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上限休假日、提供白吃的三餐⋯⋯「矽谷式福利」如何讓員工吃了暗虧,還感激涕零?

無上限休假日、提供白吃的三餐⋯⋯「矽谷式福利」如何讓員工吃了暗虧,還感激涕零?

Netflix 將「無上限休假日」引進矽谷,而後引起各大公司紛紛跟進。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企業唯一的責任是獲利,矽谷的企業不是慈善事業,並沒有比其他企業更高尚,給員工好福利只是放長線釣大魚的長期投資。

本文將談談那些令人髮指、全世界都拿著放大鏡看的「矽谷式福利」。

90 年代的矽谷其實沒有這麼「變態」,工程師只要有自己獨立的小房間就算是沾沾自喜的小福利,那時科技公司的福利和一般公司並沒有不同。這傳統自 Google 在 2005 年入場後完全被顛覆。

現在的矽谷科技公司,莫不爭先恐後處處給員工小驚喜,從洗衣、燒飯、理容、按摩,無微不至地提供照顧。重點就是要酷,要讓外人羨慕。

轉個彎就有小驚喜

過去我們有個群組專門通報園區哪個角落有派對、有吃有喝,這種沒有原因、不必有理由,到處都可能擺攤的吃吃喝喝,儼然已是科技公司的風尚。小小的恩惠也許是品酒嚐起士,也許是吃生魚片、壽司或品味歐式甜點。不必站著聽訓,不必被迫鼓掌,沒有任何形式,不需要藉口,隨到隨吃,邊吃邊社交,吃完就走人,不需要虛情假意留下來客套。

有了便捷的用餐地點,員工自然會三五成群邀約用餐,無形中把用餐時間變成會議時間。圖/Shutterstock

有時候公司會抱出一堆可愛的小寵物讓員工撫摸紓壓,也許拐個彎就聽到現場音樂,可能是搖滾樂團,可能是爵士樂團,旁邊再隨意擺上啤酒和葡萄酒。工作不喝酒、酒後不開車這兩種忌諱,科技公司統統看得很淡,我們公司就有員工酒吧,擺明了歡迎大家下班前喝兩杯再上路。啤酒加音樂加按摩,出了矽谷,這種待遇只有到日本當和牛才得以享受。

想想,轉個彎就可能碰上小驚喜,這是何等的期待?一不小心就碰上高雅的輕食,這種照片上了社交群組對公司的口碑又是何等正面的宣傳?再想想,免費的員工酒吧!下班前約兩個不是很喜歡的朋友向他們炫耀一下,一毛錢都不用花,還能讓他們暗暗羨慕,該是多酷的邀請?

當然,其他沒有列在聘書裡的重量級恩惠,包括有充電樁的電動車停車位、孕婦專用停車位;6 個月全薪產假、產爸也有 3 個月的支薪育嬰假;負擔繼續深造的全部學費;每做滿 5 年再加送一個月的額外假期;選個上班日用遊覽車把全公司送到 4 小時車程外的滑雪場度一天滑雪假,不會滑雪的就在度假中心吃吃喝喝虛度一整天……

近幾年聖誕派對成為大力著墨的重點,把過去純樸的部門聚餐升等成企業級嘉年華,搭建驚世駭俗但隔天就拆的好萊塢式主題造景。每家科技公司都藉著那一夜互別苗頭,搶盡媒體版面,為的就是給足面子,以便員工在社群網站上炫耀。

當然,拋開眾多小驚喜和重量級恩惠,坊間談論最多的還是白吃的午餐和無上限休假日。

提供白吃的午餐,賺的還是公司?

在矽谷,的確有白吃的午餐。

此一風氣起源於早期的新創公司,起初只是為了方便員工賣命不中斷,提供三明治之類的簡餐,不過任何事只要 Google 介入就會全面改寫歷史,他們雇用了五星級餐館廚師,為上萬名員工提供無法抗拒的三餐美食。

Google 首先雇用了五星級餐館廚師,為員工提供三餐美食。圖/Shutterstock

風氣很快就在矽谷像傳染病一樣擴散開來,於是,大多數一線科技公司都免費或廉價提供每星期換菜單的美食級餐點,甚至比菜色,意圖用美食做為薪資以外吸引人才的招牌。有些甚至歡迎晚餐打包帶回家照顧妻小,省了家裡開伙,因為不這麼做就搶不到一流大學畢業生。常春藤社會新鮮人在選擇實習公司前,往往先上網考察各家餐飲評比,宛如選餐館。他們把社會新鮮人照顧到家裡只需要一張床。

白吃的福利對員工的正面意義相當明顯,在此不多討論,我想討論的是它背後對公司的意義。

據統計,公司提供免費餐點之後,員工早上抵達時間平均提早 20 分鐘,中午休息平均減少 1 個小時,晚上下班平均延後 1 個小時,這和餐點提供時間的佈局與餐飲品質有很大關係。如果早餐開放時間是 8 點到 9 點半,大部分員工會在 9 點 10 分以前抵達;如果晚餐開放時間是 6 點半,大部分人至少會待到 7 點。如果沒有這一頭一尾的誘惑,員工平均待在公司的時間就是 9 點半到 6 點。

至於中午,在美國外出用餐非常耗時,餐館也不像台灣那麼普遍與方便,出門必須開車,到了餐館,從找車位、點餐、上菜到結帳都是漫長的等待。美國服務生靠小費賺錢,服務好就必須慢條斯理,那種虛情假意的關切足以掩飾食物的難吃,但客人就買這一套。如果改在公司用餐,平均每位員工可以節省 1 小時。

換言之,提供白吃的三餐,每個員工相當於每天無條件自願多做兩個小時工作,那麼剩下的就是單純的數學問題了。即使是五星級美食,每個員工每天的食物成本最多不過 30 美元;工程師每小時平均薪水是 120 美元。想得心眼小一點,到底是誰賺應該非常清楚。

無上限休假日,對員工不見得有利?

這史無前例的荒唐好像是 Netflix 最先引進矽谷的,後來竟也放肆地流行起來,其他公司紛紛跟進,好像沒有這樣的福利就找不到頂尖人才。

一般科技公司一年假期平均是 3 到 4 個星期,休假日無上限的定義很簡單,既然是責任制,只要工作達成目標,一年要休幾天假都可以,沒有上限。也就是只要老闆認可,只要有本事,只要敢,你可以天天休假。

姑且不談臉皮厚薄對這個策略的影響如何,這背後的意義等於把對工作的責任和對人的信任發揮到了極致。此制度唯一的制衡就是「責任與信任」,也是矽谷最重要的價值觀,兩者必須共存。

另一方面,休假日無上限的重要背景不能不提,也就是矽谷這幾年需要的人力已從技術面轉到了創意面。以技術為基礎的責任制和以創意為基礎的責任制,在工時的管理上有很大的差別。對一個提供創意的人,工時和地點不需要這麼嚴謹,只要能夠達成目標、只要主管同意,一年要休幾天假都可以。

這個乍看起來不可思議的好康,其實同樣經過精打細算的風險評估。

從傳統的每年休假 4 星期改為無上限休假後,員工平均休假日反而減少了 5 天。原因是在舊制度下,每年 4 星期的假都是你的,不需要任何理由,大家一視同仁沒有競爭存在。在無上限休假制度下,如果團隊裡有個拚命三郎從不休假,就會滋養競爭,造成他人也不好意思休假。從前你可以休假在家發呆,完全不必愧疚,現在多少得想個好理由。這種制度之下,大家會不約而同比臉皮薄,華人當然吃大虧,歐洲那些以度假為立國精神的民族就賺很大。

夜晚的矽谷。圖/Shutterstock

在不影響工作進度下,無限請假依賴的完全是自由心證。在矽谷強大的責任制度中,工作永遠做不完。一般人為了維護公司對自己的信任,除非真的需要休息和放鬆,很少有人充分利用這一份虛有其表的福利。

相形之下,舊制是不管是否影響工作,一年 4 星期的假都是你的而且必須用完;新制既然隨時能休假,每 5 年送 1 個月額外假期的福利也就順水推舟取消了。以前許多人都會利用這一個月的額外假期追求一生的夢想,美其名改成無上限休假之後,這一個月的名正言順也沒了。

最後也最重要的差別是,若離職,原本沒用完的假可以折現,但改成無上限休假制後,走的時候就一毛錢也沒有。光是這方面的差距,平均每位離職員工的損失是 2 千美元。

是的,這是一張高招的福利牌。公司得了便宜還賣乖,裡子面子都顧到了,員工吃了暗虧還感激得五體投地,在社群網站替公司免費宣揚。

福利只是長期投資

以數字來衡量矽谷式福利終究太市儈了,格局拉高一點,公司真正獲益的是員工之間溝通與凝聚力的改善,因為提供了便捷的用餐地點,員工很自然就會三五成群邀約一起用餐,然後順便討論公事,分享專業知識,無形中把用餐時間變成會議時間。

根據統計數字顯示,工程師們在交流討論分享經驗之後,寫程式的效率平均提高 32%。員工交流愈多愈廣,團隊的凝聚力與效率就愈強,離職率也愈低。

此外,公司若提供高檔免費餐點,員工心理上不會把這些好康轉換成現金價值,而是轉換為榮耀及對公司的忠誠。如果公司每天多付員工美金 30 塊的現金福利,不會有人有任何感覺,可是每天提供高檔三餐,卻能給予強烈的窩心感。

矽谷簡單的人才投資邏輯是:要釣好魚就要用貴餌,否則只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對公司來說,真正的最大利潤不是那兩個小時的工時,而是員工的向心力與對外的口碑,用美食來吸引人才是最廉價的投資。矽谷人提到 Google 往往會加一句,聽說他們三餐都可以帶朋友去分享。有朋友在那兒上班的多少也會想辦法攀點關係,去當一回觀光食客。Google 人每邀請朋友到公司吃一頓觀光飯,都是一次免費活廣告。

過去曾有某一知名科技公司的華人工程師向旅行團收取回扣,安排參觀公司園區順便吃觀光飯的新聞,這位濫用公司福利的員工後來當然被開除,卻也顯示了矽谷的免費午餐能夠變相成為觀光景點,背後的廣告效益自是不言而喻。

這些不只是福利,更是人力資源的長期投資。

以工時制管理責任制,斤斤計較的企業換來的是斤斤計較的員工。圖/Shutterstock

曾和一位台灣工程師友人於午休時間通話,講到一半突然聽到背景有國小上課鈴聲。朋友急忙說午休結束了必須趕去打卡。朋友服務的公司不是學校也不是工廠,而是一家略有知名度的網路公司。細問後才知,工程師上下班與午休進出都要打卡。這是勞力與腦力不分,以工時制管理責任制。

也許朋友的公司只是個案,可是斤斤計較的企業換來的是斤斤計較的員工,做出成本斤斤計較的產品,賺取斤斤計較的利潤,陷入斤斤計較的數字競爭。管理階層所有的努力都用在數字的掌控,只因數字是眼前唯一丈量績效的媒介。一個午休晚了 10 分鐘回到座位的員工,在公司眼裡就是 10 分鐘的工資損失。為了扳回這一城,必須立即從薪水扣錢,以達成眼前的會計平衡。人才是投資不是會計,會計從不看明天。

矽谷公司願意這麼做並不是因為仁慈,而是看得更長遠;台灣那家公司不願這麼做,是因為講求立竿見影的回饋,不願意做長線投資。在一個急功好利的大環境下,看得長遠的人必然寂寞。

企業唯一的責任是獲利,矽谷的企業不是慈善事業,並沒有比其他企業更高尚,給員工好福利只是放長線釣大魚的長期投資。他們只不過是跳越眼前的數字,看到未來更高的回報;只不過是手段比較高明,占了你的便宜,還讓你感激涕零地替他宣傳。

圖/時報出版 提供

《關於作者》

鱸魚

那年厭倦了當代名著翻譯工作,又看著別人都往國外跑,不上這條船總覺得有點心慌。不得已只好出國改唸電腦,到矽谷做了工程師,糟糕的是竟然做得很成功,不知不覺一直吃著這行飯,捐了 30 年給科技業。

現在吃飽了、吃膩了,只能回頭拚命補一些當年想做但沒做的事。寫作、玩音樂、騎登山車把自己搞得很累、去些怪地方、探些愚蠢的險……工作履歷還算豐富,生命履歷卻嫌蒼白,只要與工作無關的都願意虛心培養熱忱,想趁著太陽下山之前,把生命搞得更複雜一點。

註:本文摘自鱸魚的《異類矽谷:老派矽谷工程師不正經的深度田野踏查》,由時報出版授權換日線原文轉載並增訂小標。惟圖、文經編輯,均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執行、核稿編輯:孫雅為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