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

【無家者自白】「對我來說,在街頭生活像是一種實驗」

OA說,無家者很多人也穿乾淨的衣服、有洗澡、有工作,跟一般人一樣。他比較傾向人家叫他無家者,代表沒有固定居所的人,比較不喜歡被叫做流浪漢。 OA說,無家者很多人也穿乾淨的衣服、有洗澡、有工作,跟一般人一樣。他比較傾向人家叫他無家者,代表沒有固定居所的人,比較不喜歡被叫做流浪漢。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我很喜歡對人、對自己做實驗,實驗可以拿來測試人性,也可以拿來理解道理。如果一個人的道德準則是一百分,我去了街頭後,克服了不洗澡的界線、經歷過隱忍不住只好隨地如廁的關卡。一百分扣一扣,你會發現,社會上教我們的那些道德標準,那個讓我們生活得好緊張的東西,其實是一種空虛。我們其實都可以過得更自由一點。

我是OA,一位無家者,無固定居所的人。我43歲,在無家者中看起來比較年輕。但如果現在去工廠的話,他們可能會嫌我年紀稍為高一點。

我老家在雲林,小時候父母離異。幼稚園某一天,媽媽去南部工作,後來她改嫁另組家庭。她到現在還是會打給我,但我不會接。我怕在她的家庭裡,她會被閒言閒語。後來我爸爸去了台北開計程車,我在雲林被奶奶帶大。

如果「老家」指的是小時候成長的那個房子,那我的老家已經消失了,變成叔叔的房子。

從小到大,我都沒辦法睡太久,2、3個小時就會起床。小時候,我就夢想有一天能夠一覺到天亮。我希望的生活跟別人比較不一樣,我好想要過一個可以睡到自然醒,不需要跟人拐著彎說話,那種自由的生活。20年前,我在彰化工業區工作,彰化廠房有三百多台機器,每當機器故障,我腦袋就要開始思考如何解決異常;印象中沒跟家人聊過天,我也不擅長跟人交際。工作和人際,是我來街頭前壓力最大的事情,我覺得與人溝通相處好煩 。我在工廠賺了80萬之後,就來了台北,很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當時我在台北租房子,本來想上來補習,準備考二技,但讀不下書。或許那是個藉口吧。我沒工作,每天吃喝玩樂,逛累了就去網咖玩。錢花得差不多的時候,我回雲林叔叔的家裡睡覺,但我發現我不再能那麼自由的住在那裡了,只好再回台北。我沒有錢,5年前,我開始到街頭上生活。

成為無家者,像我對自己做的實驗

對我來說,在街頭生活像一種實驗一樣,你要先研究。一開始,我還不知道可不可以在台北車站睡覺。晚上,我到處晃晃,不太敢固定在一處躺著;白天,我坐在台北車站大廳,才終於能睡著。後來,我在清潔公司上班認識一個朋友,辭職後,我跟他一起在城市裡找可以睡覺的空地,也開始嘗試在台北車站觀察,晚上11點看大家(其他無家者)都睡著後,找空位,我們就過去坐著睡覺。

做實驗,你會嘗試你沒試過的東西。一開始睡在街頭2、3個月,最不適應的是洗澡不知道要去哪裡。我用手機查到社福機構可以去登記洗澡,當我第一次到那裡洗完澡,渾身是一股很輕鬆的感覺。哇,我體會到,原來人真的可以長時間不洗澡也沒關係。有一週,我只喝水沒吃東西,但也活下去了,原來課本講的是真的!原來這樣活得下去!

但做實驗總有危險。在街頭,我總不習慣晚上要上廁所的時候。台北車站晚上12點鐵門會拉下來,要上廁所,最近的是附近的7-11,或二二八公園。對無家者來說,二二八公園滿危險的。會有人站過來看你尿尿,或默默靠過來,撫摸你的生殖器。在二二八公園睡覺的無家者,會有自己的小團體,互相保護。在街頭中,小團體有是最好,但是生活習慣和個性的磨合也是關卡。

成為無家者,像我對自己做的實驗,但我也曾被別人實驗過。我曾經做某個清潔工作,有次他們可能是故意在桌上放500元,好像在測試我會不會偷。有穩定收入之後,有時我也會做一些人性的實驗,測試這個人我能不能信任。

有收入後,只要身上有錢,我就會去睡網咖,一個晚上100多元。但疫情後網咖就關了,我又回到街頭。在疫情的這兩年,我不是很喜歡台北車站大廳,因為人多,我也會怕被感染。

我現在自己一人在街頭生活。當初在清潔公司一起睡街上的朋友,有一天我們就道別了。沒什麼特別原因,朋友本來就是這樣。他後來去當和尚。三個月前某天我在看電視,是兄弟象棒球比賽,我在螢幕裡看到他在看台加油,穿一身袈裟、頭戴光頭罩。

某些工作者可能比我們無家者可憐

我現在還是會羨慕一般的工作者,有固定的收入和飲食來源,睡覺的時候不怕被別人騷擾。我知道我們睡在街頭,它不是一個穩定的狀態。但有的時候,我覺得某些工作者可能比我們還可憐。

在台北生活,年輕人薪水2萬8千,扣除房租1萬、給家裡5千以及生活開銷,如果一個月存5千,一年6萬塊。20年前我在工廠上班,3個月就存6萬塊。你們好辛苦,但是可憐。

但我覺得,可憐也取自於自己看事情的態度。有些工作者雖然存錢很少,但他可以在生活和工作裡面獲得很多色彩,這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就不會可憐,是值得堅持的。我只是比較不需要那些色彩。

對我來說,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好死」,我想要舒服沒有病痛的死去。

然後此刻,我需要的是,先活下去再說。

訪談後記

在社會上,「貧窮」經常被貼上一個負面的標籤,但其實「貧窮」代表的是「某種東西的缺乏」,這個缺乏不一定是不好的。在過去的時代中,安貧其實也是一種選擇。也在街頭裡,我們會遇見覺得自己生命處境很匱乏的無家者、會遇見接受他現在樣貌的無家者,但也會遇到在經歷一場街頭之旅後,覺得自己竟然在這麼困難的狀況下也活下來了,感受到自己「倖存的喜悅」、「存在的感動」的無家者,他們有一種從內心發出的「我窮我驕傲」對生命真理的理解。

在訪談之後,OA說,他其實經過了許多心裡掙扎,才成為現在相對較自由的他。他很想跟大家說,「每一種選擇都有其利弊得失,但在成為無家者之前,可以先想想,該如何去面對自己的家人、朋友關心的眼光?當你拖著紙箱尋找睡覺地方時,感受周遭人的異樣眼光或是聽見某些家長對著小孩談論無家者的負面聲音,這些都是需要親身面對的,在成為真正的無家者之前,你有這樣的覺悟嗎?當然還有其他種種問題無法一一說明。街頭生活雖然自由,但其中的不便也只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的了吧!」他說這很重要的,是他的信念,也是他真實發生過的生活。

【展覽資訊】
2021貧窮人的台北:一點五公尺的裂縫
展覽期間|2021.10.28-11.12
展出位址|https://2021.wotp.life/

瀏覽次數:14825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現代社會中,貧窮經驗常受到各種歧視與污名,在生活中隱而未現,也讓身處貧窮處境的人獨自面對困境,因此「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每年10月舉辦「貧窮人的台北」,便是希望讓貧窮者由自己的話說自己的故事,讓貧窮經驗現身。
今年貧窮人的台北與獨立評論@天下特別合作,透過訪談,以第一人稱的記錄下無家者與酒店公關兩種不同群體的經驗,讓社會以不同角度,重新認識街頭流浪與從事體制外產業的生命經驗。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現代社會中,貧窮經驗常受到各種歧視與污名,在生活中隱而未現,也讓身處貧窮處境的人獨自面對困境,因此「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每年10月舉辦「貧窮人的台北」,便是希望讓貧窮者由自己的話說自己的故事,讓貧窮經驗現身。
今年貧窮人的台北與獨立評論@天下特別合作,透過訪談,以第一人稱的記錄下無家者與酒店公關兩種不同群體的經驗,讓社會以不同角度,重新認識街頭流浪與從事體制外產業的生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