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教育

攀山、旅行、做研究,與大自然結合的學校,自成一個生態系

樟湖國中小的學習場域不限教室,整座學校、鄰近社區都是求知場所,廣闊的大自然當然也不在其外。圖為學生攀爬合歡東峰。 樟湖國中小的學習場域不限教室,整座學校、鄰近社區都是求知場所,廣闊的大自然當然也不在其外。圖為學生攀爬合歡東峰。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一場全球疫情,使得國人無法出國旅遊,轉而將目光移回國內,往山中走、向海裡去,接受天地萬物的不言之教。在雲林,有所學校不僅鼓舞學生走出課室,更直接帶領他們進入自然,它是「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

樟湖國中小位於雲林縣古坑鄉華山十字關一帶的台地,常年雲霧繚繞,周遭有多座茶園,天氣好時可以居高臨下鳥瞰風景,校園依山而建,沒有圍牆,因為校舍色彩繽紛而被稱為「馬卡龍校園」。這裡在民國108年轉型為公辦民營實驗學校,是台灣第4所KIST(KIPP Inspired Schools in Taiwan)學校,實踐美國「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的教育觀,學習場域不限教室,整座學校、鄰近社區都是求知場所,廣闊的大自然當然也不在其外。

師生一同攻頂合歡山主峰。

春夏秋冬四季課程,發展學生不同能力

為了避免暑假太長產生「夏日學習失落」(summer learning loss),樟湖國中小採行4學期制,將200天授課日數劃分為4部分,每上50天課就放假2~3週,並以此配合校訂課程,以「品格51%,學問49%」為方針,設計出一套「四季課程」,首要看重學生的人格養成,之後再進一步要求學業。

春季課程是「專題研究」,鼓勵學生觀察周遭、踏查家鄉,探索有興趣的領域,從身邊人事物開始,建構對於世界的基本認知。教師劉倖佑分享,學生們就地取材,研究古坑咖啡、樟湖大菁等在地植物,執行自主調查,思考如何推廣家鄉特色,研發出果凍、茶包、畫作等周邊產品,連帶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夏季課程是「自主服務旅行」,旅行行程全權交由學生安排,要去哪個社區?提供什麼服務?如何解決食衣住行?種種繁瑣細節,都有賴學生集體籌備,並且實際付諸行動,以此練就獨立自主的性格,並能對他人負責。

秋季課程是「合歡群峰課程」,師長帶領學生深入山林,攀登難度不等的山峰,國小部爬合歡東峰、主峰,國中部爬合歡北峰、主峰,進階一點的學生,還會花上3天2夜攀登奇萊南華山。旅程不允許家長陪同,年紀小的學生不習慣離開父母,有些甚至會邊哭邊爬,但神奇的是,他們最後往往還是能攻頂。

教師陳綺華指出,高山景致千變萬化,是學生在平地從未見過的風景,因此儘管行程辛勞,大家還是讚嘆連連,捨不得中途放棄。她補充,或許因為環境改變,學生在山上的表現與山下不同,變得更加體貼細心,不僅不會搶著攻頂,還會主動關心體力欠佳的伙伴,展露人性溫暖。

冬季課程是重頭戲「單車走讀」,學生將耗費近一週,騎乘自行車繞行半個台灣,路途漫長且風吹日曬,對體力和精神都是莫大考驗。學生黃以雯坦言,她上路第一天就體力不支,被送上後勤補給車,因此下定決心雪恥,此後數天即便再累,也堅持和同學一起騎車,最終真的騎完全程。

單車走讀每日都在異地過夜,即便如此,師生還是會固定抽出時間「圍圈」,這是樟湖國中小的特色文化,即眾人圍成一圈交流心得。「圍圈」時間讓師生反思一日所得,白天騎車所經歷的肉體煎熬和心靈考驗,經過一天沉澱,到了晚間被傾訴出來時,已經提煉出新風味。學生與同伴侃侃而談,談的不是沿途多麼辛勞,而是從中獲得多少收穫,流下的一滴滴汗水,都化為一顆顆果實。

樟湖國中小的「圍圈」文化,讓師生反思一日所得。

既然位處偏鄉,何不好好利用這裡的資源條件?

「四季課程」以外,樟湖國中小也不定期舉辦其它活動,曾與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合作,師生在楠梓仙溪保育研究站待上數天,執行實地生態調查和科學研究,晚上則嘗試戶外夜間獨處。學生許琪邡說,一個人在黑壓壓的外頭待著雖然可怕,但時間一長,心情會漸漸平靜下來,聽覺變得敏銳,聽得見森林的夜間脈動,以及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聲音。

這些別具特色的戶外課程,不僅增添回憶,更重要的是,將學生與真實世界連結,不會因為長時間待在室內,而流失對生活的敏銳與好奇,「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校名中的「生態」,即出於此。

樟湖國中小和玉管處合作,實施生態調查。

校長陳清圳說明,民國98年,莫拉克風災造成舊校區邊坡鬆動,基於安全考量,樟湖國小遷校至現址,並重新審視學校與自然的關係。民國102年,學校增設國中部,更名為「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以校名中的「生態」揭示辦學理念,希望學校像一個生態系(ecosystem),能夠讓學生順應天性、自由發展。學生廖子銘認為,樟湖國中小和其他學校的不同之處在於:這裡沒有霸凌問題。一來因為校內有許多團體活動,不管爬高山或騎單車,途中都需要夥伴互相扶持;二來由於交通不便,高年級學生必須住宿,同學日夜相處,感情更加緊密。

校長陳清圳直言,學力固然重要,但是樟湖國中小位於偏遠地區,6成以上學生屬於弱勢族群,學術資源和文化刺激不比都市,一味追求學業成就,並非偏鄉學子的最佳出路,也不見得能讓他們建立自信。校方因而安排各式活動,搭配多元課程,讓學生藉由不同嘗試,一步一腳印,親自以雙腳走出一條道路,並且保留個人特質,在群體之中找到歸屬感。這是「生態中心主義」,就像一個生態系容許各種生物存在一樣,在樟湖國中小的大家庭裡,每位學生也獨一無二又不可或缺。

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希望學校像一個生態系(ecosystem),能夠讓學生順應天性、自由發展。

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以與眾不同的課程設計,讓學生用更原始、更直觀的方式與世間建立聯繫,並且加強人際關係,化解近年因為通訊發達而衍生的社交疏離,讓學生既有能力獨立應付挑戰,也可以融入群體,與社會共生共榮。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看似理所當然的自然界,是蘊藏智慧的無聲之師,引領學生描繪世間輪廓、掌握運行規律,進而從中找到合適定位,舒展身心、安放自己,這些別出心裁的教學方法,流於無形,卻頗有「大用」。

▶更多教育廣播電台內容:Webchannel+FBLINE@

瀏覽次數:8216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長期耕耘教育品牌的園丁,點亮台灣教育的天空,提供清新、優質、正向、多元的教育文化節目及文教新聞,是唯一國立的文教專業廣播電台,近年來更致力於數位及新媒體的發展,獲得無數金鐘獎及各項新聞獎項肯定。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長期耕耘教育品牌的園丁,點亮台灣教育的天空,提供清新、優質、正向、多元的教育文化節目及文教新聞,是唯一國立的文教專業廣播電台,近年來更致力於數位及新媒體的發展,獲得無數金鐘獎及各項新聞獎項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