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在地越國際】台南,一個不斷創新的傳統(下)「從雞肋到鵝肝」的華麗轉型

【越在地越國際】台南,一個不斷創新的傳統(下)「從雞肋到鵝肝」的華麗轉型

Photo Credit:國立臺灣文學館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 臉書專頁

台南,在 1990 年代末期到 2000 年代初期,短短數年間快速地「華麗轉身」,從「大家都知道在哪裡,但是沒人想去」的雞肋景點,變成台灣本地乃至於港日觀光客口中必訪的城市。

前篇:【越在地越國際】台南,一個不斷創新的傳統(上)「點心之城」的興起

也許很難想像,但敝台南也曾經是一個「不好玩」的地方:對童年的我來說,台南遠遠沒有高雄台中來得光鮮亮麗,更別想跟首善之都的台北比了;除了天氣比較好與居住空間的寬敞以外,台南跟台北的繁華好玩根本沒得比。在那個時代,台南只有沒人想看的古蹟,以及早已失去過往風采的關子嶺溫泉與海濱秋茂園:當年的林百貨是棟無人聞問的破舊古樓房、點心店集中的「沙卡里巴」已經逐漸沒落、攤販店家們正在漸漸移出;現在廣為人知的鹽水蜂炮、四草綠色水道,在當年都是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秘景。

這樣的印象持續到我進入職場的 1990 年代中期:還記得有次與一個小我一兩歲、同樣住在台南的女同事聊天,她提到想與過去大學同學一起出遊,想爭取她好感的我建議可以請她同學來台南玩;我的同事毫不留情,立刻翻白眼回嘴嗆我:「台南有甚麼好玩的?!」各位可以想見那次搭訕的結果。

「從雞肋到鵝肝」的華麗轉型

還好,有些人不做此想,採取行動提升台南的魅力。從 2000 年前後開始,有許多人積極地從民間或公部門,對台南展開一連串的形象重塑工程:從台南謝宅將沙卡里巴老房子改建包裝成懷舊潮民宿,到高青時尚將林百貨重新打造成「文創百貨」,恢復這間被台南人暱稱為「五層樓仔」、曾是台灣第二間開張的百貨公司的風采;同時一連串將台南過去的建築賦予新生命的公部門整修也開始動工,台灣歷史博物館、台灣文學館、台南美術館等公私營博物館的先後成立,不僅活化善用了台南氣派的日式建築,賦予它們新生命,也與奇美實業成立的奇美博物館一起豐富了台南居民的文化生活。 

台灣歷史博物館常設展「最初的扺岸」單元展區。圖/交通部觀光局

1996 年動工的南部科學園區,替台南帶來了不同於當地傳統製造業的就業機會,並帶入了更多外來人口、更新的想法與消費力,使得台南文青與小吃經濟得以更加蓬勃發展。 

台南,就在 1990 年代末期到 2000 年代初期,短短數年間快速地「華麗轉身」,從「大家都知道在哪裡,但是沒人想去」的雞肋景點,變成台灣本地乃至於港日觀光客口中必訪的城市:有的人來這裡參訪往日歷史,即使它已被懷舊感所美化;有的人來探訪特別美食或自然景觀。每個人各有所需,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些屬於自己的驚奇體驗。食之無味的雞肋,已然轉型成為人人垂涎的鵝肝(雖然我的素食朋友們會對這種肉食主義的家禽比喻皺眉就是)。

「台南美食特色」,與其歷史密不可分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這些名店小吃或是博物館工業區,其實都與台南原有的發展歷史底蘊有密切的聯結。不難發現,敝台南小吃幾乎都以肉食為主,正是因為明朝移民與荷蘭人分別將黃牛、水牛與其它牲畜帶到台灣來,而鄭成功部將與福建移民又將肉品處理保存技術帶到台南,使得台南的肉食小吃開始普遍。

同時間府城人也開始利用這些資源與技術生產肉乾、肉鬆、肉角等產品,並將加糖燻製或翻炒的處理方式,沿用到台南較易取得的魚肉,製成魚鬆。台灣兩大肉鬆肉乾品牌之一的黑橋牌創始人就是台南肉品老店「滋美軒」的徒弟,從黑橋牌的企業名「滋味珍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就可看出過往的師徒傳統。

在過往的台灣,當徒弟出師自立門戶時,店名通常仍會沿襲師父店名中的一個字,一方面表示不忘本,另一方面也有徒弟剛開業時,師父替徒弟宣傳的效果──因為只有正式出師的徒弟,師父才願意將自己店名中的一個字讓他使用,那是在過去農業時代,師父替徒弟掛保證的一種品質保證。

近海的台南除了漁業,也很早就開始虱目魚及其他魚類的養殖,同時台灣僅存最大的牛隻交易所「牛墟」與屠宰場也在台南善化,成就了台南的肉食文化。

井仔腳瓦盤鹽田。圖/交通部觀光局

在人類文明上,肉類的消費量通常與經濟繁榮成正比:只有擁有足夠購買力的經濟體,才能消費相對於植物或昆蟲,需要更多自然資源的動物血肉。也因此,台南產業的繁榮,與在地點心美食文化的發揚光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昔日的榮光與今日的挑戰

台南是台灣最早工業化的地區之一:從原物料與紡織發跡的「台南幫」統一集團與台南紡織、世界第一大 ABS 原料廠的奇美、全世界最大行李箱製造廠的萬國通路、全球最大的鋼鐵螺帽製造廠三星科技、全球第一大自行車鏈條製造廠的桂盟;從腳踏車零件起家,做到世界第一大副廠汽車保險桿製造商的東陽、汽車燈具的大億/堤維西集團、龍鋒、璨陽、台灣最大的塑膠射出機厰富強鑫等,還有更多的大大小小企業,都是台南起家的企業。賺到了錢的資本家想吃美食,加班的勞工想吃消夜早餐,消費者的嘴饞於是讓飲食產業開始興盛。

產業與經濟的發展除了帶動飲食文化外,也促進了人文的薈萃:從府城過往在清朝時期的文風之鼎盛,與台灣第一份民間印製出版的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一直到現在台灣教科書的大品牌翰林出版社與南一書局,以及南一書局旗下以漫畫出版代理為主的長鴻出版社、台灣書局與文創百貨的領導者誠品書店等,都可以看出台南文風興盛與文化產業的蓬勃。這些產業的興起,帶動了民眾的消費力,可以消費各式小吃與書籍等文化產品,使得相關產業更加繁榮,讓台南成為台灣的點心與文化之城。

圖/黃偉哲 臉書專頁

這幾年來,隨著各種文創產業興起,以及台積電在南科的加碼投資,大家也對台南的成長有正面的預期,同時希望可以讓台南的製造業進一步轉型。但即使在台南,還是有許多地區景點並未受到所謂的繁榮或是成功行銷青睞:北門區的水晶教堂就是一例;台南的店家也並非總是一帆風順,近年來就有許多名店因租金與其他問題撤出所謂的「文青街」神農街。

此外台南也無法避免台灣人口老化減少的趨勢:台南人口在 2020 年的成長率甚至還是負成長,在六都中也排名倒數第二位,僅勝過台北市;水源不足更是台灣中南部面臨的嚴峻問題。台南,就像台灣一樣,不斷地面對新的挑戰,但是也不斷地創新求變。

歡迎大家來台南,體驗我們的新傳統與傳統新。

執行編輯:吳玲臻
核稿編輯:林欣蘋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