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苗》誤差2000倍?! 新冠肺炎疫苗、抗體藥物需要統一的「國際標準」,讓數據更有說服力!

因應遍及全球的新冠肺炎,人類以史無前例的速度開發出了新冠肺炎的疫苗,以及相關的抗體療法。目前全世界有 300 多家疫苗開發商正利用各種技術平臺、針對 SARS-CoV-2 不同表位進行疫苗或抗體藥物的研發。然而,各開發商採用各種不同的免疫測定法來測量、評估疫苗接種後的免疫反應,這使得我們難以比較不同候選疫苗間的免疫原性。因此,我們需要一個統一的標準、統一的單位。

2020 年 4 月,防疫創新聯盟 (CEPI)、國家生物標準和控制研究所 (NIBSC) 和世界衛生組織 (WHO) 為疫苗開發商和整個科學界提供了一種「抗 SARS-CoV-2 抗體的標準試劑」─ 也就是抗體的「國際標準品」,這對於促進診斷、疫苗和治療製劑的開發將是至關重要。

2020 年 7 月時,來自於 15 個國家、共 44 個實驗室,共同進行了一項試驗,目的是為世衛組織設立的這項「國際標準品」,確認最合適的候選材料。各實驗室採用中和試驗、ELISA、快速測試或其他方法測試康復患者的血清樣本和血漿樣本。當以「國際標準品」進行測試時會發現採用中和法的實驗室之間,數值差異減少 50 多倍,採用 ELISA 的實驗室之間,差異更是減少了 2000 倍!

2020 年 12 月 10 日世衛組織生物標準化專家委員會已經通過了這項「抗 SARS-CoV-2 免疫球蛋白的國際標準品和國際參考樣本」。該標準品目前已可在 NIBSC 的產品目錄中搜尋到 (產品編號 20/136)。

「國際標準品」其實就是康復期患者的集合血漿以冷凍乾燥保存於安瓶中,並指定其中的中和活性為「每安瓶 250 國際單位 (IU)」。對於結合試驗,則指定為「1000 BAU/ml」[BAU:結合抗體單位 (binding antibody unit)],以協助比較檢測「具有相同特異性的同一類免疫球蛋白」的試驗 (例如:辨識受體結合域的 IgG、辨識病毒 N 蛋白的 IgM 等)。而「IU/ml」與「BAU/mL」,則是最新提出、分別針對「中和活性」與「結合試驗」所使用的國際單位。

此外,已有一些倡議提出,研究以及發表成果時應該「使用共同的標準操作流程」、「使用國際標準品」、「採用國際標準單位」,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夠對自然感染或各種候選疫苗誘導所產生的免疫反應進行公正的比較;還有,若之後證實「中和性抗體」是人體對新冠肺炎保護力重要的一環,那麼,採用國際單位 IU/mL,將可使不同研究之間得以比較、找出適當的抗體效價以進行後續應用。

簡而言之,此舉的目的就是要為世界各地的疫苗、抗體、試驗方法尋找一個「共通語言、共同標準」。

最後,由於病毒不斷變異,對於「評估疫苗、抗體藥物的功效」將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若使用「國際標準品」來測試、報告疫苗/抗體藥物臨床試驗的免疫學反應,對於監管單位及 WHO 進行評估,將會是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尤其是,當臨床試驗遇到某些特殊情況,例如:無法進行 III 期臨床試驗 (無論是倫理考量、經費考量或其他如受試者招募問題等等),若想要申請 WHO 緊急使用授權 (EUA),則必須要有個標準化的抗體指標供其進行評估,也就是,目前仍在討論中的「免疫橋接研究」(Immuno bridging study) 的一部分。

我國的國產疫苗 (高端與聯亞) 在解盲後申請 EUA,並同步向海萬提出申請在海外展開 III 期臨床試驗,目的是想透過取得國際認證、替加入國際上即將上路的「疫苗護照」鋪路。既然想快速「與國際接軌」,那麼,或許我們就必須從檢驗方法「跟得上潮流」開始,才能使數據更具說服力。

延伸閲讀:《FDA》申請緊急使用授權EUA 廠商需要提交三期臨床試驗的那些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數據? 以輝瑞為例
延伸閲讀:【頭大大】壓力!? 國產疫苗三期臨床試驗最大挑戰,不是人數也不是疫區? 是一定要成功?

資料來源:The Lancet (doi: 10.1016/S0140-6736(21)00527-4)、WHO、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即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