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

我們住在焦慮星球:網路聯繫越緊密,越讓人身陷崩潰邊緣?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想像一下,如果這世界不光是把人逼瘋。」最近跟一位朋友說起我打算寫本書,他聽了以後對我說,「想像一下,如果這世界本身就瘋了,或者與我們有關的部分都瘋了呢?我認為人類社會正在崩潰。」

「是啊,就像一名神經衰弱的病患。」

「對啊,就像你說的,世界的連結愈來愈緊密,跟一個神經系統一樣。事實上這種現象已經有一陣子了。我在書上讀到19世紀有個人說,所有電報線交織來往,就像一個神經系統。」

我深入研究,發現這個人名叫查爾斯.蒂斯頓.布萊特(Charles Tilston Bright),負責鋪設第一條大西洋電報纜線的工程師。他把全球電報網路比喻為「世界的電子神經系統」。我們早已經不用電報了,但世界的神經系統並未消失,反而演化得規模更大、更複雜,根據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前身恰巧正是國際電報聯盟)統計,從2017年6月起,全球超過半數人口都已連上了網路。

延伸閱讀:誰認識你?為自己打造最有效的「弱連結」網路

越多連繫,越多分裂

網路使用人數年年飛速成長。想想很不可思議,時間倒回到1995年,網路跟現在比起來簡直空無一人;當時只有1,600萬名使用者,只佔世界人口的0.4%。10年後,2005年,使用者已上達10億人,形同世界人口的15%都在線上。

到了2017年,數字前後顛倒,翻漲成51%。同年,臉書活躍用戶的數量,即每個月至少使用一次臉書的人,達到20億7千萬人。回到這個十年的開端,2010年,整個網路甚至都還沒有那麼多人。這是非常急速的數量變化。有此變化,是因為全世界很多區塊邁入「現代化」,快速更新基礎設施,架設寬頻網路。另一個因素是智慧型手機興起,上網遠較以往容易。

而且增加的不只是使用網路的人數,我們花在線上的時間也在增加。人類透過科技,連結比以前更加緊密,這項根本變化發生於不到10年之內。別的不說,這也引起很多網路論戰。如同托爾斯泰早在1894年於《神的王國在你心中》(The Kindom of God Is Within You)一書所寫的:

愈多人得以免於貧困,世間就有愈多電報、電話、書籍、報紙、期刊,也將有愈多散播矛盾謊言和偽善的媒介,人也會愈加分裂不和,終至走向痛苦不幸,這的確正是我們實際看見正在發生的事。

這一切發生得太快,絕對比托爾斯泰的時代要來得快,我們還來不及仔細思量。把世界比為頭腦是個很常見但也很貼切的比喻。世界是大腦,我們是腦內的神經細胞,把自己傳遞給其他所有的神經細胞。將超載的訊號傳送回來又傳送過去。焦慮星球上超載的神經元,隨時準備崩解。

焦慮星球上的集體情緒

生活超載的感覺,部分源自於這個世界似乎變得既收縮又集中。人類世界不僅速度逐漸加快,實質上也逐漸縮小。世界的連結愈來愈緊密,我們也隨之愈來愈緊密。

「蜂群意志」(hive mind)一詞,最初是詹姆斯.史密茲(James H.Schmitz)於1950年在短篇科幻故事〈夏季的第二夜〉(Second Night of Summer)中所創,如今已成為現實。我們的生活、資訊、情緒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連結在一起。網路看似使人分裂,實則使人趨向同一。

世界縮小並非一夕實現的過程。人類幾百年來一直不斷嘗試用聲音以外的方法溝通。19世紀,電報纜線連接起各洲大陸。之後,全球神經系統隨著電話、廣播、電視逐步演化,當然還有網路。這些連結使我們在許多方面變得更緊密。我們可以寄電子郵件或傳訊息,用Skype或Facetime,玩多人線上遊戲,與一萬哩外的人即時互動。實質的距離漸漸變得無關緊要。社群媒體使前所未見的集體行動化為可能,從暴動到革命,乃至於撼動選舉結果。網路讓我們得以集眾人之力促使改變成真,不論變化是福是禍。

麻煩的是,在這整個巨大的神經系統裡,我們也將共享幸福與不幸。集體的情緒也會感染我們自己的情緒。

憤怒激發更多憤怒

神經生物學家發現,靈長類動物──包含人類在內,與他人互動時,會啟動「鏡像神經元」。在網路連結的年代,鏡像更大了。群眾在發生恐怖事件之後感到害怕,恐懼便像數位野火一樣蔓延開來。當群眾感到憤怒,憤怒又會滋長更多怒氣。

就連與我們意見相左的人表現出某種情緒,我們也會感受到相似的情緒。比方說,假如某個人在網路上為了某件事對你大發脾氣,你不太可能採納他的意見,但你很有可能會染上他的憤怒。這種現象在社群媒體上每天都看得到:大家互相爭執,各自捍衛對立的意見,同時卻模仿了彼此的情緒狀態。我的政治立場或許和吵架對象不同,心理上我們卻都用相同的憤怒互相刺激。

我有一次在焦慮狀態下,在推特寫了一句傻話。「焦慮是我的超能力。」我不是要說焦慮是好事。我想說的是焦慮這種情緒強烈得誇張,我們這些過度焦慮的人,每天過日子就像焦慮的超人或痛苦煎熬的蝙蝠俠一樣,害怕自己的真實身分會被發現。除此之外,奔馳的念頭和絕望雖然是負擔,但偶爾,我們也能因此讓自己相信事情總有一線希望。

延伸閱讀:網路上多話的人──現實中有苦說不出,靠文字來逞強

但我發的那則推文表達得不清楚。發文之後,我忽然在推特上受到大量關注。很多人截圖存證,召集憤怒的推特大軍,朝我宣洩他們的忿恨:「超能力???什麼鬼!!!」、「自刪帳號吧」、「根本智障白痴」,諸如此類,列舉不完。而你留在現場,滿心驚惶,看著你自己釀成的這場車禍。你的動態消息充滿幾十個乃至幾百個憤怒的人,他們很有把握自己踩到了人家痛腳,說的話就絕對有理。順帶一提,你要是處於焦慮的話,「踩到某個痛腳」這個形容並不貼切,因為你每一處被踩到都痛。

憤怒變得有傳染性,我簡直能感覺到一股實質力量,從螢幕向外輻散。我的心跳快了兩倍,周圍的東西向我逼近。空氣變得稀薄。我被逼入死角。現實有點像在瓦解。「完了,完了,完了。」短暫發作的一陣恐慌讓我失去理智。我感覺到一股不健康的罪惡感和恐懼與防禦性的憤怒交融在一起,同時暗自發誓,我再也不會在焦慮的當下發文抒發心情了。有些話最好放在心裡。

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我想設法阻止自己繼續再把別人對我的看法當成我對自己的看法。我想建立某種情緒的免疫力。當你太過深陷其中,社群媒體可能會讓你覺得自己身在證券交易市場,你──或你的網路身分,就是股票。大家開始囤積股票,你就會覺得個人股價下跌。我想擺脫這種感覺。我想做到心靈的斷捨離,當一個心理上自給自足的市場。自在面對自己犯的過錯,明白人並不只限於過錯。允許我自己體認到,對於我的內心如何運作,我比陌生人懂得多。任憑別人認為我是傻瓜,我也不必覺得自己是傻瓜。在乎別人,但別在意他們在網路上對我的誤解。

如何在網路上保持理智

我得先說明,這張清單我也很少乖乖遵守,因為實在有點難。

1.練習節制。特別是節制使用社群媒體。不管你覺得被什麼吸引,要抵抗任何不健康的過量。把自我約束的肌肉練強壯。

2.不要在Google輸入你身體不舒服的症狀,除非你想浪費7個小時說服自己相信你會在晚餐前就死掉。

3.記住,真的沒人在乎你的外表。他們在乎的是他們的外表。全世界最不必煩惱你自己長相的人就是你。

4.看似真實的事物不見得真實。小說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在1982年創作的短篇故事〈融化的鉻合金〉(Burning Chrome)中,首度想像並發明了「網際空間」(cyberspace)一詞來形容這個概念,他描述那是一個「集體同意的幻覺」。每當我又太沉迷科技時,想想這個形容對我很有幫助。整個網路與現實世界存在著一步之隔。網路最有影響力的部分就是模仿反映線下的世界,但複製的世界並不是真正的外部世界。網路本身是真實的,但僅此而已。沒錯,你可以在網路上結交真實的朋友,但非數位的現實依然能夠有效檢驗這份友誼。你一步出網路,哪怕是一星期、一天、一小時或一分鐘,你也會驚訝地發現那份友誼在你腦中消失得多快。

5.一則社群媒體貼文不能代表一個人。想想你自己一天當中有多少矛盾的念頭。想想你這輩子曾站在多少相互衝突的立場。你可以回覆網路上的看法,但千萬不要拿一個看法定義一個活生生的人。「我們每一個人,」物理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說,「以宇宙的尺度來看,都是很珍貴的。就算哪個人跟你意見不合,也放他一條生路吧。你在一千億個銀河裡,不會再找到另一個相同的人了。」

延伸閱讀:你認識的真是臉書貴婦、IG帥哥?認清網路上的誇大、自戀與做作

6.不要因為討厭所以追蹤某人。這是我從2018年元旦起,對自己許下的承諾。追蹤討厭的人不會給你一個義憤填膺的對象,反而會刺激你的憤怒。很奇怪的是還會強化回聲室效應,讓你覺得其他人看法全都與你極端相反。不要追逐讓你不快樂的東西。不要用與人比較來衡量你自己的價值。不要用你反對什麼來定義你自己,用你支持什麼來定義自己。瀏覽留言內容的時候也謹守相同原則。

7.不玩評分遊戲。網路很愛評分,不管是亞馬遜的讀者評分、TripAdvisor網站的旅遊評分,爛番茄網站的電影評分,還是大家給照片、貼文、推特的評分,例如讚數和轉推數。無視這些分數。評分高低不代表價值高低。絕對不要以分數來評斷自己。要是人人都喜歡你,你一定是全天下最平庸乏味的人。莎士比亞可謂是歷來最傑出的作家, 他在Goodreads網站平均只拿到普普通通的3.7顆星。

8.別浪費生命煩惱你錯失的機緣。我不是故意學佛家的語氣──好吧,是有一點佛學意味,總之人生重點不在樂見當下所做之事,而在樂見你所成為的人。

9.永遠不要為了網路,耽誤吃飯或睡眠。

10.保有人性。抗拒演算法。不要隨波逐流成為一個模仿版本的你。關閉彈出式廣告。走出你的同溫層。不要因為網路可以匿名,就任由自己變成一個下線之後你自己都引以為恥的人。當一個謎樣的人,不要當可以被統計的人。當電腦永遠不能完全理解的人。別喪失同情心。打破模式框架。抵抗機器化的趨勢。活得像一個人。

延伸閱讀:若跳不開網路同溫層,你不過是另一個被操控的傀儡


好書推薦:

書名:我們住在焦慮星球
作者:麥特.海格(Matt Haig)
益者:韓絜光
出版:天下雜誌
出版時間:2019/01

瀏覽次數:12067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