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擁有這種基因晚年失智風險高 研究顯示症狀可能提早10年出現

車輪餅「1傳統口味」完全沒人買?一票人力挺:懂吃的人必點

春節富國島丟包旅客…年代旅遊林大鈞傳投資成立新旅行社 觀光署回應了

龔明鑫定調能源政策 台灣要非核也要減碳、供電沒問題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潘俊宏攝影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潘俊宏攝影

關於能源政策,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今(27)日表示,台灣既要非核,也要減碳,再生能源是唯一且重要的解方。不過,龔明鑫也提到,由於前幾年受到疫情影響,使得許多技術人員無法正常來台,使得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20%,確定無法達標,須等到2026年、2027年才會趕上原訂進度,但台灣沒有供電問題。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今舉行2023總體經濟計量模型研討會,龔明鑫以「台灣淨零轉型之策略思維」為題進行專題演講,做了以上表示。中研院院士蔡瑞胸也表示,永續之路不好走,需要大家努力,讓台灣經濟繼續發展。

龔明鑫表示,「淨零碳排」是當前全球最重要議題之一,由於台灣的經濟發展一直以出口為導向,對外貿易的榮枯關係著經濟發展,當國際減碳趨勢浪潮牽涉出口關稅設計和要求,對台灣來說,淨零碳排就不只是道德問題和政策宣示而已。

龔明鑫還提到,我國致力推動能源轉型,以「供電穩定」、「擴大設置再生能源」 及 「提升能源效率」,三路並進。

在穩定供電部分,龔明鑫指出,大型機組2016~2022年淨增加252萬瓩,預計2023~2030年淨增加達910萬瓩。備轉容量率2017年起新增電源後,供電穩定大幅改善,備轉容量率低於6%的天數由2016年80天降至2022年二天。

此外,在擴大設置再生能源方面,光電加風電將由2016年的1.9GW,2023年9月為14.1GW,增加七倍;2023年綠電發電預估達275億度,綠電占比約達10%,為2016年127億度的二倍。

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則示警,2016~2025年台灣能源轉型面臨五大問題,包括:1.缺電;2.排碳及污染;3.區域供電失衡,電網面臨崩潰風險;4.電費漲幅能否負擔;5.能源安全問題。

若與國際比較,2050台灣淨零排放也有四大挑戰,包括:1.無碳能源配比難以達標;2.再生能源的穩定供應問題;3.發展氫能與碳捕捉再利用封存技術(CCUS)的困難;4.能源效率難以提高,預算難以籌措。

永灃環境管理顧問公司合夥人溫麗琪也提醒,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過渡期開始,產品碳含量計算已成為企業焦慮來源。產品碳成本成為企業組織碳成本之外,不可忽視的負擔。碳定價是企業組織氣候環境成本財務影響的關鍵,但台灣上市企業目前僅有不到三分之一有進行定期環境資訊揭露。

此外,溫麗琪也提到,在歐盟碳關稅制度下,企業產品碳含量和碳定價將顯著影響我國在國際市場的降爭力,需有效和國際接軌。現在各國碳定價已有明顯的上升壓力,為幫助國內企業接軌國際,建議台灣碳定價起始金額應不低於碳損害成本。

供電 再生能源 龔明鑫

延伸閱讀

拜習會影響台灣利益? 龔明鑫:台美關係進展順利

國發會: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EPPD)即將召開 許多面向有進展

APEC場邊互動 鄧振中會戴琪、龔明鑫會國務院高階官員

APEC部長級會 兩岸代表團同場 未見互動

相關新聞

賴推二次能源轉型 拚多元綠能

賴清德總統昨天在就職演說表示,大家需要穩定供電,他將推動第二次能源轉型,發展多元綠能、智慧電網,強化電力系統的韌性;新任...

遭學者指北部供電不足 台電反擊:如果是這樣,怎麼會只有桃園事故多

針對有學者稱桃園饋線跳脫造成停電主因為供電不足,台電澄清,已多次強調配電事故和電源不足是2個獨立問題,外界不應混為一談,...

撥補台電導致略升…國債新高 每人背債27.4萬元

財政部近日公布最新國債鐘,平均每人負債廿七萬四千元創歷史新高,遭立委砲轟國債鐘破表;不過,財政部晚間火速發布新聞解釋,至...

缺工缺料…衝擊前瞻軌道建設 非軌道工程也受災

交通缺工缺料問題嚴重,各地公路、捷運工程進度大受影響,尤其政府推動前瞻計畫,軌道建設更成重災區;雙北捷運局都說,缺工缺料...

桃園頻停電 台電:供電有長程規畫、至2030年發電可淨增910萬瓩

桃園市近期頻繁發生停電事故,台電供電能力因此遭到更多質疑,台電今日對此表示,新增機組發電量高於退役的機組,遠程看到203...

【重磅快評】台灣能源轉型卡關了?

時序過了立夏,霧季接近尾聲,日照時間增加,照理說供電應該趨於穩定,但現況不然,無預警停電頻率增加,民眾的不便明顯增加,根...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