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評讀好書

「做你熱愛的工作」未必幸福,而可能把你帶上被剝削與耗竭之路

愈是低劣的工作,愈容易被貼上「酷」工作的標籤和廣告。這是一種手段,讓應徵者相信不酷的工作其實是值得嚮往的,為此值得接受只能勉強維持生計的工資。 愈是低劣的工作,愈容易被貼上「酷」工作的標籤和廣告。這是一種手段,讓應徵者相信不酷的工作其實是值得嚮往的,為此值得接受只能勉強維持生計的工資。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05年,史蒂芬.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的畢業典禮致詞中重申了千禧世代大學畢業生花了大半輩子內化的一個想法。「你的工作將佔掉你人生的一大部分,唯一真正獲得滿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偉大的工作,」賈伯斯說。「而唯一做偉大工作的方法是愛你所做的事。如果你還沒找到自己愛的事情,繼續尋找。不要將就。」

《做你喜歡做的事:以及其他關於成功和幸福的謊言》(Do What You Love and Other Lies About Success and Happiness)的作者宮德光(Miya Tokumitsu),認為賈伯斯的演說是「可愛的」工作的敘事結晶:當你愛自己所做的事情,不僅背後的「勞動」會消失,你的職能、成功、幸福與財富都會因此成倍增加。

這個等式本身就是以工作與生活融合為前提,替倦怠做足了準備:你所愛的事情變成了你的工作;你的工作變成了你所愛的事情。工作日(上班與下班)或自我(工作的自我與「真實」的自我)的界限變得模糊。一個人把全部的自我都傾注在一份「可愛的」工作上面,期望這樣做能帶來幸福和經濟穩定,像是一條長長的梅氏圈。如同藝術家亞當.J.克茲(Adam J.Kurtz)在推特上改寫了DWYL (Do What You Love)這則座右銘:「做你所愛的事,而你就會一直拚命的努力工作,沒有區隔和界限,也會把一切都看得極為重要。」

「酷工作」與「低薪而且沒有福利的工作」

在「做你所愛的事」的架構下,只要是你個人所愛的事情,理論上都可以是可愛的工作。但是「可愛的」工作,至少在目前是指有形的;是能增加社會和文化快取記憶體的;是能替自己工作或很少被直接監督的。它們可以被認為是社會利他的工作(教師、醫生、公設辯護人、社工、消防員);或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是很酷的工作(國家公園管理員、精釀啤酒師、瑜伽教練、博物館館長);或者你可以完全自主決定要做什麼,以及何時開始進行的工作。

對於「可愛的」工作的嚮往,是使它們無法持續可愛的部分原因。這麼多人競爭這麼少的職缺,薪資報酬可以不斷降低,卻不會造成什麼影響,總會有人充滿熱忱地取代你的位置。福利待遇可以被刪減或不復存在。同時,僱主可以提高對於工作的最低資格、要求更好的學校、另一個學位、更多的訓練(即使訓練不一定是必需的),擁有這些履歷,你才有機會成為被僱主考慮的人選之一。

這種情況下,「酷」工作與實習變成供需關係的研究案例。即使工作本身最終無法實現個人抱負,或是要求的工作很多卻報酬太少,以至於熄滅了任何可能存在的熱情,但是能夠成為千裡挑一的「成功者」的挑戰,使這份工作益加令人嚮往。

根據Indeed.com 的調查,2006到2013年間,使用「忍者」一詞來描述的工作增加了25倍;使用「搖滾明星」的增加了8.1倍,而使用「絕地」一詞的增加了67%。在我寫作的此刻,你可以應徵歐特克公司的「客戶支援英雄」、一間位於賓州巧克力工廠的「可可粉忍者」、猶他州一間診所的「健康武士」以及佛羅里達州奧蘭多一間租賃公司的「搖滾明星維修人員」。這些工作都是給社會新鮮人的職缺,而且薪資剛好或只比基本工資多一點,通常福利很少或沒有福利,有些甚至只是被稱為「賺錢機會」的兼職演出。愈是低劣的工作,愈容易被貼上「酷」工作的標籤和廣告。這是一種手段,讓應徵者相信不酷的工作其實是值得嚮往的,為此值得接受只能勉強維持生計的工資。

這就是「做你所愛的事」的行動邏輯。當然,沒有一個工作者會要求他們的僱主看輕自己,但是「做你所愛的事」這種說詞使得要求被看重似乎是不公正的行為。做你所愛的事「使其追隨者面臨被剝削的命運,藉由將工作者的動機拋回給他們而把無薪或低薪的工作合理化,」宮德光提出此論點,「當熱情變成社會公認的工作動機時,談論工資或工作的時間表就變得俗氣。」

舉伊莉莎白為例,她是拉丁裔白人,成長於佛羅里達州的中產階級。大學時,她參加了迪士尼大學計畫,此計畫提供混合實習與「留學」的經驗,不過不是到外國留學,而是在迪士尼。之後,她急切渴望在迪士尼找到一份工作,任何工作都行,即使是在客服中心。這個職位完全沒有前途,沒有任何晉升的管道,只是期望你應該感激能擁有一份迪士尼的工作。「在迪士尼,他們寄希望於你對公司的愛,」她這麼說。「我的確愛這個公司和它們的產品,但是這並不會讓勉強高於最低工資的薪水變得可以接受。」

如果工作是你的夢想,你反而可能消耗掉太多身分認同

當所有的奉獻都變得站不住腳,以及當把做你所愛作為實現抱負、經濟和其他目標的途徑的信心開始動搖時,倦怠就會發生。不過仍舊會花上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才會失去你花了同等時間去內化的信念。

以史蒂芬妮為例,她認為自己是「混血」(白人和亞洲人),成長於北卡羅萊納州的中產階級。史蒂芬妮承認她從未考慮過在畢業後無法立刻找到一份工作的可能性。她是文學系前三名畢業的學生、榮譽協會的一員、為報社撰稿,同時幫助編輯文學雜誌。因為她沒有車,而且暑假都在全職工作,所以她沒有辦法得到實習的機會,這是可以建立自己履歷的東西。也就是說,她以為自己的好成績與課外活動會讓她順利度過求職的關卡。

「我在學業上表現得如此優異,因此我認為自己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一份工作,」她說。「畢竟,學術界的所有事情都是這樣運作的:我完成我的工作,然後一切結果都很好。我認為那是因為我是個有上進心、有能力與絕佳寫作技巧的人,我不必過於擔心。」

史蒂芬妮的理想工作是某個擁有「可觀金額的『酷資本』,像你知道的,在Vice或其他時髦前衛的公司。某個每個人都聽過的公司。」在沒有那些機會的情況下,她告訴問她的人她希望進入「非營利性機構」工作,然而,回過頭看,此願望其實如她所說,是為了「當『好人』以得到社會讚揚」。她設法在美國志願隊找到工作,但是該工作環境實在太糟糕,她做了兩個月就辭職。接著,她開始在一間披薩店當服務生以支付帳單,然後開始找工作,目標是一週投遞10份工作履歷。她利用一張電子表格來追蹤自己何時應徵了哪間公司的工作。最終,她應徵了超過150份工作。回應她的只有其中少數幾個。

這樣經過了兩年。她仍然在披薩店工作,她開始和她的同事們一起酗酒,並且與一個有暴力傾向的酒保約會。「我精神很差,總是在宿醉,而且有自殺傾向,」她回憶。她知道能讓自己脫離披薩店工作的唯一辦法是免費撰寫文章,以累積自己的作品。於是她開始著手進行,在畢業的4年後,她總算在一間非營利性機構找到了工作,一小時15美元,沒有福利也沒有401k。

由於這個經驗,她徹底調整了她對自己可以且應該從事哪種工作的理解。「我以前總是希望我的工作是我所有的生活,但是現在我認為一份好工作是不需要我經常每週工時超過40小時的工作,此外工作職責要有挑戰性且有趣,同時仍然是可以做得到的。我不再期待一份『酷』工作了,因為我認為工作若是你的『夢想』或你的『熱情』,那會在工作時間之外消耗掉一個人太多的身分認同,這種情況是非常有害的。即使我失去工作,我也不想要失去對自己的認同,這樣說你可以瞭解嗎?」

如果我沒有每分每秒都熱愛這件事,這還是我的人生使命嗎?

艾力克斯是白人,成長於中下階級的家庭,他在2007年時大學畢業,然後開始尋找一份教會牧師的工作。從他首次開始尋找到現在的12年間,他已經申請了超過100份工作。有時候,他身兼數職;其他時候,甚至連一份工作都找不到。他目前有一份教會的工作,但是他的合約即將在今年夏天結束,而他不知道他的家人下一步會如何。他們去年搬進了他的父母家以維持生計。他目前正在尋找任何有穩定時間表、合理通勤時間,以及明確任務或重點的工作。他說:「醫療保健將是一大加分。」

但是隨著他不斷尋找,卻無法找到一份牧師的工作時,他發現自己陷入焦慮、羞愧和憂鬱的迴圈,而這所有一切都與「使命感」背道而馳。「有一種信念是我們被引領向比自己更重要的事情上:上帝、宇宙,或無論它是什麼,」他告訴我。「所以,當我們感到倦怠,或是設下界限時,就會感覺自己在某種程度上背叛了我們的使命,因為我沒有每分每秒都熱愛它。」

換句話說,「使命」往往是一種剝削的邀請,無論你是動物園管理員或老師或牧師。在《工作:徹底改變時代的勞動及其未來》(The Job: Work and Its Future in a Time of Radical Change)一書中,作者艾倫.魯佩爾.雪爾(Ellen Ruppel Shell)指出僱主已經創造出規則系統,用以檢視應徵者們,從而區分出「被召喚」的應徵者與一般的應徵者,原因是基於「前者不會爭論或要求就願意愉快地處理任何任務」。

無論多少人承認無償或低薪的實習具排他與剝削性都沒有關係,新的畢業生仍舊會一窩蜂地聚集過去。一個BuzzFeed的研究員職位吸引了上千位申請者;一位多個深夜節目的招聘人員告訴我,2019年夏天,她指派了一萬名申請者給兩檔節目的50個職位。希望勞動的承諾是,如果你可以順利擠進窄門,那麼你或其他希望勞工是如何被對待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最終有機會做你所愛的工作,不管工資有多低。


好書推薦:

書名:集體倦怠:沒有熱情、沒有夢想、沒有未來,這就是千禧世代生活的殘酷世界
作者:安妮.海倫.彼得森(Anne Helen Petersen)
譯者:陳莉淋
出版社:高寶
出版日期:2021/09

瀏覽次數:36819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