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評讀好書

像蛋白質一樣做自己!顯微鏡下的人際關係課

模仿同儕,努力融入團體之中,結果卻是壓抑自我個性,蛋白質教導的一課是,與眾不同才有助於團體運作更加順暢,個體性才是有效團體合作的根基。 模仿同儕,努力融入團體之中,結果卻是壓抑自我個性,蛋白質教導的一課是,與眾不同才有助於團體運作更加順暢,個體性才是有效團體合作的根基。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說我從來都沒融入學校生活,可能有些輕描淡寫了。可能是因為我有個專屬的大人導師,每堂課都坐在我旁邊,可能是因為老師說了個詞嚇到我,我就很容易情緒崩潰,可能是因為我的神經會不自主抽動。從太多方面來看,我都與同學格格不入。

但從某種關鍵而獨到的角度來看,這樣反而很棒。因為,所有把我從遊樂場社交圈擠掉的事情,也賦予我一組其他人都沒有的鎧甲。我花了很長時間才體認到這點。

我對參與群眾的沒興趣,讓我得以自由觀察群眾的節奏;我的觀察可是非常仔細。午休時間,我會坐在遊樂場一旁高地的長凳上,觀察不同的小圈圈與小眾文化,有摩肩接踵打完一場足球賽的那群,有老是盈滿尖叫聲、笑鬧聲、忙轉個不停的那群,還有在邊緣遊晃的兩三人小群。從我高高的座位處,可以看到遊樂場上各族群的生態系統。

眼前所見卻教我疑惑。太多矛盾之處了,尤其是個人的性格與團體的互動。為什麼人會因為身旁的人或特定的情境,行為舉止就格外不同?為什麼我看見的是男孩受到社交圈平均值的吸引,模仿彼此行為,連小細節如聲調、髮膠的量都趨向一致?如果你曾疑惑為什麼某個朋友與新朋友互動時,舉止突然不太一樣,我的感受,你也能體會:你以為自己認識的人卻突然開始假扮成另一個人,真難懂。

這些隱而不現、違反直覺的社會連結,對我一點吸引力都沒有。我可以透視看似隱形的友誼貨幣交易正在進行,而且與那人原本的個性並不對稱:他們正在改變外觀與行為的特點,僅是為了模仿那些想打好關係的新朋友。但我無法理解為什麼、也無法明白什麼逼使人放棄某一部分的自己,只為了加入社會上的團體。我觀察的那些人如果成為社群動物,並不會讓他們做自己,其實是磨損了自己的獨特個性與喜好。

僅透過觀察人群,沒辦法讓我真的為人類行為建構模型,資料太多了,我無法適當掌握。不過,後來有了重大突破,但不是在遊樂場,也不是在實驗室埋首研究,而是某個週末,在交誼廳觀賞足球賽。

足球隊裡的球員互動,就像是蛋白質一樣!

我沒那麼仔細注意球賽,倒是花較多心思觀察球員。有些球員不停溝通,互相吼叫,打成一片,有些則待在負責位置,只專注於分內之事。有些球員一直在球場內到處奔跑,有些大部分都守在分配到的固定區域。這是一支足球隊,但集結了形形色色的個體,隨時回應變化多端的狀況,大家都帶著自己的技能、個性、觀點,為這群體貢獻一己。

我雙眼睜大,樂不可支,頓悟了箇中真諦:這種互動行為事實上正足以為人類行為建立模型。我倏地起身,幾乎是狂吼:「他們就跟蛋白質一樣!」

興許為生平首度,從我可理解的透鏡來觀看人類行為。足球隊員各司其職,這種非比尋常的模式讓我聯想到蛋白質分子的合作如此有效,得以維持身體運作正常。

蛋白質各有各的角色,協助身體解讀內外的變化,傳遞訊息,最後決定行動。我們的身體之所以能運作,很大程度是因為蛋白質知道自己的角色,尊重同儕的工作,謹守本分。蛋白質團隊合作,但完全展現出自己的個性與能力,活力四射,界線卻分明。

蛋白質並無異於人類,會依據情勢回應,傳遞資訊,做出決策,接著付諸實踐;蛋白質卻又異於人類,是秉著本能互相合作,不會讓私人衝突、私人問題或辦公室政治阻礙工作進行,而且並不是讓自己「合群」,融入環境,而是順性而為,善用彼此截然不同的化學作用:接受相異的「類型」,相輔相成。

蛋白質的團隊合作模式,是將差異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不是一味壓抑,比起人類在社會情境下爭相追求同質性,渴望合群,可說是厲害太多。我們不以自己的獨特技能與個性為榮,不將這些當作差異化的因素,只管遮遮掩掩,究竟抹殺了多少優勢?

我們的奇特與差異不只可以讓我們成為自己,也可以促使友誼、社會團體與工作關係更有效運作。我們應該要對自己獨有的怪異引以為傲,但不只是因為感覺舒爽,而是因為有助於事情更加順利。你可以從我身上獲得例證。許多人以為ASD、ADHD、焦慮症替我設下重重障礙,但我卻發覺,這些病症才是我的超能力,賦予我珍貴而獨到的視角。更美好的事情是,讓我了解蛋白質如何推動身體運作,學習如何運用自身差異。

人類也像生物分子,依據不同角色功能做事

我很難描述我有多鍾愛蛋白質。蛋白質是美妙而混亂的演化模組,相互交織出功能網絡,造就生機勃勃的生物學。蛋白質與人類並無二致,舉止無可預測,亦非線性,相當活躍、功能多樣,容易受到變動環境影響,與像自身的蛋白質互動時也會改變行為。

人的類型不盡相同,蛋白質也各有殊異,類型繁多,功能令人目不暇給,共同協助維持身體運作,保護身體免陷入危險,扮演的角色則依型態與結構而定,一如人類大部分依據個性類型與生活經驗,在群體環境中執行各種工作,展現截然不同的社會功能。對照來看,蛋白質也有內向人與外向人,領導者與追隨者,守門員與全能型中場球員。

不過,如此並非全貌。蛋白質並不會經歷同儕壓力或情緒起落,因此也可以將其理解成某種程度上理想的人類行為──由於蛋白質依據能量上最有利的事物而行事,著重在最立即的需求,不會因為情緒或自我意識而分心。蛋白質對小分子等級的批評一點都不感興趣,不必擔心是不是要融入同儕之中,還是追求一致性,反而可從自己的獨特技能獲得優勢,加以發揮個體的差異,集結團隊之力,達致目標。

蛋白質奠定了我對人類行為理解的基礎,這事並非偶然,畢竟蛋白質本就是所有生物化學的基本元素。人類有了蛋白質,才擁有打造身體的基石。而以我來說,若不是多年前從了解蛋白質開始,至今遑論了解人類。

大多數人會發現,朋友的個性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有人比較外向,有人比較內向,有人比較擅長溝通,有人比較諳於採取行動,也有人比較熟悉表達同理心。我們擔起的角色反映出自身個性,只是通常並未察覺。這些狀況都不是湊巧。從細胞生物到工作場所,只要集結了人類、動物、分子,其行為就可以依某種階層體系與關係組合來解釋,由個性與生理學來決定。

探究不同的成分(蛋白質或人)互相溝通的方式,也可以理解細胞生物和人類社會的小圈圈。一群朋友決定要去哪裡玩、看什麼電影,得看大家有什麼意見、出什麼力,同樣地,一個細胞若須執行必要的功能,得仰賴各種輸入與動作,而各種輸入與動作是來自不同的蛋白質類型。

現實通常更為紊亂。想想你自己的朋友,需要多少時間才能約好碰面、敲定場地、邀請大家出席?如果牽涉到請大家做不是他們真心想做的事情,有時是請大家做未必適合他們的事情,這過程又要耗掉多少心力?相較之下,蛋白質的組織足具效率,行事理性,將情感與人際政治屏除在外,實在令人驚豔。觀察「細胞訊息傳導」(cell signalling)的過程便可看清這點,基本上就是不同的蛋白質互相結合,察覺體內的變化,並將變化告知彼此,最後做出決策。

我將此過程當作模型,以利於了解哪種蛋白質可以印證我觀察到的人類行為,更優秀的模型應是何種樣貌。方式是將蛋白質行為與麥布二氏人格類型指標(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簡稱MBTI)相互對照。MBTI將人的個性分成八種屬性:外向(Extroversion)、內向(Introversion);感覺(Sensing)、直覺(Intuition);思考(Thinking)、情感(Feeling);判斷(Judging)、感知(Perceiving),再判定哪四種最能反映人格特質與行為方式。

對照完之後,我發覺,蛋白質比我想像中還更適合用來說明人類。某種層面上,蛋白質是個性類型的有效參考值,稍後例子將詳述。但是,蛋白質又不僅呈現不同「類型」同時並存的實際狀況,也是個好模型,描繪出同時並存與攜手合作該有的運作模式,也彰顯了為何必須表現個性、而非壓抑個性。

你是哪一種蛋白質?

受體蛋白(receptor protein)是體內任何細胞最初的接觸點,會感受到外在環境的變化,例如血糖值達尖峰時,往下游傳遞訊息給細胞內其他蛋白體以處理後續。不妨把受體蛋白想成團體內具有同理心的一群,可以憑本能感受到別人的不自在,或是感受到各方爭執快要失控了,雖非決策者,卻能居中協調,和同類一起工作。

受體蛋白型的人為樂天派,在不同的社會團體間輕鬆遊走;多個小圈圈都有他的身影,是小圈圈之間的溝通橋梁。依MBTI分類,此為ENFP型:「熱情洋溢,富含想像力,認為生命充滿各種可能,可以快速連結事件與訊息」,或是ENFJ型:「溫暖,同理心強,感覺敏銳,負責。極為關心他人的情緒、需求與動機」。他們觀察敏銳,處事圓滑,能自在與人相處,擅長破冰,宛如在社交圈裡翩翩飛舞的蝴蝶。

轉接蛋白(adaptor protein)促成細胞訊息傳導過程的下一階段,會與受體蛋白結合,決定在細胞內傳遞訊息的最佳方式。這是體內第一個「做決策」的細胞體,負責決定啟動哪一個「激酶」(kinase,為下游的蛋白質),以及傳遞哪些訊息給其他細胞。透過轉接蛋白,初始訊號因此轉化成稍後可傳導並據以行動的訊息。

對我來說,這類蛋白不會大驚小怪,從容自在,善於支持他人,不需要當鎂光燈焦點。轉接蛋白屬於ESTJ型:「態度實際,將現實納入考量,實事求是,果斷,迅速著手履行決策。」抑或是ISTP型:「有包容力,彈性,會先靜靜觀察,問題真的浮現後便快速採取行動,找出可行解方。」他們不會大聲嚷嚷,也不會逼自己站到前排,但沒有了這類人,團體可能會失去平衡,四分五裂。

一旦訊號來到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即酵素)這兒,一切就真的開始運轉了。蛋白激酶是生物化學領域的行動家。簡單來說,蛋白激酶會發揮催化作用,促使化學能轉移至下游的受動器及相互作用因子,啟動細胞所有因應變化的必要功能。

激酶型的人是火力全開的外向人:是團體裡的開心果、靈魂人物,認真與人交流,與人互動頻繁。他們是社交中心,帶來充沛能量:喜愛群眾,喜歡受矚目。激酶型的人依MBTI分類,為ENTP型:「反應迅速,靈巧,活力十足,警覺性高,直率……對於規律感到無趣」;或為ESTP型:「專注於當下,隨性,享受可以與其他人相處的時時刻刻」;抑或為ENTJ型:「坦白、果斷,欣然接下領導權」。激酶型的人是社交圈的主導人物。如果你在的派對場面還沒熱絡起來,很可能就是激酶型人物還沒到場。

有的蛋白質會傳遞訊息、負責催化,只有核蛋白(nuclear protein)可將接受到的訊號化為細胞性反應。舉例來說,如果因割傷開始流血,身體就知道該修復受損的血管,受體會感應到問題,透過一系列激酶傳遞給核蛋白;核蛋白在這種情況下稱為「缺氧誘導因子」(HIF)。接著,缺氧誘導因子的反應創造了蛋白質,增加血管生成,確保更多血流至受損細胞。

每個細胞都有細胞核,每支足球隊都有隊長,同樣地,每個社交圈也都有一個人負責發號施令,其他人聽令行事。核蛋白型的人超級專心,也有所專精,通常比預期的還內向。依MBTI分類,可能會是INFJ型:「清楚制定最能促進大眾利益的方法,實踐願景時井井有條,決策果斷。」或分類為INTJ型:「具原創力,動力十足,確實將構想付諸實行,達成目標。迅即釐清外在事件的模式,發展出深遠的觀點。」「核心」型的人不會一直都是團體中的焦點,或該說通常不是焦點,但人人都會認定他們是老大。而且他們的意見通常代表定案。

團隊合作中的自我特色

如你所見,蛋白質在團隊合作、組織效率方面堪稱模範。不同類型的蛋白質,角色各異,符合自身個性:身體運作要有效率,得仰賴所有蛋白質。他們不會嫉妒別人,也不會奢望擔任其他角色,創造出低自我、高生產力的環境。要是每個工作場所或朋友圈都能這樣就好了。

了解蛋白質讓我體認到,為什麼我不覺得煩躁的事,其他女同學卻受不了:淋雨而溼透的頭髮、老師叫她們扣好最上方的鈕扣(行為正如受體蛋白,對外在世界與他人觀感過於敏感;或像激酶,尋求他人注意)。

蛋白質也有助於我發覺,說到「合群」,什麼都比不上做自己的好。我還是青少年時,有時候想到可以訓練自己當別人:模仿同儕的行為,藉此和他們有同樣興趣、習性、說話方式。我想要滲入女孩子的小圈圈,做她們做的事,一起聽笑話,為了同樣的事情而興致勃勃。我拚了命想要和一般人一樣。當然,首先要切入問題,開始研究。我上谷歌搜尋「怎麼當個一般的女生」,找到的結果非常具體,就是喜歡南瓜拿鐵、羽絨外套、小巧但寓意深的刺青。所以我買來外套,啜飲南瓜拿鐵,觀看《戀愛時代》及《切爾西製造》,希望或多或少可以為我披上偽裝,與女孩們建立連結。第二部是當時火紅的節目,我卻看到頻頻打盹,這時候我才知道,這樣做沒效。一連串的模仿結果是,我穿上不喜歡的外套,手臂動作還因此受限;喝起根本不想喝的飲料;聽到一大堆不好笑的笑話卻假裝大笑(想當然耳,笑在不對的點上)。實在很耗費心神;比ADHD本身還耗損心力。最重要的是,我想念科學書(能在週末讀數學,至今仍讓我渾身是勁)。模仿同儕,努力融入團體之中,結果卻是壓抑自我個性,比遭到排擠的感覺還糟糕。蛋白質則告誡我別再重蹈這種實驗,別再陷入從眾的誘惑。

我們可以從蛋白質身上習得最重要的教訓,是如何與他人更良好互動,更有效合作。因為,蛋白質會認知到差異的必要,並予以尊重,和人類的這點不同,正是蛋白質能互相協調、成功運作的原因。

大多數人基本上都想合群,想獲得同儕接納,受到這些欲望驅使而行動;雖然我們在社交場合扮演不同的角色,大多時候卻都起自無意識,我們並不了解,也不會用有益的方式來推動這種動態機制。此外,我們亟欲獲得歸屬感,卻可能得到反效果;其實,彼此之間的差異才是定義個體的基石,得以加強有效溝通與合作。我們不能否認或遮掩真實個性,應該要真心接受並加以灌溉。如果你善於傾聽,會讓你抱有高度同理心;如果你個性為激酶型,當開心果的能力大概就是你的超能力。如果我們允許自己做自己,也更能接受別人做自己,人類在社會情境與專業領域中皆會運作得更順暢。

或許你才剛開始新工作,想知道新辦公室怎麼運作,那麼不妨開始分辨蛋白質吧:在會議上話最多的就是激酶型人物,可能做最多重要決策的就是核蛋白型人物。你可以去找受體蛋白型人物協助你安頓好,再去找看來不熱絡但做好事情缺他不可的轉接蛋白型人物。

我們在任何領域建立團隊,皆必須採用同樣的思維模式。公司通常會想招募某種特質的員工,以為單一個性類型就可以符合企業成功所需的各式需求。每個人都必須具有一致的特質,這種概念與癌細胞證明的合作無間恰恰相反:多元性以及演化能力,才是持續成長、保持領先地位的基礎要件。厲害的足球隊需要球員負責不同專長位置,組織要欣欣向榮,也得仰賴形形色色的性格與觀點。

蛋白質的教誨是,對於彼此擔任不同的角色一事,我們應該多點信心,少點過度的自覺,並開放心胸,真心接納,因為這些不同的角色,代表彼此的個性大相逕庭。人類(或者至少神經典型的人)基本上天生傾向合群,但我們必須遏止,以彰顯個體的怪異,同時也要認定,個體的怪異對於凝聚社會的功勞不可或缺。蛋白質教導的一課是,與眾不同才有助於團體運作更加順暢,個體性才是有效團體合作的根基。小分子隱含大大的教訓,你得找來顯微鏡才看得見。是時候該讓更多人看見了。


好書推薦:

書名:人類使用說明書: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
作者:卡蜜拉.彭(Camilla Pang)
譯者:李穎琦
出版: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20/11

瀏覽次數:1899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