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難當頭的機會

蕭瑟寡人
醜陋的台灣人
Published in
Aug 29, 2021

--

來源

當新冠疫情在全球各地肆虐的時候,台灣人(或許應該說台灣的財團大亨們)想出了一個非常神奇的保險產品:

這就是防疫險。

而在其他國家,新冠期間保險主要還是以旅遊保險和醫療保險的涵蓋範圍為主,基本上沒有甚麼人敢去幫人家保證:「你不會感染新冠」。

而這就是台灣的防疫險的神奇之處,竟然有人敢為確診新冠做保險賠償。

雖然保險的精算模型五花八門,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但是保險精算模型的基本概念卻是非常易懂:

保險產品會先定義適用的事件範圍。

受保對象,每一天都有這些事件發生的機率(當然,在這之外就是沒發生的機率)。

而受保期間,受保對象會繳付保費。

最後,如果所有受保對象,在保期每一天的事件發生機率乘以保險賠償金額,全部加總後…

整個保險產品收到的所有保費大於應付出的賠償金額,那這個保險產品就會賺錢。

觀念就這麼簡單。

從以上形容的邏輯關係,我們可以了解:

所以適用事件發生機率越高,保費很有可能會更高。

而每一家保險公司會因為手上的資料不同而有算出不同的精算模型,因此也讓保險公司之間可以在價格上競爭。

所以,回到原點:

新冠病毒這種患者幾乎都是無症狀、輕症者且透過飛沫、氣溶膠傳染速度超快的病毒,只要有一人中標,當地的案例數就會成級數快速飆升。

而且我們已經看到全世界各國在圍堵新冠失敗的案例。

請問誰敢去賣這種繳500元,一年內確診賠償五萬、十萬的「防疫」保險產品?

你不用是精算師,只要是有學過基本機率的人都知道這種精算模型不可能會賺錢。

而且會去把這種商品推上市的人,應該腦袋不是很靈光。

但是很可笑的就是,這種保險產品,就是合法地在台灣市場到處兜售。

而且在玩這些保單的,都是台灣最大的家族財團下的企業。

至今,台灣「防疫」保單的數量破千萬,是台灣一半的人口。

這種跟感冒一樣難以管理的疾病,台灣的保險公司敢用百倍賠率去跟他對賭,用屁股想應該也知道結果只會有兩種:

第一,就是正常發揮,保險公司賠到脫褲子。

第二,就是讓台灣的保險公司都不必賠償新冠確診案例,而這種操作手法就很多了(讓案例出不來就是一種)。

第一種結果已經發生了:

當今年五月,台灣本土疫情蔓延蓋不住的時候,這些保險公司就拉在褲子上了。

當時靠這種一砲500塊的保險產品去吸了幾十億小老百姓的錢,隨著確診數不斷出來,已經把一半的保費都賠出去了。

然後接著很有趣,隨著越賠越多,確診數就又快速消失了。

但是,死亡人數卻沒有消失。

這也是為什麼至今,台灣國內釋出的可笑資料,算出來的案例死亡率是國際的250%以上:

來源:Our World In Data

別的國家每死一個人,代表有三十到五十人以上確診。

但是在台灣,我們現在還在每天在報那種十幾人確診、甚至清零,但是卻一直有人在死的狀況?

很不幸地,像台灣保險產業這種基本上算是特許行業,再加上台灣政府行政完全沒有透明度可言的情況下,為什麼可以賣這種荒唐的保險產品,又為什麼會在保險產業虧損出現的時候,只有單單確診數下降而死亡數卻沒有控制住。

我不知道,我不相信有多人知道事實內幕。

不過能夠確認的是,賣這保單的人們,爽爽地從百姓身上大發了一次國難財。

而這也讓我們台灣國內有了非常有趣的疫情趨勢:

你可以死,但是絕對不能被驗出確診。

死了還容易「處理」,但是確診了,看樣子是會讓很多人不開心。

消費劵的笑話

消費劵這種低級的政治買票手段,其實不太值得我們在這邊浪費時間討論。

所以,我們直接講重點:

消費劵的消費規定,請問是誰在規定的?你可以拿他去百貨買衣服,但是不能繳水電?

敢問真正因為疫情而家庭經濟受創的人,是需要出去吃一頓大餐,還是要保自己的住家用水用電?

有人愚蠢的人會講說這是為了挽救因經濟受創的小本生意,那為什麼這錢可以拿去大百貨公司消費?

你在那邊消費的金額,還會被財團企業抽一大塊。

然後同樣是零售業,電子商務竟然不能收消費劵,原因是因為政府某些天才認為電子商務在疫情影響下有短暫的業績成長,因此並不是受創產業。

這是真的是再沒有常識的話了。

電商是前面一兩個月會看到快速的提升,但是隨著疫情造成台灣經濟走弱,電商的業績也會開始下滑。

而在電商上購買東西,成本結構都相當簡單,主要是商品本身成本、物流成本和行銷成本為主。

反觀台灣很多實體零售呢?救起的業績,繳給收租公、收租婆的比例太高。口口聲聲說是要保護零售業者,但事實上誰不知道台灣現在零售業收租比賣東西賺太多了。

最後,也是最可笑的,就是除了台灣公民以外,台灣對外國人發放的消費劵,竟然要求對方要有永久居留權。

看不懂問題所在嗎?

意思就是,如果今天你是拿工作簽證,在台灣老老實實繳稅的人,你不能領;但是台灣國內超過五十萬的外籍配偶,即使沒有工作,也可以去領X倍消費劵。

嗯,在台灣老老實實工作的外籍人士,繳稅了卻拿不到福利;但是每一位外配都有一位可以投票的台灣人,得罪他們可不好了。

(大家可以猜猜台灣外配的地區分布如何?是哪些人很需要這些票呢?)

兩次發消費劵的討論過程幾乎都是最低級的論述和最拙劣的政治買票手法。

我們的消費劵,家庭狀況危急的人,很多基本生活需求都不能付。

要振興消費,但是要振興的是有幫台灣地主們繳租地才算數。

最後就是若要照顧社會中低階人才,當然是要挑最有感的一群人,不用去談公平,用政策鞏固票倉最重要。

這次台灣和世界面臨的的國難,很容易地可看出這次政府和民間財團出發點完全不是在保護人命,而是利用疫情引發的恐懼,來為了自己的錢包和政治生涯做了最如意的盤算。

這也是台灣人在受難時的悲哀,人民的恐懼被政府和財團用荒唐的保險產品去占基層人民的便宜,而大部分的台灣人卻甚麼屁都不敢放。

至今,都尚未有一位吹哨者願意站出批判。

--

--

蕭瑟寡人是一位在台北長大的七年級生。18歲至美東就讀理工學院,21歲時取得資訊工程與哲學雙學士、23歲時取得邏輯學碩士,專注於人工智慧的應用。24歲與同校朋友創辦第一間科技公司,兩年後隨公司搬至紐約。四年後,公司被美國上市公司併購。一年後繼續創業,並在業餘時間擔任美國與台灣多家加速器與種子基金的輔導業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