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恐怖下的恐怖片

A+A-
Tigers are Not Afraid 電影劇照。

上年公映的電玩改編恐怖電影「返校」,以台灣戒嚴時期為背景,當中的政治訊息在台港兩地掀起不少話題。利用恐怖片提出政治控訴,在外國亦有不少例子,有英國學者就介紹拉丁美洲近年冒起一些恐怖片,公開清算政權的殺人罪行,同時兼顧商業市場的口味,加入拉美特色的超現實驚慄元素,令本土政治議題得以帶出國際。

英國樸茨茅夫大學電影與銀幕研究教授 Deborah Shaw 分析指,這股拉丁美洲的政治恐怖片潮流,始於墨西哥導演 Guillermo del Toro 的 2001 年作品「鬼童院」(The Devil’s Backbone)及 2006 年作品「魔間迷宮」(Pan’s Labyrinth),兩部作品以甚少人討論的西班牙內戰為背景,成功打出西班牙語電影市場,其中又以後者引起最大迴響。

  • 電影「魔間迷宮」預告。

「魔間迷宮」故事背景定為 1940 年代的西班牙,女主角的繼父是殘暴的法西斯軍官,長期與反政府遊擊周旋,女主角為逃避殘酷的政治現實,被妖精引領到迷宮,墮進奇幻又可怖的世界,游離於疑幻似真的地下王國與法西斯政權現實之間。

導演通過電影對法西斯政權作社會歷史批判,作品同時揉合多重電影類型,有恐怖、奇幻、戰爭等多種元素,即使海外觀眾對西班牙歷史未必感興趣,但仍成功討觀眾歡心,在國際商業電影市場如魚得水。

Del Toro 的成功,鼓舞了後來的拉丁美導演,他們同樣有現實社會關懷,想借電影批評本土政治,又期望繼承拉美的魔幻寫實特色,贏取非西班牙語市場的口碑。其中有兩部作品為近年的典範,分別是墨西哥導演 Issa López 在 2017 年公映的 Tigers are Not Afraid,以及危地馬拉導演 Jayro Bustamante 去年的作品 La Llorona

Tigers are Not Afraid 同時得到 Del Toro,以及知名恐怖小說家 Stephen King 和作家 Neil Gaiman 公開讚賞;López 在訪問中不諱言受到「魔間迷宮」影響,並以此為榮。其故事架構與「魔間迷宮」相似,從政的大毒梟買兇屠殺婦女,女主角 Estrella 與其他街童因此淪為孤兒,但死難者陰魂不散,化成厲鬼在陽間誘殺兇手。

  • 電影 Tigers are Not Afraid 預告。

電影以寫實風格敘述暴力事件,卻又滲入奇幻與超現實元素,對墨西哥毒品戰爭和謀殺婦女罪行作出控訴,令本土社會議題得以通過恐怖片形式,帶到國際層面引起關注。López 在接受「洛杉磯時報」訪問時指出:

恐怖氣氛直接連繫到我們最熟悉、也最原始的情感,所以只要能夠觸發這種情感,你便俘虜觀眾的心和耳朵。你還可以藉以探索他們其他的恐懼,那些他們不敢直面的、真實的恐懼。

另一部電影 La Llorona 同樣在寫實中滲雜超現實元素,故事以 1980 年代危地馬拉軍方滅絕瑪雅遺民伊西爾人(Ixil)史實為背景,故事圍繞將軍 Enrique Monteverde 及其家庭發展。

此角色的原型是 1980 年代獨裁者蒙特(José Efraín Ríos Montt),據估計他在任期間屠殺近萬人,摧毀超過 400 個瑪雅人社區。法庭在 2013 年為歷史翻案,有逾 90 名生還者出庭作供,法官裁定蒙特種族滅絕罪名成立,但在軍方壓力下,判決迅速被立憲法院推翻。

  • 電影 La Llorona 預告。

現實中公義未降臨人間,電影卻給予人民和死者復仇的機會,故事講述將軍罪惡昭著,但被法院赦免罪責後,憤怒的生還者和示威者圍堵將軍住所抗議,神秘女子 Alma 現身群眾,觸發連串靈異事件。

劇本以歷史慘劇為據,卻不乏拉美文化淵源。片名 La Llorona 意謂「哭泣女」,是流行拉丁美的女鬼名字,據傳她淹死自己的子女後投河自盡,死後卻陰魂不散,總是哭哭啼啼在河邊找孩兒,並為聽到其哭聲的人帶來不幸。電影改編的版本,安排 Alma 成為「哭泣女」化身,當子女被軍方淹死後,便冤魂般折磨殺人將軍 Monteverde。

假如電影改以紀錄片形式,開宗明義探討墨西哥和危地馬拉的社會歷史課題,相信沒有多少外國人有興趣入場觀賞,但 Tigers are Not AfraidLa Llorona 卻巧妙運用了恐怖電影跨地域的傳播能力,把在地的社會議題帶到海外,遙遙呼應其他受壓迫者的集體恐懼與慾望。在尚有創作自由的社會,這或許成為開拓另類國際戰線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