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最熱

人人都賠錢,只有他賺錢!獨家專訪萬海副董:如何靠中古小船遠近通吃?

萬海運能排全球第10,船數卻排第8,但即便在疫情前,獲利能力就已讓歐洲人嘖嘖稱奇:「每個人都賠錢,只有萬海一家賺錢。」以小船、快打為主的萬海,如何在同業老大哥的巨型艦隊中脫穎而出?

航運-海運-萬海-陳力-遠洋航線-航運股 萬海副董事長陳力強調公司成長的關鍵,在於有彈性的雙邊結盟策略及快速反應調度。圖片來源:萬海提供
    其他

●接續前文:直擊史上最大貨櫃輪!長榮反彈力道贏全球 來自37年前張榮發的「瘋決策」走過年虧百億、賣光船隻 陽明如何從谷底爬上全球第九大航商?

不同於長榮與陽明以遠洋航線為主,萬海的主舞台在亞洲。去年819億營收中,6成來自近洋航線。

萬海以小船、快打為主。運能排全球第10,船數卻排第8。即便在疫情前,獲利能力就已讓歐洲人嘖嘖稱奇。

「每個人都賠錢,只有萬海一家賺錢,」連遠在德國的雍斯,都知道萬海的紀錄。去年,萬海獲利113億元,是前年的3倍。

萬海能掌握這波大行情,與快速反應有關。

3年前,萬海遠洋營收僅佔1成,去年迅速切入美國線,如今已佔超過4成,可謂大小通吃。

萬海總裁陳清治長子、現任萬海副董事長陳力說,過去一年陸續注意到美國客戶需求,又觀察到公路壅塞,去年第4季,決定增加投資遠洋市場,以3.6億美元購買二手船。

王御風說,萬海第二代、身為MIT經濟博士的總裁陳清治絕頂聰明。「我們是靈活打法,等競爭對手陷入危機,就半價去買船,」王御風轉述陳清治說。

一位物流公司總經理觀察說,萬海去年下半看到亞洲到美國運費高的時候,就馬上弄來8艘中古船,決策比其他人都迅速,未來可望扮演美國航線要角。

廣告

今年,萬海又訂了12艘1.3萬TEU新船。「(船)大小不是重點,我們認為每個市場都有最適合的船型,不是愈大愈好,」陳力認為。

不買大船,靠中型船保持彈性

陳力解釋萬海決策快速的關鍵,就是「小航商力保彈性」。

跟同業比,萬海的小船比率較高,但在遠洋航線競爭,副董事長陳力認為,船不是愈大愈好。(謝佩穎攝)

除了買中型船,目前運力41.9萬TEU的萬海是十大航商中,唯一沒加入聯盟的。

「我們小航商以彈性為優先,」他強調,與其加入複雜度高的聯盟,萬海傾向與航商雙邊合作,目前就與川崎汽船、中遠等航商合作。

「最重要的是手上有各種不同路線,可以跟更多伙伴談,創造雙贏條件,」他說。萬海運營73條航線,幾乎全數連結亞洲港口,在亞洲市佔率高達15%,成為與航商合縱連橫的利器。

廣告

雍斯也同意,萬海是區域型航商,聯盟不那麼重要,儘管萬海未來可能成為全球性航商,遊戲規則不一定是船愈大、愈多就愈好,「能持續獲利,比聯盟或規模更重要,」他說。

航運三雄下一關:2023年門檻,進入轉型之戰

航運十年一次景氣大循環,就如鐘擺,有起必有落,賺錢跟喝水一樣容易,賠錢時亦然。

海大航管系教授吳榮貴說,現在航商猛訂船,新訂船已達全球運力兩成,「兩年後如果塞港缺櫃解決了,會回到長期均衡。」

言下之意,假若2023年運價回到疫情前水準,將是現在的五分之一。

如今已出現舊船比新造船貴的怪現象。雍斯說,因為二手船可馬上開始跑,一年就賺回本,因此今年第二季起,舊船市場出現暌違十多年的榮景。

廣告

「只有動亂,航商才有機會賺飽、訂船、擴張,等待下波景氣循環,」吳榮貴說。

陽明前董事長謝志堅則對航運的韌性有信心。他相信,2023年對航商是一個挑戰,會回穩、但不會崩盤。

陳力也認為,如今全球航運公司和船東都比金融海嘯時大幅減少,船廠也大規模重整,謹慎調控是主旋律,不容易看到崩盤。

「最重要是活下去,」陽明董事長鄭貞茂強調,未來十年變化,環保法規很關鍵。他指出,歐盟碳關稅對裝載貨物可能會有結構上改變。

碳排放標準加嚴,牽涉新技術採用,因此台船幫陽明造的十艘智慧船舶,使用燃料和排碳都減三分之一,會是繼續的方向。

台船幫陽明造智慧船舶,使用燃料和排碳都減三分之一。(謝佩穎攝)

謝志堅指出,這一波國外大航商的造船決策較慢,就是仍在等待國際海事組織最新規定出爐。

廣告

競爭力提升,更能成就台灣最強艦隊

另外,隨著運價高漲,目前長榮、陽明倚賴的聯盟,也可能發生結構性變化。

鄭貞茂指出,因為運價高漲,全世界正醞釀一股反托拉斯勢力,將來可能有政府禁止航運聯盟。一旦成真,小型船公司只能靠自己,航點會減少,將首當其衝,航運業大者恆大趨勢更明顯。

商人無祖國,航商更無母港。台灣最強艦隊,跟國家整體競爭力有關嗎?

「全世界十大貨櫃港口有七個在中國,」投入運輸業40年的中菲行執行長林天送說,前十大航商裡有三家台灣企業,政府應該更努力提升台灣整體競爭力,「如果產業不夠蓬勃,即使是台灣公司,也沒理由停靠台灣。」

在《貨櫃與航運》書中,作者萊文森說,廉價航運讓貿易全球化成為可能,讓原本只有國內市場的企業走向世界,但也把全球競爭帶到自家門口。

廣告

如今,身為全球化推手的航運公司自己也面臨激烈競爭,不斷提高效率、大膽投資,才能繼續駛在偉大航道。

因為他們不只是台灣的航海王,更是世界的航海王,勇往直前是唯一的路。


【獨家專訪】小航商如何競爭遠洋航線?
陳力:船不是愈大愈好,小船好處就是能過巴拿馬運河

6月,萬海航運首度開闢亞洲到美東定期航線,7月30日首航靠泊紐約。前一天,人在紐約的萬海副董事長陳力接受《天下》獨家專訪,談萬海如何從近洋進軍遠洋。以下為專訪紀要:

問:萬海向來以近洋為主,如今大力投入遠洋航線,是看到哪些跡象?

答:萬海在1994年就做北美線,但過往運力過剩,市場成長有限。

但去年中,我們注意到美國客戶開始有艙位需求,於是開始試探這是短期還是長期趨勢。

去年第3季,觀察到公路運輸開始擁擠,第4季,我們決定增加投資遠洋市場。董事會授權3.6億美元購買二手船,目前已購入11艘,今年6月底,又訂造11艘環保新船,2023年下半陸續交船。

未來,萬海從亞洲到北美,每週會有超過2萬TEU的規模,以往每週只有1500 TEU。

萬海在亞洲佈局很廣,除了台灣、東北亞、東南亞,還有華中、華南、印度、中東等。所以,3年前萬海首航越南海防到加州,就是要跟同行做出區隔。

越南是我們長久投注資源的地區,也經營碼頭。對我們來說,越南的重要性,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航運高運價還會持續半年

問:跟同業比,萬海的小船比率較高,在遠洋航線如何競爭?

答:大小不是重點,我們認為每個市場都有最適合的船型,不是愈大愈好。未來1.3萬TEU的船,遠洋、近洋都可以用。3000 TEU小船的好處,就是能過巴拿馬運河,太大也過不了。

明天要在紐約靠港的就是2500 TEU船型,假如運價沒到新高,也無法支撐起這樣的服務。

問:你認為這樣的運價可以延續多久?

答:未來沒人說得準。

我半年前看,覺得最多6個月吧;但昨天跟客戶聊,覺得至少還有6個月。

世界跟以前不一樣,以往航運成長趨勢穩定,跟著全球貿易和GDP走。現在變化太快,貨量反彈不是U型、而是V型反轉。

我常拿高速公路比喻:原本尖峰時間就會堵車,新冠疫情就好比車禍,交流道又堵塞,需要時間緩解車流。

萬海連十年獲利、大舉投入遠洋,陳力看好高運費還有半年行情。(謝佩穎攝)

 

問:你會擔心2008年運價崩潰重演嗎?

答:當時是金融危機,後來又長期低利環境,所以大量造船,造成運力過剩。

但距今也過了十多年,全球航運公司和職業船東大幅減少,韓國和中國船廠也大規模重整,現在大家比較謹慎,應該不容易出現(崩盤)。

問:跟長榮、陽明不同,萬海並未加入航運聯盟,為什麼?

答:萬海不是聯盟成員,但我們有雙邊合作。透過租船或是買艙位的方式,目前跟K-Line(川崎汽船)、中遠等航商合作。

雙邊合作比較容易達到雙贏。因為聯盟比較複雜,我們小航商是彈性優先。如果手上路線組合多樣化,比較好談合作。

問:你之前在航運論壇上曾說,減碳是航運界最大挑戰。你還看到什麼其他挑戰?

答:減碳的確是航運界長期最大挑戰,因為環保規範是聯合國IMO(國際海事組織)訂定的,而環保目標都很長遠,一艘船舶營運時間超過20年,一定要及早規劃。

假如全世界的船隊碳排要減半,我們就會預期船隊不能成長,因為其中一半船隻要不(能)排碳。

目前大家在研究氨氣、天然氣或氫氣等新技術,生質燃料是最簡單的,但量有限,要找到真正環保的燃料並大量使用,沒這麼容易。

但就連我的小孩,都會問我怎麼面對環保挑戰,目前這條路,大家都還在觀望如何走。

另外,航運是全世界最古老的事業之一,遵守的是基本經濟供需原則。現在大挑戰是各國規範,如果政府要規範運價,只會增加航商運作困難度,不見得對大家有好處。

我常跟小孩說,we are doing the best we can(我們盡力而為),要面對每天、每季不同的挑戰,真的不容易。(責任編輯:吳廷勻)

【更多精彩內容,請購買《天下雜誌》729期「航海王的下一步」】

相關熱門主題
航海王的下一步
《天下雜誌》729期:航海王的下一步
全球前十大船商,台灣佔了三家,台灣艦隊如何制霸世界?航運股還能進場?第一手揭露牽動世界貿易的轉型之戰。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找回專注多工狀態 喝口原萃 休息一下 陳佳茹篇
最新訊息
領取首訂優惠3個月$499(原價$790)
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