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有個韓文節──從「大逆不道」到「民族驕傲」,韓文字如何「上位」成功?

韓國有個韓文節──從「大逆不道」到「民族驕傲」,韓文字如何「上位」成功?

Photo Credit:韓國觀光公社官網

而今,當地對於漢字存廢、韓文地位等探討仍不間斷,但值得肯定的是,韓國獨立後,政府將 10 月 9 日定為「韓文日」(한글날),且從 2012 年開始,還把此非公休日的韓文日,改制成全國放假一天的國定假日,以紀念國家文字之創立。

2021 年 6 月中旬,全球熱賣的 BTS 套餐吸引了粉絲「阿米」(ARMY,註一)搶購外,我想最讓韓國人深感驕傲的,是套餐盒蓋以及所附的醬料包上出現的韓文文字。南韓藉由韓流,向世人推廣自身國家文化與語言之舉,著實令人欽佩。

南韓 BTS 與麥當勞合作推出套餐,有著韓文字的限量醬包在全世界隨餐附贈。圖/McDonalds@Twitter

若是沒有接觸韓文的人,對其刻板印象大多是「圈圈叉叉」的「火星文」或「蝌蚪文」,但其實不然,因為韓文被語言學家認為是一套極具科學且易學習的語言系統。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 1989 年創立「世宗大王掃盲獎」(King Sejong Literacy Prize),讚賞世宗大王(세종대왕,1397 - 1450)所創制的朝鮮文字易於人們學習,有利掃盲外,南韓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me)的文物之一,其中也包含於 1997 年批准收錄的《訓民正音・解例本》等,這些都足見國際間對韓文的肯定。

同時,另一方面,有些台灣人覺得韓語發音類似台語,如韓文的「책」(書,發音「chaek」),就相近於台語「書」的發音,為何如此呢?這就得從 500 多年前的朝鮮王朝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所創立的「訓民正音」(훈민정음)講起。

朝鮮世宗創「訓民正音」,讓平民易學語言

眾所皆知,世宗大王為朝鮮王朝賢君,他影響後代最偉大的功績,即他在位第 25 年(1443 年 12 月),召集了集賢殿的鄭麟趾(정인지,1396 - 1478)等一批學士,根據當時朝鮮語音韻結構,並且參考中國音韻學,建立出一套專門記錄朝鮮語音韻的文字,也因此造就上述當代韓語會有些音相近台語的主因。因為這兩者皆為漢語中古音,甚者,當年我在韓國留學時,還曾聽聞有些學者透過研究訓民正音,重新挖掘漢語中古音聲韻等研究。

而世宗大王於 3 年後(1446 年),正式向朝鮮百姓頒布這套語言系統,當時稱之為「諺文」(或「彥文」),官方的正式名稱為「訓民正音」,一直等到了 20 世紀初,才改稱為「韓文」(한글)。

然而,世宗大王當時為何要如此大費周章創制文字呢?主要是方便百姓學習語言。在 15 世紀的歷史環境、背景下,朝鮮使用中國的漢字為書寫工具,但能學習漢語、寫漢字的人是少數,且專屬兩班貴族之權力,一般平凡老百姓是沒有機會接觸到這種「貴族」文字的。

光化門廣場。圖/Shutterstock

然而,人不分貴賤,平日人與人交往還是需要溝通對話,由於「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註二),世宗大王苦思如何能創造出屬於國家自身的文字?「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爲此憫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耳。」(註三)因此,為教導百姓正確發音與文字,誕生了韓語語音與字型。

就我自身學習韓語多年的經驗來說,先不論韓文曖昧與複雜的文法,就其發音與韓文字型來說,不算太難學習。一則韓文屬拼音文字,我們只要好好記下韓語 40 音音標(世宗大王時代有 28 個基礎韓文字母,今日僅存 24 個),即可馬上念出聲音;二則韓文字型結構也算簡單,透過左右上下的子、母音等 4 種拼音方式,即可上手寫出韓文字型。

然而,過往朝鮮王朝因地緣政治、文化傳播關係,長年附屬於中原(中國)天朝之下,且因素稱「小中華」而沾沾自喜。如朝鮮在與中國明朝交往時,多揀選頗具威望的高官與擅長漢文詩賦的文臣擔任使節團要職,好顯示自身是高雅風化的禮儀之邦。

故當世宗大王「大逆不道」,膽敢創造屬於朝鮮民族的文字時,除了招來為數不少的崇中派大臣批判外,也受到兩班貴族的排斥,甚至有的官員還屢屢進言,要世宗大王「回頭是岸」將之廢除,免得被天朝知道此蠻夷之邦的「夷字」,引來嘲笑事小,怕是惹來災禍,橫生事端。但世宗大王力抗大臣議論,執意要把這套文字流傳下去,足見數百年之前,漢字與諺文的傳廢存除,已展開爭論。

中韓歷史糾葛,掀韓文與漢字興廢之爭

而來到 20 世紀中葉,朝鮮民族在擺脫日本帝國殖民、結束內戰(韓戰)前後之際,重新反省起國家的主體性時,國內也興起興廢漢字、諺文之爭。

如早期大韓帝國的語言學家周時經(주시경,1876 - 1914),他認為國家要獨立得有三要素,「領土是獨立的基礎、民族是獨立的主體、語言是獨立的精神。」就此,他認為朝鮮民族長久使用的「外來文字」漢字難以學習外,也無助國家獨立精神,故認為應早日擺脫漢字霸權,加以整理韓文文字,並加以普及。

而至大韓民國 1948 年建立後,政府頒布了《諺文專用法》(한글 전용에 관한 법률),計畫逐步廢除漢字,抑或採取過渡時期的「漢字諺文並列」書寫方式,掀起爾後 60、70 年代的文字運動。

簡單來說,韓民族獨立後的 60、70 年代間,國內為了漢字、諺文存廢尊卑、留汰優劣等議題,展開激烈角力戰,其中牽扯的因素極多。如 1963 年朴正熙總統執政後,大倡以發揚民族自信心為出發點,1970 年發動全面廢除漢字教育之舉,後因反對聲浪巨大,1972 年又撤回漢字廢止宣言;爾後,1998 年金大中掌權後,為了重振國內經濟,與中國「方便」做生意,再度發表「漢字復活宣言」,重新教育民眾漢字,好方便兩國經商來往;乃至盧武鉉上任後的 2005 年,於《國語基本法》(국어기본법)規定,「公共機關等公文,必須符合語文規範,採用韓文書寫,但在制定總統令時,括號內可使用漢字或其他外國文字」,以及當年南韓首都「漢城」改名成「首爾」之舉。

再到李明博政權,於 2011 年起,重新將漢字學習正式列入小學正規教育課程內,以及近期文在寅政權,2021 年改名「(韓國)泡菜」為「辛奇」之舉等,足見韓國對漢字「剪不斷,理還亂」之情愁。 

圖/Shutterstock

韓國人以韓文為榮,卻難斷漢字的深遠影響

為何韓國當地對於漢字有如此愛恨情仇呢?就我自身於當地考察,韓國要擺脫漢字著實困難。韓文學會編的《大辭典》記載約有 16.4 萬個詞彙,其中漢字詞彙高達 8.5 萬個,占近 52%,其他則為韓語固有詞或外來語等;且漢字在韓語內占有重要地位,如小學國語課本裡,有將近 55% 的內容都是漢字,更別提諸如醫學、哲學或法學等領域的專有名詞,95% 都是漢字,人們若不懂漢字,著實難以解讀。

另一方面,韓文「同音異漢字」也不少,如與「사기」同音的漢字,就有「士氣」、「史記」、「詐欺」、「沙器」等 22 個,而「전기」則也有「電器」、「傳記」、「前期」、「轉機」等 18 個漢字,因此,若是韓文貿然斷絕漢字且無配套措施,令人難以辨別文義,這也難怪上述官方文件(如總統令),抑或報導文字(如新聞)內,會多以漢字標示出重要文句。(相關文章可參考:〈韓國這兩隻柴犬靠著「發語詞諧音」與「呆萌外表」,在 2018 年發了大財〉

此外,最貼近韓國人生活的身分證上,除了有自己的韓文名字外,大多少不了在旁註記漢字姓名,甚者當年我在韓國念書時,研究室內學長姊的書桌上,多會擺上一本按照漢字形體分部編排的《玉篇》(옥편),方便他們隨手查閱哲學、藝術美學內的「漢語」用詞,足見雖然韓國人以他們的文字為榮,但漢字卻又與他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10 月 9 日「韓文日」當天,各類藝文活動追憶世宗大王

而今,當地對於漢字存廢、韓文地位等探討仍不間斷,但值得肯定的是,韓國獨立後,政府將 10 月 9 日定為「韓文日」(한글날),且從 2012 年開始,還把此非公休日的韓文日,改制成全國放假一天的國定假日,以紀念國家文字之創立。

而韓文日這一天,政府相關單位會在光化門廣場舉辦大大小小的紀念活動,比如小型園遊會,而附近的世宗大王紀念館更是人潮擁擠,館內也會向市民介紹韓文創造的由來,抑或邀請大家來場「韓文書法比賽」,認識韓文之美。

《王的文字》劇照。圖/IMDb

當年發明韓文的世宗大王,迄今仍深受韓國人民愛載與追憶,當地拍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影視作品,記載這位國王的種種功績與對後世的影響,諸如《神機箭》(2008)、《噗通噗通 Love》(2015)、《王的文字》(2019)、《朝鮮驅魔師》(2021)等;抑或來到首爾旅行的朋友,也可在光化門逛到一座世宗大王紀念館外,市中心鐘路區還有一條人潮擁擠的觀光景點「世宗大路」,甚至韓國人日常所用的綠色 1 萬元紙鈔,上頭也有著世宗大王的頭像呢!

註一:BTS(防彈少年團)的粉絲稱為「ARMY」,來自於英文「Adorable Representative M.C for Youth」的縮寫,意指「值得人們景仰的青年代表」。ARMY 也是英文「軍隊」的意思,而防彈衣和軍隊總是在一起,所以也有粉絲們和防彈少年團一直在一起之意。

註二:譯文:韓國使用的語言與中國不同,無法以漢字流傳(古時朝鮮半島以漢字為書寫工具,但僅有少數士人能夠「轉譯」)。

註三:譯文:因此即便百姓能夠(以韓文)對話,卻不能將他們的想法(用韓字)寫出來。憐憫於此,我創造 28 個新字,希望所有人都能夠學習,方便使用。

執行編輯:林翊婷
核稿編輯:周盼儀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