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焦點

為什麼乖乖吃藥,血壓還是飆?

高血壓是隱形殺手,吃了藥還控制不住,當心原因不單純。

高血壓-血壓-心血管-長庚-用藥-中風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其他

年近80歲的劉奶奶是高血壓老病號,一直規律服藥,可是每到秋冬,氣溫一降,血壓就失控飆高。

某天她出門回家後,覺得頭很暈、天旋地轉,躺下休息才稍微舒服。家人擔心她血壓太高,會不會中風?連忙幫她掛夜間門診,到了醫院一量血壓,竟高達200 mmHg(毫米汞柱)。醫師改變處方,要她每天多服一顆藥,才控制住血壓。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陳文鍾指出,天氣變冷,血管收縮,血壓自然就會上升,加上這季節大家習慣吃火鍋、用沾醬等重鹹調味料,鹽分攝取量增加,也會推升血壓。

不過他提醒,血壓控制得好不好,不是看一、兩天的血壓,而是要看至少一星期的平均血壓,「如果某天高、某天低,不能作為判斷血壓控制不良的依據。」

因此,要確定血壓高不高,第一步便是依「722」原則正確量血壓:

7:連續量血壓一星期。

2:每天早晚量。早上起床、排尿後1小時內量,晚上睡前1小時量。

2:早上量血壓時量兩次(間隔1分鐘),取其平均值;晚上也量兩次,取平均值。將早晚的平均值再平均,作為當天的血壓。

廣告

將每天的血壓相加,算出一星期的平均血壓。「如果收縮壓超過130(mmHg),舒張壓超過80(mmHg),就偏高了。臥床、行動不便的長輩,收縮壓可略放寬到140(mmHg),」陳文鍾指出。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任褚柏顯建議,如果發現平均收縮壓高於160(mmHg)、舒張壓高於100(mmHg),持續一星期,就可回診,不需要等慢性處方籤的藥吃完才回診。「高血壓是隱形殺手,沒有明顯症狀,不量不知道它高,光憑感覺並不準,建議40歲以上、有心血管疾病或家族病史的民眾養成固定量血壓的習慣。」

止痛藥、提神飲料都會推升血壓

第二步是確認有沒有規律服藥。「一忙就忘了吃藥,但病人常常以為吃過藥了。這是血壓控制不良的關鍵因素,」陳文鍾提醒。

廣告

藥物也可能推升血壓。他說,比如有些人冬天容易腰痠背痛、筋骨痠痛,吃了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或抗憂鬱劑、治療失智症的藥物、治療過敏及氣喘的類固醇藥物、治療癌症的標靶藥物、避孕藥等,都會讓血壓上升。此外,喝太多含咖啡因的提神飲料也會影響血壓。

如果排除以上因素,血壓還是高,就要懷疑是否是其他疾病造成。褚柏顯說,95%的高血壓是「原發性高血壓」,也就是找不到原因;5%是「次發性高血壓」,也就是其他原因引起了高血壓。「如果40歲前就有高血壓,或60歲後才出現高血壓,會懷疑是次發性高血壓。」

常見影響血壓的疾病包括:腎臟病、腎臟動脈狹窄、原發性皮質醛酮過高症(皮質醛酮是一種荷爾蒙)、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等。甲狀腺機能低下、副甲狀腺機能亢進也會讓血壓變高,但較少見。

廣告

若是也沒有上述引起高血壓的疾病,下一步便是調整藥物。常用的降血壓藥有以下幾類:

  1. A類: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簡稱ACEI)
  2. C類:鈣離子阻斷劑
  3. D類:利尿劑
  4. 皮質醛酮抑制劑或交感神經阻斷劑

陳文鍾說,如果用一種藥物血壓還是控制不住,醫師會增加藥物劑量或種類,比如同時服用A類及C類,甚至A類、C類、D類一起服用,如果不見效,可再用皮質醛酮抑制劑或交感神經阻斷劑,如果還是不見效,還有第二線藥物可以嘗試。

他提醒,血壓愈高,死亡率愈高,中風、心臟衰竭及腎臟衰竭的風險也愈高。「所以如果發現平均血壓偏高,應該回診,積極處理通常都可以降下來,不要不管它。我還沒有遇過控制不了的血壓。」

廣告

如果服用3種以上的降血壓藥(其中包括利尿劑),而藥物劑量也達到標準量,但血壓還是控制不了,稱為「頑固型高血壓」。不過褚柏顯說,排除藥物、疾病等因素造成高血壓,真正的頑固型高血壓並不多,可以考慮用腎動脈燒灼術治療,控制血壓。

高血壓急症,有症狀須立即送急診

像劉奶奶那樣血壓突然飆高,會中風嗎?褚柏顯解釋,高血壓是中風的危險因子之一,但並不是所有的中風都跟高血壓有關。「台灣常見的缺血性中風,其實跟膽固醇過高比較相關。」

如果收縮壓大於180(mmHg)或舒張壓大於120(mmHg),稱為「高血壓急症」。陳文鍾提醒,如果沒有症狀,不用送急診,持續量血壓、規律吃藥、看門診即可,但如果出現臉部表情不對稱、單側手臂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等中風的症狀,或強烈胸痛及背痛等主動脈剝離的症狀,代表器官已受損傷,就需立刻掛急診。(責任編輯:李郁欣)

廣告

中醫觀點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部中醫診斷科主治醫師吳美瑤說,從中醫觀點來看,高血壓的原因是臟腑的氣血陰陽不平衡,因此治療時不單純局限在降血壓,而是整體調理氣血。

她指出,高血壓患者常有血瘀、痰濕的狀況,會用活血化瘀的藥調理,如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而高齡、腎功能不佳的高血壓患者,常見肝腎虧虛,如果是陰虛,就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補陰的藥,如果是陽虛,則用八味地黃丸來補陽。

高血壓患者的氣血常往上衝,針灸可以快速調動氣血,常用穴位包括太衝、陽陵泉、三陰交等,藉針灸導引氣血往下,穩定血壓。平時也可按摩這些穴位,每次15~30下。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決戰減碳時代!2050年淨零排放,一起迎接永續新世代 |2024 第五屆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
最新訊息
限定38折,深入解析COMPUTEX
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