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留下,誰願意離開?」──台灣,成了我回不去的故鄉

「如果可以留下,誰願意離開?」──台灣,成了我回不去的故鄉
在我的粉絲專頁私訊匣裡,永遠不敗的熱門問題就是:「到底要不要去中國?」後面接的可能是工作、讀書、生活,越來越多的台灣人想來中國,數量多得超過我的想像。湧入魔都的台灣人或許我的證據稍顯薄弱,那再舉一個例子:台灣人來中國必做的事之一就是「玩微信群」。剛來上海時,經朋友的介紹加入「TIS」(Taiwane...

在我的粉絲專頁私訊匣裡,永遠不敗的熱門問題就是:

「到底要不要去中國?」

後面接的可能是工作、讀書、生活,越來越多的台灣人想來中國,數量多得超過我的想像。

湧入魔都的台灣人

或許我的證據稍顯薄弱,那再舉一個例子:台灣人來中國必做的事之一就是「玩微信群」。剛來上海時,經朋友的介紹加入「TIS」(Taiwanese in Shanghai)的群組,前幾天,TIS 的大版主在朋友圈裡感嘆,最近半年來,想進群的台灣人數量暴增,他所管理的群已經從當初的一、二個開枝散葉,變成無法計算。

為了服務各行各業,滿足大家的生活需求,還分門別類成青年就業群、媽媽寶寶群、租屋買房群……,由此可見上海的台灣人數量有多龐大。

老實說,相較於中國其他地方,上海是最接近台灣的,尤其特別相近於台北,有數不清的台灣食物和商店。除了冬天氣溫比較低,常常讓我冷得唉唉叫之外,便利的環境和生活條件,幾乎讓人無可抱怨。

但是對於我粉絲專頁上的發問者,以及這些急於入群的人來說,上海還是充滿了神秘的色彩,特別是有小孩的家庭,內心的惶恐與擔心恐怕是單身人士的好幾倍──光是醫療和教育,就足夠讓這些父母費盡心思,打聽過來人經驗,而這些努力,無非是為了自己心愛的家人在做準備。

對未知的恐懼,每個人都會有,這並不代表膽小怯懦,畢竟出門在外,不比在故鄉,沒有家人、朋友的支援,害怕是很正常的。有時候所謂的「過來人經驗」,只是為了彰顯自己比別人厲害有辦法,那是我一直引以為戒的。

也因此,面對那些前來詢問我的人,我總是很樂意將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告訴大家,盡量不帶著威脅和恐嚇,而是用祝福與撫慰的口氣。

異鄉人的掙扎

事實上,魔都生活不容易,卻也沒想像中可怕,相信我,新人的保值期非常快就過去了。我剛來上海生活時,應邀出席一場台灣媽媽的聚會,某個媽媽在聽完我的「新人宣言」後,默默拍了我的肩說:

「不要擔心,不出三個月,你馬上就變資深異鄉人了,因為永遠會有新人從台灣過來。」

果不期然,月月都有「新人」從台灣過來上海生活,我從一開始的驚訝,到現在都見怪不怪了,在上海生活邁入第4年的我,在「輩份」上也許可以算是資深老鳥了,但是,心境上呢?

選擇適應異鄉生活,意味著必須拋棄一部分的自己,於是在保留自我及適應環境之間,勢必會有一段漫長的掙扎。這個過程包含一開始要兼顧兩者的困難,接著是放棄原有價值觀帶來的挫敗,最後才是趨近真正適應的整合,真正走完這個過程,往往需要很多年。

對於自己如今看起來相對比較適應的模樣,其實是帶著幾許無奈的心情,這種無奈在於,越適應上海同時意味著越遠離台灣,「適應」就代表捨棄了某部分的自己。

如果環境許可,誰願意離鄉背井?

每次回去,親朋好友見面一定會問我:「什麼時候回來台灣生活?」老實說如果可以選擇,誰不想回台灣?在中國的每一天我都想回台灣。只是,越來越少的工作機會、越來越低的薪資,叫我們如何回得去?

以前老公在台灣待過的廣告公司,不是倒閉就是合併,薪資下降之外,還得日日加班到天明。我來這裡的原因,完全是因為心疼他,我實在無法忍受心愛的另一伴,用血汗養家餬口。

親友聽完我的話,也只能無奈搖頭嘆息,能在台灣生活,誰還想離鄉背井工作?雖然上海生活不容易,但論工作機會,絕對比台灣多,上海之所以可以躋身國際大都市,正因它海納百川,廣迎各國精英人才,而且重視人才的培育。

同樣是面對大學新鮮人,上海公司就算實習期間也願意給付薪資,而台灣卻認為實習是來學習而非貢獻,不給薪資就算了還要這些人作牛作馬,工作環境如此,也莫怪大量年輕人大舉到國外尋覓自己的人生舞台。

滿心期盼一個「回得去的家」

最新一期的《天下雜誌》預測,2020 年,台灣將成全球人才赤字最嚴重的國家。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開故鄉?到底有什麼辦法能挽救這個現象呢?台灣政府能提供外流人才回流的工作環境嗎?

換日線專題【留下來,或是出國去,台灣人才的未來在哪裡】系列文章,作者們集思廣益提供了不少方法,包括改革稅制、擁抱創新、放寬監管、優待人才……等等,吵來吵去的政治沒讓台灣更好,只是不停地內耗,不管是為了人民,或是國家整體未來,都希望政府能真心思考、解決這個困境。

不論是在異鄉徬徨無助的時候,抑或是厭倦流浪的日子,我的內心仍然希望能擁有一個安心的歸屬,不是只能短暫停留,而是一個可以安居樂業,永遠留下來的故鄉。

▍換日線全新秋季號《背包裡的地球》
▍2018 換日線季刊「早早鳥優惠」

《關聯閱讀》
【人才篇】臺灣職場,年輕人的宿命就是「等」──世代不流動、薪資不成長,這樣的等待誰經得起?
【教育篇】打破「學歷高才有好出路」的迷思,讓臺灣成為多元人才的搖籃

《作品推薦》
「台灣不要的,中國正努力發揚光大」──別因政治立場,讓孩子錯失古典文學之美
「暑假一定要出去玩」?──親愛的父母,別再被從眾的觀念給綁架了,請適時思考「旅行的意義」

 

執行編輯:劉書辰
核稿編輯:林欣蘋

Photo Credit:posztos@shutterstock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廣編企劃|品牌 20 周年傾力貢獻!傳繼蠟雕工藝,巨型創作羅浮宮盛大展出,Cindy Chao 榮登法國百年珠寶學府,首位受邀亞洲藝術家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