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犧牲,讓對方的生命承受了無法承受之重》父母不必過度為難自己,你的身心健康在孩子眼中比他們自己的狀態更重要

在一個強調父母無私的犧牲才是大義的環境中,小孩能說不,還有表達自己或是捍衛自己需求的可能性就會變得很低。這樣的行為,其實對孩子而言有潛在的風險,因為小孩會更自然地去配合演出。

我爸爸是個大騙子

二○一五年香港的一部短片中,一對父女的互動令人震驚又耐人尋味。六歲的女兒從學校被爸爸接回家的路上,給了爸爸一封信。爸爸高興的接過信,在路上讀了起來:

「爸爸是全世界最溫柔的爸爸。」

他雖然內心高興,但同時對女兒露出了一個不解的微笑。

「爸爸是最帥,最聰明、最機靈也是最好的人。爸爸是我的超人!爸爸要我在學校好好學習。爸爸是最棒的,只不過……」

爸爸的臉突然垮了下來,停下了腳步。他那可愛的女孩低著頭,背對著他。他繼續讀信中的內容:

「他說了謊。他聲稱自己有工作,他說謊說他有錢。他說謊,說他自己不累。他說謊,說自己不餓。他說謊,說我們什麼都不缺。他說謊,說他自己很幸福。他說謊的理由,全都是因為我。我愛我的爸爸。」

女孩這時轉向爸爸,但始終低著頭。崩潰的父親,隨即將女兒抱在懷裡,跟她一起哭泣。恰如拍此廣告片的保險公司在片尾的宣傳標語寫道:「孩子的未來,值得所有的付出與努力。」

 

這部影片非常有說服力。與既有秩序如出一轍,不僅名正言順地讚揚父母犧牲自己的精神,同時展現小孩的童年經驗。對亞斯博.尤爾而言,「我們不應該低估小孩對萬事萬物反思的能力,以及他所擁有的生命深度。父母的身心健康在小朋友的眼中比他們自己的狀態更為重要。小孩打從出生以來就有責任感,會展現極度發達的社會關懷力,也非常願意配合。」

影片中的小女孩猜中了那些大人試圖想要對她掩蓋實情的舉動,而對於父親的苦痛感同身受,試圖要減輕家庭系統的沉重負擔。此時,感到抱歉的小孩會想在情緒上減輕父母的痛苦,並且去內化那壓迫著父親的沉重感受,如羞恥心,罪惡感,無力感……等等。其實有很多小孩在和爸媽相處的過程中,都深刻經歷到這一段成人生活的重量。

因為小孩受到自己所生處的環境牽動,會自然地犧牲掉自己的完整性,不去和他給予的和他接收的關愛妥協。尤爾解釋這樣的張力是存在於每個人內心的:「保有自己的完整性,或是對於他人想要的東西給予協助,這兩件事是衝突的,也是一直留在我們生命中兩難的核心問題。

一方面來說,為確保我們在適應別人的需求時能夠變成群體的一分子,我們就會去配合那些別人想要或期望完成的事物。另一方面,在進行這樣的適應時,我們會失去自身完整性的一部分,也放棄了那些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事物。若要找回平衡點,就必須對我們所處的環境有所意識,更要持續針對這樣的問題進行檢討與調整。」

 

真誠的交流

在上述的廣告影片呈現了一個觀點,若要重新找回真誠的交流,那麼就得從家庭系統中進行關係重整。

很多時候在面對孩子時,重整的責任僅會落到父母身上;然而孩童往往會成為問題出現時的吹哨者,此時父母就有義務去回應這樣的警訊。

在這個故事裡,小女孩雖然害怕,但隱約感覺自己有對父親吐露心聲的可能,也願意去承受爸爸知道後的反應。或許,她早已知道爸爸會給予溫暖且有共感的回應,在她能夠給予信任的連結下,表達了自我。而父親情緒上所展現的模樣,雖痛苦卻慈祥,使小女孩得以放下那瘦小肩膀上扛著已久的重擔。影片的最後呈現了雀躍的小女孩在爸爸的臂膀裡的畫面。確實,當一段關係有了一次重整之後,就能夠立即有個嶄新的開始,在親子關係中得以暢行無阻。

父母必須對自己的孩子具有同理心、願意提供協助並付出關愛,如此一來,才有可能對親職任務有新的理解。這樣的理解角度會把「永恆的親情債」的感受一筆勾銷,打破既有秩序,也揭露出為人父母無私的大愛—這種時常被拿來傳為佳話的觀念,事實上是需重新討論的。

 

父母大愛

父母大愛是一種很常見的幻想,使我們誤以為親職就是出自於一種無瑕、無私的愛。在這種幻想中,家長自我犧牲的舉動(就像是影片中的父親那樣)通常是被肯定,也常被視為楷模,更傳為佳話。而我們也通常會把所有自我犧牲奉獻的行為(甚至有時候是很誇張的行為),跟親職中無私大愛犧牲奉獻的精神美德聯想在一起。

在我們的心理治療經驗裡,發現到許多功能失常的家庭,比起其他家庭更會去頌揚父母愛和孩子愛。在一段親子關係裡口口聲聲說愛小孩,其實越發會操控他人。而在一個強調犧牲才是大義的環境中,小孩能說不、反對,還有表達自己或是捍衛自己需求的可能性就會變得很低。這樣的行為對孩子而言有其潛在的風險,因為小孩會更自然地去配合演出。

成年以後,父母無私的大愛是變成永恆親情債的基礎。因為前小孩對所有他所接收到的、情感上的或是物質上的給予,自認為有清償的義務。而父母的無私,似乎就證明了所有的舉動言行都是跟愛與良好的教育有關。這樣一來,人們對於一個會對自己的子女或前小孩不懷好意的事實,通常都不會加以懷疑。

 

 

摘自 瑪麗- 法蘭絲 巴雷‧ 迪‧ 寇克侯蒙、艾曼紐 巴雷‧ 迪‧ 寇克侯蒙《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透過「內在小孩」心法,重整成人與父母更平和與成熟的親子關係》/ 文經社出版

 

 

photo:photoAC
數位編輯:陳宣雯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