發揮菩薩慈悲度眾的精神。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