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若不花點時間「自誇」對未來發展可能造成傷害,知名職場顧問:這世界獎勵大聲的人,而不是有能力卻沉默的人

如果你剛出社會、正在換跑道或試著爬上更高的職位,也別擔心。讓你的熱忱、動機和職業道德展現在紙頁上。 履歷表是最適合進行超強自誇的空間,因為每個人都期待你在履歷表上自誇。

求學求職都適用》履歷、自傳、個人網站等5大建議

你的履歷表、自傳和大頭貼照,是幫助你進行自誇的便利工具

你的履歷表是讓你能自豪、大聲並運用策略的關鍵空間,它的存在就是為了展示你獲得的所有傑出成果。人們期望在上頭看到關於你的一切,像是你得過的獎、獲得的肯定,以及完成的重大計畫。請把這些東西放在履歷表上,展現你的成果。

如果你剛出社會、正在換跑道或試著爬上更高的職位,也別擔心。讓你的熱忱、動機和職業道德展現在紙頁上。請務必列出你得過的獎,把履歷表當成獎盃展示架。 

履歷表是最適合進行超強自誇的空間,因為每個人都期待你在履歷表上自誇。應徵工作的其他環節雖然也很重要,例如提供文章樣本和推薦信,但履歷表能表達你是誰、來自哪裡,以及想去哪裡。想怎麼做,由你決定。 

想想你可能在履歷表上遺漏了什麼。我曾協助一位朋友準備履歷,我注意到她沒列出最近贏得的重要獎項。這個獎在她的業界是極大的成就,為她的工作做出了重大肯定,她卻覺得如果列出來感覺像在炫耀,讓她感到很不自在。(我把她念了一頓!)我告訴她這個獎項有多麼重要,不只是對她和她的工作而言,對她的同輩也是。這個獎會讓人們立刻對她改觀,比其他東西更能提升她的地位。她明白了我的意思。 

 

一、清楚列出你的工作經歷 

清楚說明你究竟做過什麼、如何爬到現在的位置。如果我看到你的履歷表,我會想知道你做過什麼、管理過誰,而且你是因為什麼成就而獲得現在的頭銜。

你必須寫得非常清楚、簡要且詳細。記住,你列出的東西都是事實。 

(╳) "別說你「參與過某項計畫」,而該說: 

(○) "「我曾帶領一支十人團隊,制訂一套新策略,結果提出了一套很詳盡的計畫,獲得客戶的喜愛和選用,並為客戶省下了兩萬美金。」 

(╳) "別說你「擔任過某個領導職」,而該說: 

(○) "「我管理過一支二十人隊伍,而且直接向技術長負責。我提供有效又直接的管理方式,在這方面持續獲得意見回饋,我也協助技術長明白更多新進員工的需求。」 

(╳) "別說你「促進公司內部的多樣化」,而該說: 

(○) "「我負責確保公司裡各式各樣的聲音都獲得聆聽。我舉辦了一場以女性有色人種為主的座談會,討論在廣告業工作的感受。這讓所有人獲得啟發,也讓大家深思熟慮同事在職場上的經驗,並以同一品牌的身分一同向前邁進。」 

這項額外細節至關重要,因為許多人是自營業,頭銜是自己給的。對置身於傳統階級制職業系統的人來說,這可能令他們難以理解,所以必須說明你為何獲得某個頭銜。就算你覺得提供的細節太多了,還是應該這麼做。細節不嫌多,我保證。 

你必須讓其他人的工作盡可能輕鬆點,也必須讓細節能夠有效並明確地為你自誇。幸好自誇就是陳述事實,我確信你擁有一大堆這類事實。 

 

二、強化自傳 

你的自傳也是適合用來自誇的經典空間,是個非常好用的資產,以下會解釋原因。自傳能協助你獲得工作、知名度,以及強烈的敬意。如果一位記者或招聘者沒辦法在三十秒內弄懂你是誰(因為你為六個場合準備了六套自傳),你就失去了機會。自傳是讓你介紹自己的關鍵方式,尤其在網路上。 
 

三種自傳 

每個人都需要一篇長篇自傳、一篇短篇自傳,以及一個用兩句話寫成的兩行自傳。這三種自傳的訊息必須一致,好讓人們立刻判斷你是誰,你表達的訊息就能充滿效果。 

 "長篇自傳:篇幅約一頁(列出所有成就)。你的長篇自傳能幫助你決定如何寫短篇自傳,而短篇自傳能幫你判斷在兩行自傳裡列出什麼內容。你可以在以下空間展示長篇自傳:你的LinkedIn介紹頁、個人網站的「關於我」專欄,或任何能提供所需空間之處。哪個空間能讓你自由自在地列出大量細節,就選哪個。 

 "短篇自傳:篇幅約一個段落(只列出你最頂尖的自誇之詞)。你的短篇自傳適合的是演講、會議或計畫案。 

 "兩行自傳:簡要描述你是誰、做什麼、有什麼理念。只用兩句話描述自己,這雖然很難,但只要準備好長篇和短篇自傳,就能找出兩行自傳絕對需要的兩、三個宣傳重點。兩行自傳是「說明你是誰」的關鍵總結,讓人們能迅速並一致地明白你在做什麼。你的兩行自傳應該出現在你所有的社群媒體上,連同你寫的每一篇文章後面。 

切記:你的每篇自傳都必須前後一致,三者必須互相配合,明確地表達你是誰。 

 

三、你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除非對目標有幫助,否則別列出嗜好或搞笑性質的推薦人 

請把「搞笑」的東西放在私人網站上。 你必須明白,這是較為傳統的自誇型態。

我見過一些高級女主管,為了顯得更平易近人而列出園藝之類的活動。請別這麼做,這會讓人們把注意力從你的優秀成就上移開。除非你的公司跟園藝有關,否則別把這個寫進去。 
 

▼列出必要的超連結 

別認定人們一定會閱讀你的自傳,看到你的某個成就,打開瀏覽器,搜尋你這個成就,瀏覽搜尋結果,而且看清楚內容─這麼做太累了。你必須列出所有的成就,而且方便人們點閱。別使用軟弱的動詞或被動語態。我每次看到有人在自傳上使用被動語態,就會覺得他們試著輕描淡寫自己的成就。

自傳的用意,就是強調你的成就。你做了很多事,所以該寫下來,真誠地表達你為此感到自豪。另一種輕描淡寫,是把自己說得好像在「試著」或「嘗試」做某件事、改變業界或處理某個構想。但是這種語氣聽起來就像你已經失敗了。你並不是正在嘗試去做,而是正在做。 
 

▼有創意的頭銜反而讓人一頭霧水 

你能不能自稱「忍者」或「搖滾巨星」?別鬧了。這種用法也許適合科技界或新創公司,但在較為傳統的行業中看起來不夠專業。你的自傳應該適用於各式各樣的行業和受眾群。 
 

▼加入「行動呼籲」(call to action) 

你的自傳是為了生意和職涯而準備的行銷工具。如果你的工作是演講,就該在自傳裡加入連結,方便人們邀請你演講;如果你的工作是顧問,請加入連結,方便人們找你提供顧問服務;如果你在線上授課,就該提供該課程的相關連結。

如果某人讀了你的自傳,卻沒成為潛在顧客,這就是浪費。你的自傳是最適合自誇的空間。人們期待你在自傳上自誇,所以你就該這麼做。 

 

四、大頭貼照 

你每次剪頭髮,或明顯改變了外觀,像是開始戴眼鏡、染了頭髮或動了雷射近視手術,就需要準備新的大頭貼照。我建議你每兩年準備一張新的大頭貼照。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拍照,所以我建議花錢請專家幫忙弄頭髮、化妝。你的頭髮應該是你平時的髮型。 

以下是我建議的大頭貼照: 

 "服裝:素色,最低限度的首飾,也許一張是穿西裝,另一張是便服。 

 "頭髮和化妝:可以花點錢弄妝髮,如果這麼做讓你感到愉快。 

 "拍攝清單:大多數的專業攝影師會從不同角度拍攝照片。 

以下是一些標準的拍攝方式: 

 "正面,微笑。 

 "正面,不微笑。 

 "轉向側面,雙臂抱胸,面向鏡頭,微笑。 

 "轉向側面,雙臂抱胸,面向鏡頭,不微笑。 

 "演講姿勢的相片。 

 "近距離正面照。 

 "遠距離正面照。 

 "走路姿勢的相片。 

 

五、你的個人網站 

個人網站至關重要。你在網路上需要自己的地盤,列出你的設計、成就和個性。

你的個人網站是你的「視覺呈現」,擁有強烈的推銷效果,因為人類是視覺的動物。你可以用一大堆文字來描述你的經驗,但是「讓世界看見」的效果更好。記者阿雅.佛斯特曾訪談六位負責招聘的主管,發現他們六人都認為個人網站非常有幫助。 

我有個客戶名叫潔米,她有豐富的演講經驗,卻沒把這些案例放在她的個人網站上,讓主辦單位、經紀人或潛在受眾瀏覽。她想獲得更多演說工作,卻很難立刻讓人知道她有過什麼經驗。

想做到超強自誇,就必須把自己包裝得漂漂亮亮,放在銀盤上,向人們展示,讓人們更容易採用你。不意外,她沒有獲得想要的演說工作,因為她雖然有實力,卻缺乏吸睛的能力。主辦單位沒辦法確認她究竟有多少經驗,甚至以為她經驗不足,因此選擇了一個經驗比她更少的人,純粹因為那個人用更好的方式展現了自己。 

 

你的個人網站是個活生生的履歷表

只有個人網站是你能完全掌控的線上空間。它不是用「說」的,而是「展示」給人們看。你的網站就是「一站式商店」,能讓人們清楚地了解你。

如果人們想聘用你、寫下關於你的評論,或在你身上投資,就需要這個網站提供的資料。

我的個人網站呈現我在乎的諸多事物,像是色彩和幽默、我的狗、寫作、女人和發言權,還有委託販售的時尚產品。而且我的網站看起來像我。我精心安排了該網站的設計,讓它顯得活潑但依然充滿說服力,美麗卻也務實。它的每個部分都經過刻意安排。 

想想你的專業目標,然後想想你能透過網站來表達如何達到那些目標。個人網站能讓人獲得工作。我曾經因為看了某人的網站而雇用對方,而且我相信不是只有我這麼做。

所以,你沒有理由不這麼。想製作個人網站,有一大堆很簡單的平臺可以利用,其中很多服務都是免費的(至少在基本層面上),而且架設個人網站其實比看起來更簡單。

我有些客戶說他們沒有自己的網站,最大的原因是害怕技術相關的層面。你如果沒有個人網站,就等於錯過了金錢和力量,所以我力勸你趕緊去做,或至少開始這個過程。 

 

摘自 梅樂迪斯‧芬曼《沒人看見你的好,你要懂得自己誇》/ 方智


梅樂迪斯‧芬曼(Meredith Fineman)

致力於教導個人(從CEO到年輕上班族)提升領導力與職場專業能力,並提供媒體內容與趨勢的諮詢。

 

Photo by ICSA from Pexels

數位編輯:吳佩珊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