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

【投書】唸歌走江湖──國寶藝師楊秀卿的音樂旅程

自幼喪失視覺的唸歌藝師楊秀卿老師,要一肩扛起避免台語文唸歌失傳的重任。 自幼喪失視覺的唸歌藝師楊秀卿老師,要一肩扛起避免台語文唸歌失傳的重任。 圖片來源:本文圖片皆為《唸歌走江湖──國寶藝師楊秀卿的音樂旅程》劇照。

我們在公視紀錄片《唸歌走江湖──國寶藝師楊秀卿的音樂旅程》的拍攝中,驚覺當代台語文學面臨的挑戰以及語言喪失的問題。非常弔詭的是,今天要避免台語文唸歌失傳的重任,竟然是由一位自幼喪失視覺的唸歌藝師楊秀卿老師一肩扛起。

楊秀卿老師的每一場演出,都有不同的現場符號,從年輕人的演唱會、劇團到百年古廟的快閃演出,紀錄片都試圖呈現差異性。

多舛的紀錄片拍攝,道出傳統文化凋零的急迫

直到楊秀卿老師86歲,才拍她的紀錄片,坦白說覺得很吃力。暫且不說楊老師年邁,她身邊與唸歌有關的老藝人,許多都已經消失了,包括她的丈夫楊再興先生,她的獎狀和老照片,以及她的許多記憶。

2020年初,全球肺炎肆虐打亂了5月前往東京參加奧運音樂交流的邀約,於是我們櫻花般粉紅的結局幻滅。接踵而來的是楊老師住加護病房一個月多、《未公開的綺麗》CD專輯因冠上情色文學字眼而不能公開、楊老師家人與藝生之間的誤解、楊老師記憶力減退也無力走路被家人勸退演出……那麼,《唸歌走江湖──國寶藝師楊秀卿的音樂旅程》到底該怎麼繼續?

拍紀錄片,有時「難過」的是人的關係,有時「難受」的是情感。一年時間要完成記錄交片著實困難,我發現需要繼續走下去的不只是這部紀錄片,還有唸歌藝生們的傳承包袱、政府搶救文化資產,以及楊秀卿老師希望繼續與年輕人衝撞出的「新火花」。楊秀卿老師的每一場演出,都有不同的現場符號,從年輕人的演唱會、劇團到百年古廟的快閃演出,我們試圖呈現差異性。唸歌承載許多土地故事元素,風趣又饒富音韻,紀錄片如何保留適度長度的唸歌文學,又不失影片節奏感,是這次剪接最大的挑戰。

唸歌藝術是否有可能從廢墟中再現生機?

鄉土、機智與趣味,傳統唸歌也有新生命

直到楊秀卿老師86歲才拍她的紀錄片,我還是覺得很幸福,因為沒包袱、不用循規蹈矩記錄她的過去。我們希望能從生活中去發掘楊秀卿老師的創作能量,因此生活感成了這次拍攝中最重要的主視覺。從楊老師與藝生們的上課互動、師生演出到楊老師生活上妙語如珠的趣味對答,都成為該片最好的影像素材、支撐故事脈絡的重要關鍵。

《唸歌走江湖──國寶藝師楊秀卿的音樂旅程》看見新一代傳習藝生們的努力,唸歌藝術是否有可能從廢墟中再現生機?我與團隊試圖引領觀眾進入台灣精彩的百年唸歌歷史中,一起驚豔於饒富鄉土、機智、趣味的唸歌藝術,也看見唸歌文化的新樣貌,並重現當年楊秀卿老師的唸歌江湖。

這位住在汐止深山的阿嬤,其實很有趣、很有故事,明明是個武功高手,卻沒有「武功秘笈」可以留下。希望楊秀卿老師可以打破我們拍攝高雄衛武營長達7年的紀錄,一直一直持續下去。

公視紀實系列紀錄片包含永續、文化、藝術等相關主題、更有鼓勵新銳導演創作的新創紀實短片,總計累積17部作品,包括12部長片以及5部短片,《唸歌走江湖──國寶藝師楊秀卿的音樂旅程》將於2021年5月6日週四晚間10點播出。)

瀏覽次數:828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