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到什麼都吵著買,買了後卻不珍惜...「購物123法則」養出能控制物慾的小孩

孩子看到什麼都吵著買,買了之後也不珍惜,或是看別人穿名牌、用高級品,他也想要‥‥‥,這些生活上的難題,常常搞得爸媽心力交瘁。究竟該如何陪孩子釐清是「想要」還是「需要」,又怎麼和孩子討論「價值」和「價格」?

孩子看到什麼都吵著買,買了之後也不珍惜,或是看別人穿名牌、用高級品,他也想要‥‥‥,這些生活上的難題,常常搞得爸媽心力交瘁。究竟該如何陪孩子釐清是「想要」還是「需要」,又怎麼和孩子討論「價值」和「價格」?來看看以下多位專家給予的建議:

 

★生活練習:小孩出門逛街,看到什麼都吵著要買,不讓他買,就哭鬧不休或是一直「盧」,搞到爸媽快崩潰,大人可以如何接招?

專家建議A:帶小小孩出門前,先和他溝通

學齡前孩子一不如意,就容易當場哭鬧。Full House執行長官明儀建議,爸媽可以先溝通:「等下我們要去逛玩具部,但是今天不會買玩具,你還想去嗎?」「如果你看到很喜歡的玩具,可以先記下來,等生日的時候再來買。」

官明儀說,事前溝通有助於孩子做好心理準備,讓他預期想買東西時可以用什麼樣的行為來應對。

如果孩子當場還是無法控制,試著提醒他剛剛的約定,並與他討論想為自己挑選哪個生日禮物,轉移注意力。如果孩子能夠理性的離開,就大大的讚許他的行為,強化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

 

專家建議B:不要說「我沒錢」,說「我們現在沒有預算」

布萊恩兒童商學院創辦人、《財商教養學,帶孩子玩出FQ力》作者張森凱表示:「兒童理財教育理的其實不是財,而是一種對金錢的控制;學會控制欲望後,再學理財。

張森凱認為,比起說「我沒錢」,更好的方式是跟孩子說「家裡目前沒有這個預算」。如果爸媽總是跟孩子說家裡沒錢,可能讓孩子產生自卑感,覺得自己不如人或羨慕同學。

大是文化副總編輯顏惠君的做法是,出門前先跟兒子約定好要買什麼東西以及預算是多少,例如今天要買生日禮物,可以選擇1000元的物品。「從3歲起開始,孩子就知道買東西絕對不能超出預算。」

 

專家建議C:讓小孩用自己的錢去買

官明儀建議,孩子7歲就可以每週固定發零用錢。「給孩子零用錢,千萬不要給得太寬鬆,最好讓他在用錢時需要做一點取捨和犧牲,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盡情的買。」

官明儀笑著說,兒子從不會和她「盧」要買文具或玩具,只要他們說想要買什麼,她會說:「好啊,用你自己的零用錢買。」他們自己會衡量值不值得,立刻就住嘴了。

 

★生活練習:孩子吵著要買的東西,買給他之後 ,卻沒看他玩過幾次,似乎也沒多喜歡。為什麼孩子會如此喜新厭舊呢?

專家建議A:爸媽不要買太多

官明儀認為,如果孩子喜新厭舊的情況很頻繁發生,只有一個原因:父母買太多。她指出:「爸媽隨時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養成習慣後,自然不會珍惜。」在她家,只有生日、耶誕節會送孩子禮物,想要其他的東西必須自己存錢。也因此,他們買禮物前會非常審慎,想過又想,不太可能喜新厭舊。

 

專家建議B:陪孩子釐清是「想要」還是「需要」

很多時候玩具買了,只有第一天最開心,之後就擺在那邊了。太子建設財務長林俊良說,他教女兒先釐清購買動機,究竟是喜歡(想要)或需要,「你想買這個,是因為同學都有,還是真的很喜歡?為什麼喜歡?當你得到時會有什麼感覺?」引導孩子做價值的判斷。

有時林俊良會勸女兒:「如果沒有真的很喜歡,不如把額度留到下次生日。」林俊良也會以身作則,喜歡的東西不急著買,先觀望一陣子,最後就沒買了。

 

專家建議C:「購物123法則」不致衝動購買

張森凱建議,購買東西之前不妨使用「聰明購物123法則」:「1」多考慮一天,有時候離開那個現場或是多一天的時間考慮,就會突然冷靜下來,發現並不是真正需要那件東西,只是當時想要而已。「2」找出兩個好處,買了之後會對生活、家庭關係或學業上帶來任何好處嗎?「3」貨比三家,比比看同一個商品,在三家店裡的價格是否相同?

 

★生活練習:孩子看同學穿名牌球鞋、用高級文具,回家後說他也想買名牌球鞋、高級文具,爸媽應該買給他嗎?不買的話,可以如何和孩子溝通呢?

專家建議A:心中有一條「合理消費力」的線

張森凱表示,「需要」是生活中一定必要的,「想要」則是增加物質上的享受,沒有也沒關係。像10元的筆是需要、100元的筆就是想要;1000元的鞋子是需要,2500元的鞋子就是想要。

「在想要和需要之間,有一條『合理消費力』的線。可以透過這條線,檢視親子的消費項目是在哪個區間,」他說。

「給孩子零用錢,是給他使用錢的權力,」張森凱說,想要和需要之間的差價,就讓孩子自己出。「如果他很想要,並且願意以此為儲蓄的目標,達成目標之後,他會很開心。」

 

專家建議B:教孩子辨別什麼值得買貴的

銘傳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江季芸的金錢觀是:「該花的會花,不該花的,一毛都不付。」因此,她教女兒判斷什麼東西要買好的、什麼東西用便宜的就好,判斷的標準是:「它會不會影響你的表現(績效或成果)。」

例如:色鉛筆、筆芯等會影響畫(寫)出來的效果,就買好的;便利貼、筆記本買便宜的就好;球鞋有保護腳的功能,去outlet買好的;上學的衣服容易弄髒,不需要買太貴的。江季芸希望女兒學會適時判斷,不致於太小氣、只買便宜貨,也不致於很奢侈、什麼都要買貴的。

 

專家建議C:價格與價值之間的差距,讓孩子自己付差額

官明儀認為,面對花錢的抉擇時,問問孩子:「這個有必要花嗎?它帶給你多少價值?」和孩子討論「價值」和「價格」的問題。孩子想買很貴的筆時,問他:「這東西帶給你多少價值?你需要這枝筆做什麼?用來寫字或是讓同學覺得你很棒?」

球鞋、文具等基本用品,官明儀提供的是「標準基本配備」的預算。例如鉛筆盒就是買一般正常的,如果孩子想要有寶可夢或是角落生物的圖案,多出來的差價就必須由他自己付,這時孩子往往會說:「不用了,這個就很好了。」

 

★生活練習:孩子玩手遊,想花1、2千元「課金」(源於日語「收費、徵收」之意),買特殊的造型或道具,爸媽應該同意他花這個錢嗎?

專家建議A:購買前帶孩子思考、判斷

張森凱念國中時曾瘋狂蒐集NBA球員卡,「如果孩子無法抵抗誘惑,加上同儕影響、跟風的情況下,的確很容易產生一些父母不認同的消費。」

他建議,不要直接否定孩子,好好和他討論「為什麼想要課金?這個造型只能花錢買嗎?有沒有其他方法?如果想要這個造型,需要花多少時間成本?都已經花時間了(時間就是最大的成本),還要花錢嗎?」

把問題丟給孩子,協助他思考、判斷。「如果把錢花在手遊課金,是不是得放棄另一樣東西?」張森凱說,這是訓練孩子學習「機會成本」概念的絕佳機會。這樣提問的方式,可以協助他再次確認自己的購買決定。

 

專家建議B:購買後討論利弊

官明儀表示,給孩子零用錢有兩個最主要的目的:1.培養自主運用金錢能力;2.訓練延遲享受。只要和孩子約定好,禁止購買的範圍如暴力漫畫或玩具之後,就不要干涉,如此才能觀察孩子「自主」的花錢行為,接下來才知道如何引導孩子。

所謂的「不干涉」是指,大人不要給孩子意見,別嘮叨「買這個很浪費錢」,但還是得要求孩子記帳,觀察他如何花錢。

官明儀指出,「如果孩子願意放棄其他所有消費、存到那麼多的錢,就為了課金買造型,可能這個造型對他來說很有價值,我不會阻止他。」

不過,之後她會跟孩子討論,這樣的消費有什麼利弊:「課完金以後有什麼感覺?這種開心的感覺持續多久?存那麼久的錢一分鐘花完,在遊戲裡開心了多久?如果買其他的東西會不會價值比較高、用比較久?」

官明儀說:「如果孩子願意為了一個很大的目標而存錢,忍耐並且克制自己其他的欲望,其實也就達成『學會延遲享受』的目標了。」

 

★生活練習:家裡已經準備好早餐了,孩子卻嫌棄不想吃,想花錢出去吃。有時候營養午餐不合口味也不吃,去福利社買點心吃。該怎麼教孩子不浪費?

專家建議A:不提供其他選項

「很多時候,孩子的習慣其實是父母幫忙建立起來的,」官明儀認為,爸媽有時太想滿足孩子,當孩子不吃這個東西,就提供另外的選項,孩子只會養成習慣。

孩子嫌棄餐點時,官明儀會說:「如果你真的不想吃,可以選擇餓肚子,媽媽不會勉強你。」但她也會讓孩子有機會表達想吃什麼,下一餐媽媽可以準備,但這一餐已經煮好了,絕不可能倒掉、浪費食物。

 

專家建議B:灌輸孩子「惜福」的觀念

林俊良最希望孩子學會的金錢觀念是「珍惜」。女兒吃東西挑三撿四時,除了跟孩子說:「賺錢很不容易,」他也會教孩子要懂得惜福,「比起很多偏鄉小孩,你們真的很幸福。」

每年兩個女兒生日時,林俊良都會用她們的名義捐錢,「我們有一點點能力,不要吝嗇付出。」林俊良會跟孩子解釋:「很有錢和願意捐,是兩回事,」例如陳樹菊雖然不是有錢人,卻捐獻很多。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本篇文章出自第52期未來Famiy雜誌

延伸閱讀

★填問卷
抽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