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談「用愛發電」、「用肺發電」──能源轉型要成功,先清楚認知「配套」與「代價」

今天不談「用愛發電」、「用肺發電」──能源轉型要成功,先清楚認知「配套」與「代價」
今天不談「擁核」或「反核」;「廢不廢」燃煤電廠──如果透過正規民主程序、多數公民有共識,台灣的能源政策要怎麼走,其結果也都由人民承擔。

愛不能發電,肺也不能發電,恨更不能發電。但我不懂,成天講這些、吵這些的意義為何。

不過這倒讓我想到《三國演義》中,曹操訓斥宮內大臣的一個橋段:
「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能哭死董卓否?」

風能可以發電、潮汐可以發電、太陽能可以發電、生質能可以發電、地熱可以發電;天然氣可以發電、核能可以發電、煤,當然也可以發電。

今天不談「擁核」或「反核」;「廢不廢」燃煤電廠──如果透過正規民主程序、多數公民有共識,台灣的能源政策要怎麼走,其結果也都由人民承擔。

但是既然訂了「能源轉型目標」,就要依照目標,去打造可能的計畫。

只是,希望在這裡先跟大家討論、釐清兩個觀念:「配套」與「代價」。

若沒有「配套」,任何發電方式都不安全可行

我們都知道,光把水龍頭用強力膠黏在牆壁上,是不會有水的。需要水電工來安裝、配上水管,而水管接哪裡?需要有基礎建設,建置輸配水道。此外還要定期檢修,確保漏水率不會太高;要有淨水廠,確保水質;要維護水庫、清淤污泥,確保生態⋯⋯。

「自來水」的建設不是一天完成的,是長久歷史、文明的結晶。「現代生活」的背後,都是環環相扣的、不斷臻於完美的配套措施與商業模式,才能真正「利用科技」,解決人類文明的整體問題:從公衛、經濟、到整個生活模式皆然。

有了乾淨的水,才有現代意義的「餐廳」:你隔壁的咖啡館,用的總不能是受汙染的霍亂病原水吧?「信任」得以建立,商業才得以繁榮。

能源利用,也是一樣──若沒有電網的搭配、建廠或替換廠房時的替代方案、環境影響的評估、發電能源的確保、完善公平的電價計算標準⋯⋯加上持續的監督與維護,則用任何發電方式,都沒有辦法達到安全無虞、有保障的能源利用。

如果大家覺得活在上一個世紀很好,選擇繼續用上一個世紀的發電方式,那也沒什麼不好。但如果要改變、要進步,就不能只限於「發電方式」的簡單討論,只囿於「意識形態」的對立爭辯,永遠陷入無限迴圈寸步難行──全盤考量產業、環境、社會需求,擬定整個能源轉型的方針,並且戮力落實、持續監督,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也是社會輿論必須真正聚焦的方向。

(延伸閱讀可參考筆者所撰〈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公聽會—會什麼?〉一文)

政府有責任,溝通能源改革的「代價」

圖/CRS PHOTO@Shutterstock

但是,如果要轉變、要轉型,絕對有其需要付出的代價。

政府必須扛起責任溝通政策,告訴民眾代價何在。

我們為什麼要用再生能源?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電動車?我們為什麼要多花一點資金成本,共同協助台灣建立所謂的「能源轉型」?

因為我們選擇將分散式的污染,像是汽機車後面每天吸的排氣,集中管理到電廠,統一管制,集中做好空污處理;因為我們知道,國際的各大車廠,都將會大力擁抱油電車、電動車,我們要提早應付時代的轉變;因為我們要確保更便捷、快速、環保,且更直接能得到能源的模式。

因為如果「能源轉型」陣痛結束、轉型成功,一切都將變得更便宜──電動車與燃油車大約是兩度電與一升油行駛距離相當,以 2017 年為例,全台加油站汽、柴油銷售共 140 億公升,如果全部換成電動車,全體台灣人一年的交通成本,估計可以省下接近 3,000 億。

但當然也要付出代價。

比方說要很遺憾的必須認列核四損失,比方說儘管人們不願意,但是必然要提高電價──在建置完整的新能源來源之前。

這過程可能很長、很不簡單,更要付出許多代價,也必然會遭遇許多反彈。

但如果政府真的有心改革,真的帶來一個更進步、更安全、更環保的未來,仍要戮力說服民眾──這是政府官員必須要付出的代價:用規劃、用行動說服民眾,為什麼「忍耐之後,明天會更好」,這是執政的義務,這是執政的責任。

同時,如果你我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世上不可能有「睡一覺醒來,能源轉型就成功了」這種事,目前也不可能馬上出現,一種既環保、又高效、又省錢、又安全、又不用把電廠蓋在我家附近⋯⋯的發電方式,並且願意付出代價(不論是時間的等待或金錢的付出)或節省能源的浪費,則「能源轉型」,才可能會有真正成功的一天。

執行編輯:HUI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廣編企劃|品牌 20 周年傾力貢獻!傳繼蠟雕工藝,巨型創作羅浮宮盛大展出,Cindy Chao 榮登法國百年珠寶學府,首位受邀亞洲藝術家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