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股族閱讀書展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機智購物生活:如果我們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一場走遍全球,改寫政經、生態與心理的永續消費反思

The Day the World Stops Shopping : How Ending Consumerism Saves the Environment and Ourselves

  • 定價:450
  • 優惠價:940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8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地球級迫切之痛・全球級必讀之作

  ★亞馬遜・Goodreads讀者4.7顆星機智好評!
  ★全書採用獲FSC™ 森林管理認證紙張,不僅機智消費,更要環保購物!
  ★全球級機智購物行動發起中,全球九國已搶先閱讀中!


  如果有一天人類能拯救這個世界,
  終結能源短缺、停止物種滅絕、阻擋氣候暖化,你願意盡一己之力嗎?
  即便那代表,你必須停止購物?


  你我每一次的過度消費,背後都隱藏著殘酷的真相:

  為了製造衛生紙,我們砍伐古老的森林;為了便利的包裝,我們隨手害死海鷗與海龜;為了觀看電視重播,我們在河川上建築水壩來發電;為了旅行到國外,我們大量燃燒化石燃料。

  人人都想要更大的房子、更大的床、更大的衣櫥;你我都想要跟上時尚的潮流,穿上嶄新的衣服、使用最新的科技。我們明知必須停止購物來拯救地球,卻停不下來,導致消費者的困境儼然簡化為:人類是否可以繼續在地球上生存。

  如果我們只是不再過度消費,會發生什麼事?
  如果我們只是不再過度消費,能不引發經濟崩潰,並減少消費以拯救地球嗎?
  如果我們只是不再過度消費,該如何消解自己的物質欲望?
  如果有一天,世界可以不再過度消費,接下來的幾小時和幾天會發生什麼事?

  地球是否開始會自我療癒?如果是的話,恢復的速度又能有多快?

  廣受讚譽的記者詹姆斯.麥金諾為了深入挖掘消費背後的真相,從美國大型商店出發,前往納米比亞探討低產能的狩獵採集文化,到厄瓜多瞭解如何透過可永續發展的速度進行消費,再前往芬蘭解析減少消費如何滿足物質和心理需求。

  他發現已經有學者認真探討停止購物的可能性,以電腦模擬可能發生的情形,並從外太空進行研究,觀察過度消費對鯨魚、對人類情緒、對地球大氣層的影響;也已經有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正在為有朝一日購物量可能大減的世界,設計新產品、新企業模型和新的生活方式。

  本書將透過精彩的故事,帶領讀者檢視美、加、歐洲、中國等購買力強盛的國家與區域,分析減少消費對全球的影響,並鼓勵你我從完全不同的角度思考購物這件事:

  ❖人類該如何實現機智購物?不過度消費的未來又會是什麼樣子?
  ❖不再過度消費會導致經濟崩潰嗎?各地消費文化有何差異又怎麼相互影響?
  ❖空氣汙染、光害災難、快時尚禍患背後真的與消費脫不了關係嗎?

  [本書封面圖片攝於馬爾地夫斯拉夫士島(Thilafushi),平均每日有300噸的垃圾被送到這裡丟棄]

名人推薦
 
  ❖國內好評推薦(以首字筆畫順序排列)
  Phyllis(《零雜物》《囤積解密》作者)
  Erica(小島日常工作室創辦人) 
  末羊子(極簡主義作家)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勛(知名理財作家) 
  林子倫(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 
  林冠廷(台客劇場導演) 
  黃之揚(RE-THINK台灣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創辦人暨執行長) 
  楊宗翰(《空屋筆記:免費的自由》作者) 
  趙家緯(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 
  羅允佳(看守台灣協會主編、原住民文化教育工作者 )
 
  ❖國外激賞大推
  塞拉俱樂部(130年美國草根環保運動基石)
  法蘭克.川特曼(《爆買帝國》作者)
  艾莉莎.奎特(《被壓榨的一代》作者)
  隆納.萊特(《失控的進步》作者)
  喬爾.巴肯(《企業的性格與命運》作者
  柯克斯書評(重點書評)
  出版者周刊
 
  Erica,小島日常工作室創辦人
  消費是一個和人類社會離不開的行為,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會去消費許多其實沒那麼必要的東西,如何能「機智地購物」變成一個很多人人生中的課題。
  我們常常說我們沒有選擇,但是其實我們的生活中就是不斷地在做選擇。 
  例如今天想要買一個環保水瓶,我們可以選擇雖然價錢更高、但是品質更堅固耐摔的瓶子,也許它可以就這麼陪伴自己好幾年。結果因為圖便宜買了一個不耐摔的便宜貨,使用幾次之後因為不勘使用而讓它成為一個地球難以消化的垃圾,然後因為需要水瓶,我們又再度因為價錢因素買了劣質品,結果不斷地陷入迴圈。 
  而「做適當的選擇買一個環保水瓶」能牽涉到的也許比你想得更多:當你一開始就選擇了耐用又實用的瓶子,未來的你不再需要煩惱、一次次比較再去購買新的產品。而當你不用再去為這些瑣事煩惱時,你能對生活品質的關注是不是就更多了呢? 
「你的消費決定你的未來。」這是一句我很常和學生講的話,我們每一次的消費都在對未來做選擇,即便只是一個小小的行為,它背後都可能牽涉很大的能量。對自己好一點、但是也要對這個星球好一點。 
畢竟,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林冠廷,台客劇場導演
  「停止購物」? 老實說;這太困難了!
  雖然不願意被「物質主義」綁架,也盡量努力往綠色消費前進。但似乎還是不夠,世界仍然瘋狂地消耗自然資源,經濟成長卻消退,貧富差距更大,我們的生活陷在無敵難解的問題中。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們常常依循舊有習慣無意識購物。閱讀這本書,可以提高平時對消費的覺察,慎重地重新思考生活的一切。或許沒辦法立即地拋棄消費文化,但至少要面對過度消耗的事實。地球是否能永續發展,個人的選擇將轉變這一切。
 
  黃之揚,RE-THINK台灣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創辦人暨執行長
  活在快速方便的現代社會,環保是不少人難以拿捏的光譜。我們無法做到不消費、不消耗,然而,過度消耗的現狀也絕非合理。那個平衡點究竟在哪裡呢?或許透過本書的思想實驗,我們可以找到前行的方向。
 
  羅允佳,看守台灣協會主編、原住民文化教育工作者 
  「如果全球消費減少25%,世界會變成甚麼樣?」,作者認為,這大約是回到十年前的全球消費水準——讀者請別誤會,群體減少消費不是一種「倒退」,而是更進步的社會型態:人們會更滿足、更健康,也更自由。本書表面上爬梳消費文化的歷史,實際上卻描繪了令人心動的未來願景,如果你也對拼命賺錢買東西的循環感到厭倦,不妨一起參加這場思想實驗。
 
  艾莉莎.奎特,《被壓榨的一代》作者
  這本書罕見地組合了強烈的環保論點和輕鬆活潑的思想實驗。作者提出令人信服的案例,讓我們知道自己現在必須減少消費。用麥金諾的話來說,「綠色消費主義」不僅是購買對生態無害的東西或回收垃圾,而是減少消費,讓我們一開始就不需要回收利用這些過度消費。你會想買這本書,而讀完它之後,就不會想要再多買什麼了。
 
  隆納.萊特,《失控的進步》作者
  剖析文明核心的困境──魯莽的增長為搖搖欲墜的地球帶來負擔。作者麥金諾在這本引人入勝又精彩絕倫的作品中,深入研究我們的消費背後的真相,並展示驚人的洞察力、豐富的知識和智慧,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有趣故事。這本書邏輯清晰、文字優雅,是我讀過最重要又寫得最好的書之一。
 
  法蘭克‧川特曼,《爆買帝國》作者
  在市面上充斥的極簡生活書籍中,這本書理所當然地脫穎而出!因為它不僅以其特殊的好奇心、人性和極其精闢的理解,帶領地球上的你我理解過度消費背後的真相與影響,以及又該如何應對。
 
  喬爾.巴肯,《企業的性格與命運》作者
  這是個深具啟發意義的思想實驗,要求你我們想像目前看來無法想像的事情;這也是一則充滿精美文字和嚴格研究的啟示;這更是一場非凡的創意之旅,提前讓我們知道迫在眉睫的問題點。這本書滿是對未來的期望,以及需要你我深刻思考的議題。既謙遜又不說教,是能鼓舞你我、激勵人心的作品。我一翻開就放不下。 
  
  柯克斯書評(重點書評)
  經過充分的研究和深具啟發性的分析,為人類帶來希望和樂觀的未來。
 
  出版者周刊
  本書經過大量研究,還能大量刺激讀者的眼界,激勵我們改變自己的購買習慣。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詹姆斯.麥金諾(J. B. MacKinnon)


  屢獲殊榮的獨立記者、作家與自由撰稿人。曾獲得6項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s)和2006 年的查爾斯‧泰勒非小說類最佳作品獎(Charles Taylor Prize )。

  作品散見於《紐約客》《國家地理雜誌》《大西洋》等知名刊物,也曾入選美國科學著作精選與自然寫作選集。目前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的兼職教授,教授專題寫作。

  已出版多本作品,包括小說《天堂逝者》(Dead Man in Paradise),深受讀者喜愛並榮獲加拿大創作性非小說的最高獎項;與藝術家合作出版《我住在這裡》(I Live Here)的「紙上紀錄片」,探討全世界流離失所者的故事;探討重新野化自然世界的暢銷書《過去與未來的世界》( The Once and Future World);以及和妻子愛麗莎合著的作品《打造樂活吃的幸福:一個樂活、環保、減碳的吃的革命》(Plenty),積極推廣當地食品,催化在地飲食運動,並因此書成為「百哩飲食」(The 100-Mile Diet)運動發起人,身體力行將飲食原料限定在方圓100英哩。

  曾參與紀錄片製作,最知名作品為加拿大國家電影局拍攝的21分鐘互動式網路紀錄片《Bear 71》,透過追蹤項圈被監視的灰熊生活,探索人類因對科技的依賴而遠離自然,以及監視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相關議題。

  《機智購物生活》是他的第5本作品。企圖透過這樣的思想實驗過程,去了解當人類消耗少一點地球資源,對於社會經濟、生存環境,以及我們人類自己會有什麼影響。

  目前與妻子愛麗莎住在加拿大溫哥華。

譯者簡者

Geraldine Lee


  北一女中自然組、臺大財務金融系畢業,法國蒙彼利埃美院當代藝術創作碩士,專職影像與文字創作,兼職商用英語教學、中英、英中、法中翻譯工作。

  譯有《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修復關係的正向衝突》等書。

  gin22135@gmail.com
 

目錄

各界推薦

序章:難以自拔

第一部分:初變 First Day
第一章:取捨之間
第二章:公平原則
第三章:時光倒流
第四章:逆轉暖化
第五章:夜幕再臨

第二部分:崩塌 Collapse
第六章:停止成長
第七章:返璞歸真
第八章:廣告變身
第九章:迅速適應
第十章:人心思變

第三部分:調適 Adaption
第十一章:惜福愛物
第十二章:放慢時尚
第十三章:百年老店
第十四章:身份轉換
第十五章:關掉冷氣
第十六章:金錢陷阱

第四部分 轉型 Transformation
第十七章:拯救鯨魚
第十八章:簡單生活
第十九章:網路購物
第二十章:人口縮減
第二十一章:十五萬年之後

終章:開始行動

謝辭
參考書目
 



難以自拔

  我們明知該停止購物,卻停不下來


  在二十一世紀,一個關鍵的困境浮上檯面:我們明知該停止購物,卻怎麼也停不下來。

  根據聯合國國際資源專家會議的說法,在千禧年來臨之際,「消費」悄然超過「人口」,成為最大的環境挑戰。當我們談到氣候變化、物種滅絕、水資源枯竭、毒物汙染、濫伐森林和其他環境危機時,「人均消費量」比「總人口數」更為重要。富裕國家的人均消費是貧窮國家的十三倍,因此就環境影響而言,這表示在美國或加拿大、英國或西歐等富裕國家生下一個孩子,就相當於在孟加拉、海地或尚比亞等貧窮國家生下十三個孩子。

  雖然時至今日,許多地方禁止使用塑膠袋與塑膠吸管,但塑膠原料的總體產量卻同時突飛猛進,其成長速度是全球經濟成長的兩倍有餘。今天地球上所有人一年購買的衣服總量高達五千萬噸,一顆同樣質量的小行星若是撞擊地球,將可以把任何一座主要城市變成廢墟,並引發全球性的地震。僅僅在過去二十年,每人平均購買的衣物就增加了六〇%以上,衣服壽命卻縮短了將近一半。即使你可能會懷疑這些貪婪的消費數字是否準確,但這並不是重點,因為即使數字與真實狀況可能有一定的差距,我們仍面臨一場全球危機。

  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中提到,即使是世界上最貧窮國家的公民消費習慣,也是購買自己「想要購買」的東西,而不是自己「需要」的東西。事實上,全球四十五億低收入人口是個巨大的消費市場, 他們每年的消費總額超過五兆美元。

  我們想要更大的流理台、更大的床、更大的衣櫥。技術圈(Technosphere)──人類所建造和生產的一切,也就是我們的物品──現在的重量估計超過地球上所有生物重量的總和,如果將其均勻地分配在地球表面,那麼每平方公尺會有一堆五十公斤的物品:想像一下,這上頭有一台小電視、一顆鳳梨、一台烤麵包機、一雙鞋、一個混凝土塊、一個汽車輪胎、足夠一名美國人吃上一年的起司,還有一隻吉娃娃。

  然而人類回應上述問題的方式並不是「減少消費」,竟然是嘗試「綠化消費」。全世界一致將重點放在以電動車取代化石燃料車,以風能和太陽能取代煤炭發電來為手機充電,而有機食品、無毒油漆、回收重組的電腦、節能電視、節水洗碗機等產品隨處可見。

  如果沒有這些科技進展,我們享受的商品和服務的確會對環境造成更嚴重的危害,然而「綠化消費主義」卻無法減少世界上任何地區的消費量。時任聯合國環境規畫署 (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副執行董事的姆蘇亞(Joyce Msuya)在二〇一九年曾表示:「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不管在任何時間點或任何收入水準上,都不曾減少。」事實上,自二〇〇〇年以來,總體利用效率下降了,提取資源的速度卻在加快。

  但我們依然觀察到一些正面的跡象:過去二十年,世界爆炸式消耗自然資源時,最富有的國家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在各種環保技術的加持下,地球上最富有的消費者們的確放慢了腳步,然而截至目前為止,這些消費者對環境造成的損害依舊是最大的,因為他們仍然是世界上消費量最大的群體, 消費速度也持續上升。產業為綠化消費者的物欲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跟不上消費成長的速度,因此堅持「綠化消費」已然不合時宜,甚至可說是荒謬。如果我們想減少消費所帶來的危害,為什麼不乾脆……減少消費呢?

  大約五十年前,有些針對消費文化的指控開始廣泛引起大眾的警覺,其中一項可以用一句迷因總結:「你不簡單活,我活得不簡單。」( Live simply, so that others might simply live.)若我們超額消耗應得的資源配額,等於是將自己的富足建立在他人的貧困之上。而近日減少「過度消費」的呼籲變得更加急迫,因為人類開始意識到自己正在砍伐古老的森林以製造衛生紙、用隨手丟棄的塑膠包裝害死海鷗、在河川上建築大壩進行水力發電好在電視上觀看重播。而最重要的是,大量燃燒化石燃料正使氣候陷入混亂。

  二〇二〇年的新冠病毒在全球流行,引發各國消費支出史無前例地大幅下降。

  停止購物所造成的危機在人們眼前生動上演:拉下大門的商業街、空蕩蕩的機場、停業的餐廳, 以及數百萬人失業或面臨破產。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新冠疫情封城期間,洛杉磯和倫敦上空出現迷人的藍天、北京和德里則品味到許久未聞的清新空氣,這也是有史以來溫室氣體汙染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海龜和鱷魚重新出現在以往充滿觀光客的熱帶海灘,地殼活動在人類日常喧囂不再後明顯減少。這一切都使我們不得不面對這個尖銳的問題:將經濟恢復到「正常狀況」究竟要付出什麼代價?

  事實證明,人們一直因消費而感到焦慮。我們是否透過購物和消費來彌補與替代某些缺憾?沉浸在物品堆中是否會讓我們無法專注在重要想法、感受和人際關係上?在無法購物的這一小段期間裡,人們開始動手創作、加強人際連結、沉靜下來思索自我,以填補無法購物留下的空白,並因此賦予「停止消費」一層新的意義。數百萬人親身感受得花上十年進行幸福價值研究才能獲得的結論:我們的收入和消費並不會為生活增添太多幸福感(正如朋友在隔離期間寫給我的:「停止購物一段時間後, 就不會再想念它了。」)。當然,公平分配地球資源的問題尚未解決,億萬富翁在自己的大型遊艇上隔離,有些人則因為疫情一夜之間變得一貧如洗,為了獲取慈善機構分發的生活物資,不得不加入群聚的行列。

  減緩消費顯然會嚴重影響經濟,但也唯有如此,才有機會在必要的短時間內阻止全球暖化。事實上,氣候變化只是一系列問題的一部分,消費文化加劇了許多人類社會的弊端,即使最謹慎的專家也預言,消費主義可能導致政治動盪或大規模的生命損失。

  我們明知必須停止購物,卻停不下來,消費者的困境已經簡化為:人類是否可以繼續在地球上生存。

  我們真能走入機智購物生活嗎?

  如果突然聽見前人告誡我們該簡單生活,整個世界就會在某天停止購物……

  這就是本書中進行的思想實驗,起始於我自己面對消費者困境的那個當下。我和今天許多人一樣,開始思考自己的消費習慣如何導致氣候變化、森林破壞、海洋塑膠汙染、以及許多使世界變得不宜人居的生態危機。我知道「停止消費」會是個選項,但要是所有人都停止消費會拖垮全球經濟,又怎麼可能停止呢?我想要知道人們是否有辦法擺脫這種思維困境,因此需要認真地把這個場景一路推演到最後。

  我將從頭開始探討:當世界停止購物,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和幾天會發生什麼事?我們該如何消解自己的物欲?誰受到的影響最大,誰受到的影響最小?地球是否開始自我療癒?如果是的話,恢復的速度有多快?

  從這個出發點開始,我將探索看似不可避免的經濟崩潰,並發現人們如何在災難中自我調適。與記憶中類似的經濟危機不同,這個思想實驗最終的結局並不是「大家盡責地重返購物中心」。一切正好相反,隨著一天不消費,到數周、數月不購物,我們的行為模式改變、開始圍繞著新的優先事項,並為已經失去消費欲望的全球文化找到不同的商業模式。

  本書最後將探討這種新的生活方式可能會在幾十年甚至幾百、幾千年裡造成的演變。我們起初可能會無所適從,而後能想像與自然一起復甦,最終過上比想像中還要簡單的生活。

  然而「停止購物」究竟是什麼意思?有時我們會說要去「買點東西」,表示要出去購買生活必需品,如食物、清潔劑、學校用品,當然還有衛生紙;有時我們則說要「出門逛街」,通常意味著我們要去尋找自己根本不需要的商品。

  今天,多數人的社會和經濟生活主要圍繞著消費打轉:我們是所謂的「消費者」。然而日常對話中的「消費者」,通常是將購物作為消遣、喜歡花錢在衣服、玩具、廉價飾品、假期、美食等方面的人;「消費者文化」則是每天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廣告、特賣、商業趨勢、速食、快時尚、當紅娛樂和時下的流行熱銷品,以及我們對這一切所投入的關注。

  因為這是個思想實驗,所以我將事情設定得簡單一些:世界停止購物的那一天,全球的消費支出將下降二五%─這個數字可說是有點保守,因為消費者的胃口非常巨大,從黑色星期五的購物狂潮,到海洋上無止盡四處漂流的寶特瓶就可見一斑。事實上,將全球消費減少四分之一,只不過是讓時光倒流到大約十年前的消費水準而已。當我開始撰寫這本書時,這個想法聽起來不過是種荒誕不經的猜測─離現實如此遙遠,以至於許多希望能就此議題和我討論的人,甚至根本拒絕思考這件事發生的可能性。

  然而它確實發生了。

  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在中國出現,幾周內,我們原本規模龐大的收入支出、逛街購物、出門旅行和外出用餐等集體行為模式瞬間分崩離析。美國的家庭支出在兩個月內下降近二〇%;疫情重災戶的行業如旅遊業等,收入跌幅近八〇%;中國國內市場零售額至少下降五分之一;歐洲許多國家的個人消費下降近三分之一─平常用來購物的四千五百億美元,現在只能堆在銀行裡。一夕之間,世界停止購物時消費支出下降二五%的假設,似乎找到了合理性:這個數字小到可以發生,同時大到足以動搖消費世界。

  我將這本書稱為「思想實驗」,不表示它是本科幻小說。你或許可以把它視為一本富有想像力的報導文學:透過確定存在的人、地點和時間,來建構探索一個不真實的場景。

  縱觀古今,歷史上有許多人,有時是整個國家曾經大幅度減緩消費,而背後通常是出於衝擊性的原因:戰爭、經濟衰退、災難。但歷史上也出現過反對物質主義的運動,以及普遍懷疑消費文化的時刻,甚至曾有一整個時代嚴格遵守每周在安息日停止商業活動的生活方式。今日有學者認真探討停止購物的可能性,將其以電腦模型模擬,並從外太空進行研究,觀察對鯨魚、對我們的情緒和對地球大氣層的影響;也有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正在為有朝一日購物量可能大減的世界,設計新產品、新企業模型和新的生活方式。

  從喀拉哈里沙漠到芬蘭,從厄瓜多到日本、美國,我發現消費文化的逆流正來勢洶洶地湧動,川流不息地告訴人們:我們可以用一種不同的方式生活─而我想這股逆流最終會席捲大多數人。

  剛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我並不知道自己能夠從中找到什麼。我想像的內容無非是幾種相互辯論不休的觀點、叨叨絮絮教導人們如何擺脫消費者困境,或根本找不到任何出路。但在深入研究本書中幾個跨越時空的例子之後,我發現無論何時何地,一旦人類停止購物,世界就會反覆出現某一些特定的場景,而這提供了足夠的線索,讓我能夠根據過去和現在的這些輪廓,勾勒出一個停止購物的世界會是什麼樣貌。

  如果可能停止購物,剩下的就是個人選擇的問題:

  我們想要停止購物嗎?停止購物後生活會更糟,還是更好?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014592
  • 叢書系列:Future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5 x 21 x 1.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停止購物時,誰會先遭殃?
 
迪林傑說,在世界停止購物大約四十八小時後,服飾和時尚產業將不再對消費者抱有信心。屆時衝擊波將往新的方向蔓延,影響數以千萬計的人。
 
全球服飾貿易總額高達一.三兆美元。如果所謂的「時尚王國」是個真正的國家,那麼它將是世界第十五大經濟體,僱用大約相當於美國總人口的全球勞動力。僅棉花產業就為八十個國家中的二.五億人提供工資,約占世界人口的三%。Levi's每年使用的棉花不到世界產量的一%,但若將其銷售額減半(消費金額下降時,服飾業往往比整體消費受到的打擊更大),將導致全球大約一百二十五萬人的收入減少。其中,受衝擊者還包括身為世界第三大棉花生產國的美國。
 
Levi's每年會從十六個國家的棉紡廠購買布料,其中包括各大服裝品牌標籤上的製造地──中國、印度、孟加拉──有時也會遠至巴林、賴索托和尼加拉瓜。若算上染色、縫紉和其他製造產品原材料的工廠,Levi's的供應商名單上總共有五百多間公司,大多都雇用數千名員工。Levi's計畫大幅削減產量的消息將傳至上游公司,遠至柬埔寨金邊、墨西哥瓜達拉哈拉,以及加州科默斯。
 
迪林傑談到:「降低生產的訊息,多久才會傳到拉鍊製造商和紡織廠?工廠能多快把消息送到他們的棉花採購商手裡?那些採購商可能正在與某處的棉花田洽談收購事宜。但是棉花田將是產業鏈裡最後一個知道的,消息到達時棉花可能早已經種下去了,對吧?」
 
諷刺的是,不斷推出廉價新款式的快時尚服裝廠商,能比傳統公司更靈活地做出反應。某些品牌可以在數周內完成設計、製造並銷售,並且同樣快速地停止循環。對於像Levi's這種運轉步調較慢的公司,要完成現有訂單並裝上新加坡和上海等大型港口的貨輪,通常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我們不會停下海運,讓貨物泡在水裡。所以貨物確實會進港,然後造成嚴重的庫存問題。」在Levi's的倉庫裡,未售出的牛仔褲和其他服裝會在世界停止購物之後開始堆積如山。
 
▏衣櫃裡的消費者困境
 
不過,倒是有個不會遭受「停止購物打擊」的地方──你的衣櫃。
 
如果一天不購物會怎麼樣?
 
「沒人會光著屁股跑來跑去。」迪林傑說。
 
那一周呢?
 
「也不會有問題。」

會員評鑑

4.5
3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24/01/29
開始行動

■ 提要
每一次的過度消費,背後都隱藏著殘酷的真相:為了製造衛生紙,我們砍伐森林;為了便利,我們隨手害死海鷗與海龜;為了觀看無意義的電視節目,我們在河川上建築水壩來發電,影響整個流域生態;為了旅行到國外,我們大量燃燒化石燃料。

  人類對於快樂的域值會不斷提升的,膨脹的需求無法滿足;想跟上時尚的潮流,穿上嶄新的衣飾、追求最新的科技。我們不廷地製造汙染,卻抱怨污染讓我們難以生存。


■ 心得

在2019年疫情過後,雖然全球經濟和醫療一度面臨崩潰,失業率激增,但居家工作反而令污染物排放量減低。在美國由汽車造成的一氧化碳排放量在2020年三月內已下降大概50%。甚至紐約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量同樣下跌了5-10%。亞洲國家也得到改善,尤其是中國。能源使用和排放量都大幅下降了25%。
我們嘴上說著這些污染是不得不而為之,但事實是我們確實可以改變現況,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可以停止購物。我們為了購買可能會使用到的東西,不僅破壞了理財計畫,也在家裡堆積了大量哪天會使用上的東西,但坦白講,真的到要使用的那天,我們找得到他們在哪裡嗎 ?

或許是時候後,讓我們該隊無限膨脹的慾望說不,拒絕炫耀性消費,把地球還給子孫。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9/17
劇透警告
不可諱言除了北歐的社會主義和中國的偽共產主義外,目前資本主義已經席捲全球。全球公民的消費習慣,早已經從購買自己需要的東西變成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更有甚者出現了消費者困境,人們明知該慢放腳步停止購物,卻怎麼也不能停下來。綠化消費嘗試想要減輕過度消費行為對地球環境造成的傷害,但不管怎麼做也跟不上消費增長(和與之相伴的汙染)的速度。機智購物生活提出新觀點,為何不轉念實踐減少消費?本書的內容就是在進行一種文字版的思想實驗。而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就像在替本書進行實證實驗,疫情間確實讓全球的消費支出下降25%,同時間碳汙染量也同步下降四分之一。

如果消費瞬間減少25%,時尚產業尤其是快時尚將會受到重創而分崩離析。雖然人類對自身財物的迷戀其來有自,甚至可追朔到四千年前的瑪雅文化,但消費者文化視人們為經濟活動中的消費者,其歷史比我們想像的短暫。約略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那時富裕國家的家庭支出才開始顯著大幅度上升。即便在典型的經濟低迷時期,大家也不是少買東西,而是改買更便宜的東西,所以停止消費是相當顛覆的想法。金融海嘯期間,美國家庭消費支出也僅下降3.5%,所以完全停止消費行為,將會產生前所未見的經濟海嘯。而停止購物後造成的混亂和經濟損失,最終會落在較貧窮的國家公民上。

要定義現今的消費規模是否合理的一種方法是檢視我們的消費是否超出了地球的承受能力。全球生態足跡網路是個非營利組織,它將地球以公頃劃分,再分配給每一位地球公民,結果得出每人將得到1.6公頃的全球公頃。以今日的消費水準,地球上每人平均消耗2.7全球公頃,如果要像美國人一樣消費,則高達8公頃!(我們需要5顆地球)如同大家所猜想,全球各國的消費行為相當不平等,如阿富汗人會消費0.8公頃、中國人則消費3.2公頃,而厄瓜多人恰好消費1.6公頃。換言之如果每個地球公民的消費水準都和厄瓜多人一樣,那麼地球的自然資源恰好能滿足大家的需要。厄瓜多人的生活方法大致和二十世紀的消費水準相似,約略落在1970年。那是個上館子用餐很少見、人們會繼承兄姐的舊衣、暑假選擇在住家附近渡假、商業節奏很緩慢的時代。對照在2024年,社會對一個普通經濟公民的消費量的預許,在食衣住行上,標準都不斷地在提高。

曾經人們的生活不僅有工作與消費,猶太人的安息日是停止創造的日子,當天也禁止任何商業行為,是早期社會對商業生活忙碌不休的抵制行動。這個源起於一千七百年前的傳統,至今演變成我們熟知的例假日(星期日),卻失去它原本的反消費精神。時間飢荒是描述現代人永無止盡的忙碌感,努力地填滿自己的每段空閒時間。在智慧手機普及的年代,人們則是用數不清的短影音、手遊與社交平台,塞滿我們原本可以悠閒度日的時光。

停止消費對地球環境的助益不言而喻,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初期,全球碳足跡的下降幅度略等同於商業行為減少的比例。被稱作世界工廠的三座城市,越南河內、中國廣州和成都,因為停工停產讓全市擺脫微粒汙染,市民又見到久違的晴空與藍天。綠色科技確實能減緩經濟發展所造成的碳排放,但真正有能效減少碳汙染的作法是減少消費。然而經濟成長率是如此至關重要,甚至決定誰能贏得民主選舉,所以不可能看到任何政府推行減少公民消費量的政策。

用經濟成長率(GDP)來衡量國家施政的良莠,是典型的消費者困境(消費者困境是指我們必須停下來,卻又無法停下來的情境),因為所有反對消費的論點和作法,最終都會導致終結經濟成長。然而經濟成長率不是用來評量國民福址的最佳指標,因為它未說明社會中財富分配的情況(就像:台灣平均月收入為四萬多元)。在此前提下追求每年不斷的成長,負作用就是國家內部的不平等持續惡化,激化更多階級間的衝突與對立。2019年起紐西蘭嘗試拋棄GDP作為衡量經濟成功的主要指標,改用更能呈現公民福址的真實發展指標(GPI)指標。

炫耀性消費或稱競爭性消費、地位消費甚至是招嫉消費,是利用消費行為產生引人注目的效果,以為人所不能為的方法,獲取自尊心與滿足感。炫耀性消費是助長消費文化成長的潛在因素,也讓許多人在經濟層面上產生地位壓力。人們對財富指標相當敏感,演變成會利用消費來標記自己在經濟社群中的啄食位置。消費主義使人們不快樂的最顯著的原因就是地位消費,許多3C商品(例如智慧性手機)和快時尚的衣著,在消費主義的浪潮中,製造出來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在不久後丟棄它。在物質主義為尊的世界裡,人們需要多消費一點,買更多東西才能覺得自己是成功的,也覺得自己是安全的。

扭轉病態的消費文化,可以從惜福愛物開始,選擇更耐用的產品,以修繕取代購買新東西。在政策層面上,政府應當要監督產業界,禁止推動計畫性報廢商品,並立法推行消費性商品須公開標示預估使用壽命,讓消費者有機會選擇優質商品。去消費不必然只有經濟袞退的壞結局,也可能帶來企業製造良好、耐用的優質商品來吸引消費者的新局面。耐久性商品也會驅動其它類型的經濟活動,像是維護、修繕、升級和租用。不一味追求成長與利潤的以諾式企業更能在減少消費的經濟迷低時期中發光發熱。以諾式企業傾向提供經濟學家所謂的內在價值,以實用、美麗、富有傳統和令愉悅的商品和服務。這些企業不專注於擴張規模,而是堅守商品和服務的品質與核心價值。

富有是種奇怪的狀態,即便是今日被視為低收入戶的公民,其實擁有的物質條件也比一世紀前的王公貴族還優渥。財富的多寡必須是在特定時間點中與他人比較後評估的結果,富有是一種相對而非絕對的形容詞。在文藝復興時期,社會上不鼓勵個人欲望的無止盡地放縱,因此富人們會關起門來低調地享受財富。但自從1980年代開始,越來越重視經濟成長的政治氛圍,將商人和企業家推上了英雄般的地位,自此讚揚高所得者與崇尚炫耀性消費就成為你我熟知的社會文化。

比起主張過著綠色生活的環保鬥士,或許過著簡單生活的節欲主義者更能幫助地球。反消費者對自身所做的消費行為,會努力思考以做出明智的選擇,較少受到廣告行銷與時尚風潮所影響,更不會採用消費(飲酒、旅遊)來做為挑避其它事物、壓力的手段。早期的清教徒因為厭倦歐洲大陸的腐敗與物質主義遠走到新大陸,百年後的子孫卻步入最初的物質主義陷阱。歷史上從不缺少呼籲減少消費的聲音,但人們的經濟行為,總是如鐘擺一般在過度消費和簡單生活兩者間來回。單純一本機智購物生活不可能改變全世界的經濟活動,但是如果讀者能從書中領悟到減少消費的好處,而嘗試在生活中實踐,那就是改變的開始。
展開
user-img
4.0
|
2023/08/17
劇透警告
全書雖然以消費者可節制消費為主題,實際上也是緊扣著「永續的消費與生產模式」書寫,尤其以不同國家的機構或個人為例,強調以「去消費」的概念可以使每個人對於氣候變遷產生一些影響,一個小動作即可對於人類生活產生改變,且多數人皆經歷過2020年疫情影響,因此更能深刻感受作者對於社會微小變化的觀察力,透過文字的敘述產生影響力。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商業理財】天下文化電子書展|單本88折、三本79折|從AI到A+ 未來人才的關鍵思維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夏日藝術節
  • 親子天下
  • 三采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