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機器人來了!台灣技職體系,成為培育智慧人才的搖籃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的「智慧型機器人菁英人才訓練基地」培植青年才俊,讓他們發揮實力,提升台灣在機器人產業的競爭力。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的「智慧型機器人菁英人才訓練基地」培植青年才俊,讓他們發揮實力,提升台灣在機器人產業的競爭力。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的「智慧型機器人菁英人才訓練基地」,在2019年7月揭牌啟用,目的是加強培育機器人人才,並且促進產學合作。基地也聯合周邊夥伴學校開設一系列培訓課程,向普羅大眾推廣機器人教育。

訓練基地的成立,緣起於雲科大的「智慧型機器人菁英人才訓練計畫」。雲科大前瞻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夏郭賢解釋,前教授蘇國嵐是勞動部「全國技能競賽」機器人職類的前任裁判長,雲科大在他的帶領下,在機器人領域深耕多年,受到教育部青睞,獲得「優化技職校院實作環境」計畫補助,發展為期2年半的訓練計畫,並且建置「智慧型機器人菁英人才訓練基地」。

優秀理工人才,是台灣科技發展的後盾

為什麼要發展機器人?雲科大智慧機器人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賴俊吉說明,近年台商陸續回流在台設廠,因應國外廠商要求,須使廠房設備達到一定程度自動化,才能獲得訂單;此外,舊的工廠也要因應國內少子化、人力短缺,利用自動化功能,減少人力成本、提高作業產能。

正好,台灣培育眾多優秀理工人才,使人力資源成為產業發展的有力後盾。例如雲科大設有工程學院、管理學院、設計學院等系所,便合作開設機器人創意設計應用、福祉機器人、機器人移動平台等課程,讓學生在校就能厚植實力。

雲科大「智慧型機器人菁英人才訓練計畫」應運而生,計畫內容包含智慧機器人學士學位學程,以及機器人技優專班。「智慧機器人學士學位學程」由工程學院和設計學院共同開設,以福祉機器人為核心,只開放校內轉系生申請;而「機器人技優專班」則招收透過競賽技優保送的選手,明年起將加開甄審管道,讓更多優秀選手也有入學機會。

夏郭賢是全國技能競賽機器人職類青少年組的裁判長,他介紹,近年台灣陸續舉辦各類機器人競賽,例如勞動部的「全國技能競賽」機器人職類、教育部的「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技藝競賽」工業類機器人職種等。而在國際賽事上,台灣選手也表現亮眼,曾在2018年「亞洲技能競賽」獲得青年組金牌、青少年組銀牌,也在2019年的「國際技能競賽」獲得青年組優勝、青少年組銀牌。

如果不是雲科大的學生,想要參與「智慧型機器人菁英人才訓練計畫」,則可以先就讀夥伴學校,例如虎尾科技大學、南開科技大學、遠東科技大學,以及吳鳳科技大學等,再透過校際交流合作,參與機器人的培訓課程,吸收產學界新知。 

有了人才,就需要場地。「智慧型機器人菁英人才訓練基地」分為3大區,第1區是基礎訓練教室,提供50多台移動機器人平台、100多台積木式移動機器人開發模組;第2區是技優培訓基地,設有國際技能競賽、全國技能競賽、工科技藝競賽等比賽的模擬場地,供學生在校訓練;第3區則是產學專案中心,作為雲科大和夥伴學校或合作廠商的討論場地,也是研究成果的展示空間。

走向未來的「新玩具」

目前就讀工程科技研究所的博士生楊博鈞,大學念的是自動化工程,碩士時期投入機器人研究,曾經擔任全國技能競賽及工科技能競賽的裁判助理、技術顧問等。他根據經驗,發現許多學生因為缺乏經驗,經常犯下只顧組裝機器、卻忽視其他細節的毛病。事實上,如果要讓機器人按照規劃路徑移動,必須在事前確認構想、用電腦模擬狀況,並且寫好對應程式,之後再以機器人實際作業,才能事半功倍,減少來回折騰的時間。而訓練基地的存在,提供學生實作場域,讓他們可以藉由多次嘗試,提早改進缺失,少走一些冤枉路。

楊博鈞說,他從碩士念到博士,長時間待在實驗室,訓練基地成立之後,更常流連忘返,幾乎把這當成第二個家,深刻感受到它的幫助。基地除了提供各項設備、道具、場地等,更重要的是凝聚有志之士,讓他們可以和老師或學長姐們面對面切磋,使前後輩的傳承得以延續,不會出現知識斷層。

而就讀於電機工程系碩士班的曾信穎則是電機本科出身,常在媒體上看到機器人的報導,覺得這是未來趨勢,於是研究所時轉換跑道,加入訓練計畫,藉由課程所學,對機器人有進一步認識,曾獲2019全國自走車及機器人創意大賽第4名,並擔任第50屆全國技能競賽中區分區青少年組機器人職類的技術顧問。

機器人對曾信穎而言,就像一項新玩具,充滿無限樂趣,他努力鑽研,也獲得不少知識。他認為,產學合作所提供的實習機會助益頗大,讓學生可以進入業界,試著用機器人解決問題,並從中學到團結的重要,尤其機器人從前端到後端,牽涉到的專業甚廣,具備團隊合作的精神,才能和夥伴好好共事。

自動化已經是全球潮流,很多人或許會擔心,機器人普及化之後,會不會剝奪人類的工作機會?針對這點,賴俊吉澄清,一項新產業出現之際,通常也會衍生很多新職缺。以機器人為例,由於需要跨領域結合,機構工程師、數據工程師、機電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隨著機器人應用到不同方面,各行業人才更能一展所長,以新技術為自己的能力加值。

其實任何行業皆然,無論潮流如何改變,只要與時俱進、提升自我,就有可能化危機為轉機,在時代洪流中找到新的定位。「智慧型機器人菁英人才訓練計畫」可以幫助更多人適應新科技、掌握新技能;而「智慧型機器人菁英人才訓練基地」亦可培植青年才俊,讓他們發揮實力,提升台灣在機器人產業的競爭力,使機器人不是人類的對手,而能成為人類的好幫手。

▶更多教育廣播電臺內容:Webchannel+FBLINE@

瀏覽次數:2522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長期耕耘教育品牌的園丁,點亮台灣教育的天空,提供清新、優質、正向、多元的教育文化節目及文教新聞,是唯一國立的文教專業廣播電台,近年來更致力於數位及新媒體的發展,獲得無數金鐘獎及各項新聞獎項肯定。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長期耕耘教育品牌的園丁,點亮台灣教育的天空,提供清新、優質、正向、多元的教育文化節目及文教新聞,是唯一國立的文教專業廣播電台,近年來更致力於數位及新媒體的發展,獲得無數金鐘獎及各項新聞獎項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