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人生還長呢!」── 3 個知名人物的 30 歲「伏筆」,帶給我們的啟示

「三十而已,人生還長呢!」── 3 個知名人物的 30 歲「伏筆」,帶給我們的啟示

Photo Credit:網路共享資源

2500 年前孔老夫子的一席話,為何到現在還是深深著影響著我們的決定? 30歲一定非要「而立」不可嗎?它真正代表的意思又是什麼?

你是「三十而立」,還是「三十而已」?

30 歲這個數字,總是每過一陣子,就被大家拿出來討論一番,甚至還成為許多影視作品的拍攝主題。以前有張艾嘉導演的《20‧30‧40》,近期則有當紅的陸劇《三十而已》。

孔子說的:「三十而立」,影響了後代無數人。不過似乎少有人注意,這個標準可能不太適用於今天的每個人──畢竟「人生七十古來稀」, 2 千 5 百多年前能像孔老夫子這樣高壽的人寥寥無幾,「成名要趁早」對古人來說或許有其道理,但今日顯然未必。更不用說孔子還是萬中選一的大思想家、大哲學家,資質天賦能與他比肩的人恐怕屈指可數──就算在孔夫子的年代,也未必有多少人能和他一樣「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儘管如此,說也奇怪,這個三十「應該」而立的想法,卻似乎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台灣,仍是社會上不可質疑的主流價值。舉例來說,筆者身邊許多 1990 年後出生的朋友,在被問到「即將邁入 30 歲是什麼樣的感覺?」時,絕大多數的答案都是「焦慮」。而這些「焦慮」通常都來自沒車、沒房、沒事業、沒存款、沒伴侶──似乎沒有人喜歡 30 歲的自己。

高房價、高競爭、低起薪,價值、典範轉移變動快速日新月異⋯⋯,千禧世代面對的社會現狀,和「台灣經濟奇蹟」的父母輩時代早已大不相同。筆者小心觀察大膽假設:時至今日,一般人要達到人格養成、事業飛昇的「而立」,恐怕所需時間至少要再乘上個 1.2 到 1.5 倍,大約落在 40 歲左右還差不多。

若由此觀之,所謂的「三十而立」,還真頂多是「三十而已」。

不過也不得不說,當「什麼年齡該達成什麼事」的「外在」標準變得越發模糊時,一個人伴隨年齡增加而出現的「內在」成長與蛻變,勢必變得更加重要與深刻──因為它或許無法讓你我立刻買車買房,卻很可能決定你我往後數十年的人生,將呈現出怎麼樣的風景。

因此,30 多歲、或即將邁入 30 歲的我們,或許可以將它視為一個人生中的重要「伏筆」:從過來人們的經驗中,尋思什麼樣的內在成長,可以幫助自己在諸多現實挑戰中,一步步走向「而立」。

圖/網路共享資源

從「人云亦云」到「雲淡風輕」

20 歲的我們,可能急切地想要「活的完美」,更想要無數人的按讚、分享、留言訂閱外加愛心小鈴鐺⋯⋯;我們渴望活的精采、活的面面俱到,深怕成為團體裡不起眼的的配角。所以我們也奮力追逐著每一個能讓自己「看起來特別」的點滴,從外貌到成績到最新趨勢到生活品味⋯⋯樣樣都不想輸給別人。

但漸漸到了 30 歲,你可能會突然發現,為什麼每個「成功的樣貌」都像整了型一樣大同小異?當榜單上的高分不再代表自我實現、薪資與房契變成交友條件,尤其是資本充裕的人可以輕鬆擁有這些⋯⋯時,現實社會的震撼,很可能會瞬間擊垮過去總是人云亦云,對主流價值毫不懷疑的自己。甚至會心想,難道 30 歲的自己,從此已經確定成為「人生失敗組」,再也無法翻身了嗎?

其實,多數人的成功與否,並不會在 30 歲就決定。例如或許很多人不知道,今年 65 歲的國際巨星周潤發,當年是靠著電影《英雄本色》裡的小馬哥一角,才在 31 歲時初嚐爆紅滋味,並首次奪下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在這之前,他已經接演過幾部戲,但票房始終不叫座,甚至在 29 歲那年時還離了婚──當年在事業、愛情兩失意的狀況下,讓他不禁起了放棄的念頭,完全看不出來日後「發哥」稱霸影壇的氣勢。

更可貴的是,在迅速竄紅之後,發哥並沒有「報復性揮霍」。膝下無子的他,與他的第二任妻子陳薈蓮始終過著相當儉樸的生活,他們搭地鐵、吃蛋塔、爬山運動養生,被民眾認出就大方拍照。更將賺到的 56 億元新台幣身家幾乎全數投入基金會,去幫助需要的人。走過千山萬水,見過大起大落的他說:「我沒有司機或者其他工作人員,我只想過屬於我自己的平凡生活」。

改變往往來自一個瞬間,當我們以為自己在享受成就,事實上我們只是在討好他人,而模糊了自己,所以比起外界的眼光,唯有當你願意誠實的面對,當你不再需要潮流加身、名牌護體,「原來的我」才能再次降臨。

從「毫無頭緒」到「毫不設限」

無懼年齡的最佳代表,是現年 72 歲的「超模」,同時也是執業逾 45 年的營養師梅伊.馬斯克(Maye Musk)。沒錯,她也是特斯拉汽車、SpaceX航太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母親。

圖/網路共享資源

頂著一頭白髮、總是散發著自信笑容的她,可不是生來就一帆風順。事實上,31 歲那年她因為遭受家暴而訴請離婚,並帶著 3 個孩子離開。付不起房租的她,甚至同時兼了 5 份工作。但在這過程中她從未放棄自己的夢想,光是碩士就念了兩個,至今她對新穎的事物,也依舊保持著無比的學習熱忱。

「30 歲的我很慘,但 71 歲的我超讚!勇敢爭取,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從 15 歲擔任模特兒到現在七旬年紀,梅伊的美告訴我們:無論在什麼年紀,每個人都可以活出自己最喜歡的模樣。對她來說,30 歲的跌倒與挫折,不過是為 70歲的自己堆疊自信與韌性的墊腳石──如果說人生 70 才開始,那麼 30 歲的苦不過只是「超前部屬」。

一個人的才華往往需要一輩子來打磨,一旦有了「我年紀大了,不適合做這個」的念頭出現,等於就是在機會面前,為自己拴上無形的手銬。其實,你我實在不用對眼前的困難感到過度恐懼;相反的,我們最該怕的反而是自我設限。記得!把目標放在最後的勝利上。

從「什麼都要」到「真的想要」

長期以來,我們常常被灌輸的價值觀都是「做人要勤奮認真、努力打拼、累積財富、追逐夢想⋯⋯」等等,但是卻鮮少有人教導我們什麼時候該停、要怎麼休息,與如何「釐清自己的需要」。

近年因《情緒勒索》一書而嶄露頭角的諮商心理師周慕姿也曾是如此:畢業於政大廣播電視研究所的她,在新聞界工作幾年後,在 30 歲那年毅然決然地離開本業,重新報考了心理醫師的專業。

轉眼間近 40 歲的她,不僅成為知名的諮商心理師以及暢銷作家,受邀去各地演講,也創立了自己的心理諮商所,同時還是重金屬樂團「恆月三途」的主唱,可說是橫跨醫學、心理、傳播與音樂的超級「斜槓壯年」。

近日在接受採訪被記者問到「今年怎麼還沒出書呢?」時,她笑著表示,因為自己正忙著即將發行的新專輯,並接著說:「認真評估自己想要的,做決定時才『甘願』」。

現在的她,更清楚知道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而不是讓別人來定義她「該要」的。

30 歲,可能是最不安的年齡,但也可以是最精采的年紀;相較於 20 歲,你我更了解這個社會的規矩;但比起 40 歲,往往又多些能夠捲起袖子、大破大立的餘裕。

面對 30 歲的困境,我們該做的未必是買房買車或銀行存到多少錢的「而立」,更重要的是重新找回自己、突破自我侷限、探索自己的需要,並且帶上「被討厭的勇氣」堅持下去。

執行編輯:邱佑寧
核稿編輯:張翔一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