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評讀好書

獨處可怕嗎?人類的悲苦,都是源自於無法獨自靜坐在房間

對生活忙碌、社交頻繁的人來說,安排獨處時光可以讓你好好休息,恢復活力。 對生活忙碌、社交頻繁的人來說,安排獨處時光可以讓你好好休息,恢復活力。 圖片來源:Usplash

人類的悲苦,都是源自於無法獨自靜坐在房間裡。
──布萊茲.帕斯卡(Blaise Pascal,十七世紀法國神學家)

凡妮莎要求醫生開藥幫她入睡,但醫生建議她先嘗試心理輔導。她說晚上腦子好像停不下來,一直在運轉。雖然上床就寢時已經累得要命,但她常躺著好幾小時無法入睡。有時她會想起早上說的某些話會不會有問題,有時又擔心隔天要處理的一些事情,有時腦中會一次冒出很多想法,連她都搞不清楚到底在想什麼。

凡妮莎說,白天腦子裡不會有任何煩憂。她是房地產經紀人,白天很忙,工作時間也長。不上班時,她忙著跟朋友交際應酬,與其他的專業人士培養人脈。工作與玩樂之間的分界往往很模糊,因為她常透過社群媒體或所屬的團體接到很多轉介上門的生意。她熱愛這種活躍的生活方式,喜歡馬不停蹄的感覺。工作壓力很大,但她覺得很充實,業績也很亮眼。

當我問她多常獨處或多常坐下來安靜思考,她說:「哦,從來沒有。我完全不想浪費一分一秒不事生產。」我說,她晚上腦子轉個不停,可能是因為她沒給大腦時間處理白天發生的事。她一聽笑著說:「才不是呢,我白天有很多時間思考,有時我會同時思考很多事情。」我說她的大腦需要一點休息時間,放鬆下來,我建議她在白天安排一些獨處的時光。她不太相信獨處能幫她睡得更好,但她答應先把它當成實驗試試看。

我們討論多種獨處的方式,她答應每天睡前在毫無干擾下(背景是沒有電視、手機、收音機)寫日誌至少10分鐘。隔週她回來找我時,她說她覺得安靜令她有點不安,但她喜歡寫日誌,覺得那樣做可以幫她快點入睡。

後續幾週,她嘗試其他活動,包括冥想和正念練習。令她意外的是,每天早上冥想幾分鐘竟然成了每天的亮點,心靈變得「比較平靜」。她也持續寫日誌,因為她覺得那成了她釐清一切事物的管道,冥想則是幫她安撫千絲萬縷的思緒。她的睡眠問題雖然沒能完全解決,但她覺得現在可以早點入睡了。

為什麼我們逃避獨處?

獨處不是多數人的首要之務。許多人一想到獨處,就覺得沒什麼吸引力,有些人則是很怕獨自一人。你有以下的情況嗎?

.閒暇時,你最不想坐下來思考。
.你覺得獨處很無聊。
.在家裡做事時,你喜歡開著電視或收音機,當成背景音。
.周圍一靜,你就感到不安。
.你把獨處視同為寂寞。
.你永遠不會喜歡獨自做某些活動,例如看電影或聽演唱會。
.獨自做事會讓你產生內疚感。
.在等候室裡或工作的空檔,你可能會打電話、傳簡訊,或上社群媒體。
.你獨自開車時,常開廣播或講電話,讓自己有事做,以免無聊。
.寫日誌或冥想感覺像浪費時間。
.你沒有時間或機會獨處。

騰出時間獨自思考是很強大的練習,有助於目標的達成。心智強度的培養,需要你每天抽離忙碌生活一段時間,專注於成長。

凡妮莎覺得獨處不是善用時間的方式,她一心想在房地產界建立名聲,所以不交際應酬或拓展人脈時,她就有罪惡感。她不想錯失任何新的生意機會。

幾個大型宗教都賦予獨處正面的意涵,但是在現代社會裡,獨自一人常衍生出一些負面的意涵。卡通、童話、電影裡往往把極端的離群索居者塑造得比較負面。「貓奴老太婆」之類的玩笑話也暗指「孤獨久了會發瘋」。孩子調皮搗蛋時,家長把孩子「關禁閉」,使孩子覺得獨處是一種懲罰。「單獨監禁」一詞也用來形容最糟的監禁。雖然極端的離群索居不太健康,但獨處似乎給人不太好的風評,好像連很短的獨處時間也是不愉快的體驗。

這種「獨處不好」、「與人相處比較好」的概念,逼著我們努力填塞社交行事曆。有些人覺得週六晚上在家獨處是不太健康或「行情不佳」。把行事曆塞滿也讓人覺得自己似乎很重要,電話愈常響起,計畫愈多,你肯定愈了不起。

維持忙碌也是讓人抽離現實的好方法。如果你有問題,但不想解決,何不邀請鄰居過來吃飯或找朋友一起去逛街呢?畢竟,只要在腦子裡裝滿愉悅的聊天內容,你就不必掛念問題了。即使你無法和別人親自見面,科技的進步也讓你不再孤單。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打電話,使用社群媒體馬上能聯絡到人,有空就傳簡訊。你幾乎每分每秒都可以避免獨自思考。

另外,社會壓力也逼著我們要有生產力。有些人覺得,每天一定要完成某些事,獨處是浪費生命。所以他們把空閒時間都塞滿了活動,像是清掃家裡或列出更多的代辦清單,他們可能覺得花時間坐下來思考沒什麼價值,因為無法馬上得出具體的結果。事實上,他們要是不「完成什麼」,就會有內疚感。

當然,有些人就是對獨處感到不安。他們習慣了混亂、持續不斷的噪音、永無止境的活動。休息、靜默、關心自己等等字眼,不在他們的字典裡。他們害怕獨自思考,因為他們可能想起不安的事。只要一有空,他們就會想起難過的事或擔心未來。所以,為了避免產生不安的情緒,他們盡可能讓自己處於忙碌狀態。

有些人常把獨處和孤獨混為一談。失眠、高血壓、免疫系統不好、壓力荷爾蒙的濃度上升等等,都和孤獨的感覺有關。但是獨處不見得就會讓人感到孤獨,事實上,很多人即使周遭被許多人簇擁著,還是覺得很孤單。孤獨是覺得沒有人支持你,獨處則是自願獨自靜下來思考。

害怕獨處的問題所在

凡妮莎在一天裡塞滿愈多的活動,到了夜裡,大腦愈是停不下來。當思緒大量湧現時,她愈想用其他辦法蓋過它們,於是形成了惡性循環。夜裡大腦轉個不停,讓她無法入睡,她開始以為「安靜獨處」是壓力。她甚至以電視作為背景噪音,幫自己入睡,因為她想用噪音蓋過腦子裡的想法。

我們要是不停下來,花點時間恢復元氣,老是埋首於日常責任和人際關係之中,可能對我們造成傷害。可惜的是,大家往往忽略或低估了獨處的效益。研究顯示,獨處有以下的重要效益,害怕獨處的人可能都錯過了:

.適度的獨處對孩子有益:1997年的研究〈獨處變成有益青春期早期的經驗〉(The Emergence of Solitude as a Constructive Domain of Experience in Early Adolescence)發現,五至九年級生在適度獨處後,比較少出現行為問題。他們的憂鬱指數比較低,學習平均成績比較高。

.在辦公室裡獨處可以提高生產力。許多辦公室提倡開放的工作空間及大型的腦力激盪會議,但2000年的研究〈腦力激盪的認知刺激〉(Cognitive Stimulation in Brainstorming)發現,多數人享有一些隱私時,績效較好。獨處時生產力也提升了。

.獨處可增加同理心。獨處時,比較可能對他人產生同理心。你和社交圈經常相處時,比較可能出現「我們vs.他們」的心態,使你對社交圈外的人比較不同情。

.獨處可刺激創意。許多成功的藝術家、作家、音樂家把個人表現的進步歸功於獨處,有些研究顯示遠離社會的要求可以提升創意。

.獨處技巧有益心智健康。很多人主張社交技巧很重要,但證據顯示,獨處技巧對健康和幸福也一樣重要。承受孤獨的能力,和快樂、生活滿意度、壓力管理的能力有關。喜歡獨處的人也比較不會陷入憂慮。

.獨處讓人養精蓄銳。獨處給人充電的機會,研究顯示在自然界獨處可以休息,恢復元氣。

習慣獨處、習慣寧靜

凡妮莎每天排滿了活動,那些活動對她來說都比獨處還重要。確實把獨處時間變成日常慣例的唯一方法,是把獨處排入時間表,把它視同其他的重要約會。她也需要把獨處活動視為一種修鍊。

多數人習慣白天周遭有很多噪音,有些人還會主動去熱鬧的地方,以免孤獨時胡思亂想。你或你認識的人是否看電視或聽廣播時容易入睡?以噪音來掩蓋思緒並不是健康的作法,在生活中加入一些安靜時刻可以幫你充電,恢復體力。每天至少花10分鐘獨自靜坐,除了思考以外,什麼都不做。如果你習慣持續的噪音和活動,一開始可能會覺得寧靜很不自在。不過,多練習就會習慣了。你可以運用獨處的時間做以下的事:

.反省你的目標。每天花點時間思考你的個人目標或職業目標。評估自己做得如何,思考你想做的改變。

.注意你的感受。檢查你的身體和情緒,想想自己承受的壓力大小,評估你是否妥善照顧自己,思考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生活。

.為未來設定目標。別停止夢想你想要的未來。打造理想生活形態的第一步,是先決定你希望未來是什麼樣子。

.寫日誌。寫日誌是幫你更瞭解情緒並從中學習的強大工具。研究顯示,寫下經驗和相關的情緒,可以強化免疫系統,紓壓,改善心理健康。

生活在現代,我們可能隨時都和他人保持聯繫,但數位連線減少了我們獨處的機會。拿起手機看簡訊,刷手機看社群網路的內容,瀏覽線上新聞可能佔用很多時間。這裡花點時間,那裡花點時間,累積起來一天就花了好幾個小時。經常通訊干擾了日常活動,可能會增加壓力和焦慮。你可以試試以下的方法,暫時抽離科技,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一些安靜時光:沒看電視時就關掉、開車時不聽廣播、出去散步時不帶手機、偶爾關閉所有的電子裝置,休息一下。

為自己安排獨處日

要讓獨處時光發揮效用,關鍵在於那必須是你自願的選擇。老人獨居,不太跟社會互動,比較可能感到孤單,而不是從獨處中受益。但是對生活忙碌、社交頻繁的人來說,安排獨處時光可以讓你好好休息,恢復活力。

要是你對獨處感到不安,解決的關鍵在於為獨處營造正面的體驗。除了每天刻意騰出幾分鐘獨處以外,每個月至少安排一天與自己約會的獨處日。把它稱為「約會」可以提醒你,那是你自己的選擇,不是因為你沒什麼人緣,而是因為那樣做很健康。

2011年的研究〈傳授獨處的心理效益〉(An Exercise to Teach the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Solitude: The Date with the Self)發現,絕大多數安排獨處日的人,都感受到心裡的平和與寧靜。他們喜歡那種毫無社交拘束或期待、隨心所欲的自由。少數不喜歡獨處日的人,是因為還不習慣獨自一人。不過,慢慢增加獨處時光,可以幫助他們未來更喜歡獨處。

有人可能覺得乘著小船到湖面中央垂釣,是個令人平靜又快活的體驗,但有些人可能避之唯恐不及。如果你討厭一種活動,不太可能做得長久,最好是找你喜歡的獨處活動,比較容易把它變成慣例。

如果你熱愛大自然,可以考慮到林間獨處。如果你熱愛美食,可以獨自去你最愛的餐廳。不一定要待在家裡才能體驗獨處,你可以挑選平常跟人相處時不太會做的事。只要不是埋首書中,或花時間傳簡訊給別人就好。所謂的與自己約會,重點在於獨自一人好好思考。


好書推薦:

書名: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 (玻璃心.斷捨離 暢銷紀念版):心智強者,不做這些事.強者養成的終極指南
作者:艾美.莫林(Amy Morin)
譯者:洪慧芳
出版: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21/05

瀏覽次數:1491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