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

民法成年下修後,父母也該跟著讓心態長大

如果您也想鼓勵孩子獨立,喜悅看著孩子真正「轉大人」,誠摯地邀請您一起加入這樣的練習──給予孩子情感上穩定的連結,但在生活面適度設限,提供選擇和負責的空間,肯定自己對孩子的價值。 如果您也想鼓勵孩子獨立,喜悅看著孩子真正「轉大人」,誠摯地邀請您一起加入這樣的練習──給予孩子情感上穩定的連結,但在生活面適度設限,提供選擇和負責的空間,肯定自己對孩子的價值。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在〈民法成年下修到18歲,父母們準備好放手了嗎?〉一文中,我談到如何幫助孩子練習承擔責任,而能更自由地邁向獨立。有一些認真的父母們會提到另一個層面的困難:讀了很多教養書籍,也學習了一些訓練獨立的方式,但在教養青春期孩子的過程中,卻常經歷內在的衝突。現在要放手嗎?但身為父母好像又不能不管孩子。不放手嗎?好像孩子卻習慣依賴著自己。到底該怎麼辦?

這其實反映了,父母對於孩子的獨立,好像總有一種必須「完全切割」的想法。

獨立與依賴,並不是一分為二

有父母曾經告訴我,讓孩子獨立有什麼難?18歲一到,就不要管他/她,反正做什麼事都要自己負責。而我也曾看過滿18歲的年輕人,雖然很多事情還是徬徨失措,卻硬著頭皮就是不想與父母商量。

無論是哪一種,都似乎把「獨立」和「孤立」劃上等號,「依賴」和「融合」則成了同一回事。所以獨立既是必然,卻又帶著一種哀傷的情緒;依賴好像不太好,但融合的狀態中,親子間卻又享受著親密的喜悅。因此,不想獨立,渴望融合,變成了親子一起共構的處境。

然而,我認為「獨立」意指一個人在行為上能為自己負責任,但不代表選擇和負責的過程沒有徬徨、困頓、挫折、沮喪。此時需要情感上有人能給予鼓勵、支持,提供一些可能性,商量一些對策,但請記得,做決定的人還是他/她自己。

簡言之,獨立就是在行動和選擇上有獨立自主的想法和意志,但在情感上願意示弱、表達挫折、尋求協助,以得到更多的訊息、資源,情緒上也能被理解。父母的角色常常是提供意見,但不代為決定,以理解與愛作為孩子的後盾。也就是說,親子之間仍須保持適度的情感連結,但在行動上卻能成熟、有所分離,才是一種既獨立又親密的狀態。

但可惜的是,現階段我看到很多年輕人,剛好處在相反的狀態。情感上非常強悍、不肯示弱,等實際行動時,思慮不夠周全、難以承受挫折,失敗的時候不願意面對後果,卻想仰賴父母在金援或人力上的拯救。

充滿不信任感的「給你自己做選擇」

早年接受權威嚴厲的教養經驗,使中生代父母常對自己的教養不太有自信,加上所謂自由開放的養育觀點,是近20~30年才逐漸發展,也很難從自己的父母身上學習如何做。要開放選擇權給孩子時,父母往往焦慮不安,不知道孩子能否真的做出「好的」、「對的」決定。因此雖想要成為給孩子自由的父母,卻又不敢放養孩子,怕孩子做錯選擇得承受太多挫折,於是發展成一種非常獨特的「軟性權威」教養風格。

所謂軟性權威,就是態度看起來很溫和,但行動上卻很權威。互動過程像是給孩子選擇,卻又處處暗示怎樣才是「比較好」的決定,或是對孩子的意見露出不滿意的神情。我常見到的親子互動是,一個青春期的孩子要開口說話之前,會看著父母的表情、姿態,來決定自己該說或不該說些什麼。此時父母又會困惑:「不是叫你自己決定嗎?又一副沒想法的樣子,真是長不大!」然後接著給出建議,對孩子下了指導棋。

沒有意識到自己內在矛盾的父母,常常抱怨自己已經給孩子很大的空間,但孩子自身沒有主見,讓自己不得不出手。但了解孩子真實的經驗,往往發現他們能感受到父母的不信任,認為如果真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會看到父母嫌棄的神情甚至碎念。如果真的行動又沒有好結果,則很大機會可能被落井下石。因此為了避免失敗的風險,也不想為自己負責,聽從父母的意見,好像成了一種方便行事的作法。但久而久之,遇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就很怕自己做決定,也很難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

「無論幾歲都還是孩子」

由於現代教養觀點包含許多來自西方社會強調個體化發展、尊重自主性的教養,但放在華人文化中,個體性彷彿又與以家庭為一個整體的傳統有所矛盾。於是,父母一方面希望孩子能獨立,一方面又會覺得,如果孩子能不要離家太遠,就近可互相照應,也可促進情感的維繫。

因此可以看到的現象是,雖然核心家庭已成趨勢,但第一代父母對於中生代父母如何管家、如何教養,一方面提供很多資源,比如幫忙照顧小孩,甚至幫忙買車買房,但同時也常給予自己的意見或評論,使得成年子女即使已有能力自我照顧,面對父母時仍得放下自己的主見。

這讓我想到,許多長輩常說:「孩子無論幾歲,在父母眼中還是孩子。」放在情感層面,這描述著父母的愛,好像無論孩子多大,都還是像初生兒一樣的愛著這個孩子。但放在生活面,則可能顯示著,無論孩子多大,都還像小時候一樣,得要被父母所管束、不被信任自己有能力可以獨當一面。

也就是說,親子關係中,面對孩子的成年,父母可能沒有相對應的「接受孩子成年」。因此當孩子嘗試展現自主權、表達自我意見時,其實是獨立的前奏曲,卻經常被父母以太過叛逆為由加以限制;或是成年子女因著自己不同的經歷,對事情有不同的觀點,父母也難以欣賞的眼光看待,而是擔心自己的權威被挑戰、被推翻,而加以否定。

行文至此,我內心有個聲音告訴我,這樣書寫,一定有很多父母要抗議,說自己其實很開明,都可以接受孩子的不同意見,是孩子們所提出的意見真的太過誇張越線,而非自己管束太多……等等。然而,我必須說,文章所寫,是一個趨勢,每個家庭確實有不同的處境,無法一以概之。但書寫的目的,是希望能引發中生代父母的你我,想想自己的成長經驗,上述的情景,是否有種既視感?而我們是否也在不知不覺中,帶著希望孩子聽話、不要離開太遠、必須處處提醒管束的心情,面對著未來在18歲就可以自主生活,且必須為自己負責的青少年子女呢?

一起練習做個與時俱進的父母

我自己在邁入中年之前進入諮商領域,才逐漸意識到,過去的自己非常聽話,也習慣性的期待孩子能聽話。但諮商中鼓勵個體性的發展,當我要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主見時,我發現自己很難忍受,因為我不曾這樣對待過自己的父母,卻得忍受孩子對我如此直接。

但有趣的是,當我閱讀各種教養書籍──是的,現在是心理師的我,也曾只是個平凡而茫然的母親──時,我發現,若想更自在地接納孩子原有的樣貌,我得練習先接納「我就是與父母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我經常開玩笑說,我的叛逆期來得很晚,而我的父母對於我的改變相當不適應,覺得我變「壞」了。因為我一直到將近中年,才開始練習對父母表達我不同於他們的觀點與需求。

而當我能逐漸能肯定自己,可以與父母、與周遭他人不同時,我開始覺得,每個人都可以不同,即使是孩子。當孩子用與我不同的眼光看事情,只是他們跟我不一樣,不是對我身為母親角色的挑戰。於是,我更能放鬆看待彼此的差異,喜歡聽他們說話,不一定要給予建議或是評論,就是一份理解和欣賞。

我練習把母職定位在「健康」與「安全」上替孩子把關,提供他們生活基礎,包括穩定上學、衣食飽暖,但更多時候,孩子可以自發行動,一些觀察更是語出驚人,帶給我很多勇氣和能量,也鼓勵我試著表達與肯定自己。而孩子們對愛的直白,在許多微小的互動中,展現出對情感的渴望,這也提醒我不要被青少年的自我主張給嚇到了,這只是他們邁向獨立的起步,但在情感面,他們仍然需要我給予溫暖、正面的回應和一直都在的保證。

如果您也想鼓勵孩子獨立,喜悅看著孩子真正「轉大人」,誠摯地邀請您一起加入這樣的練習──給予孩子情感上穩定的連結,但在生活面適度設限,提供選擇和負責的空間,肯定自己對孩子的價值,不是在於孩子願不願意聽話,你的存在本身,對孩子就是重要的父親、母親。

瀏覽次數:3051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愛相會心理諮商所」所長。致力於推廣家庭溝通、情緒教育與精神健康。經過10年護理工作後,轉入家庭當了10年的全職媽媽與兼職學生,爾後從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班畢業,成為諮商心理師。我認為「家」「園」的發展,總會經過時光流逝、四季更迭,而「風」,則是帶入家園的事件、情境、文化,最終長出不同的樣貌,希望能陪著每一個家庭,好好品味。個人部落格:滋心空間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愛相會心理諮商所」所長。致力於推廣家庭溝通、情緒教育與精神健康。經過10年護理工作後,轉入家庭當了10年的全職媽媽與兼職學生,爾後從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班畢業,成為諮商心理師。我認為「家」「園」的發展,總會經過時光流逝、四季更迭,而「風」,則是帶入家園的事件、情境、文化,最終長出不同的樣貌,希望能陪著每一個家庭,好好品味。個人部落格:滋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