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與性》:承認最近看過A片的大學生,無論男女都更容易相信「強暴迷思」

《男孩與性》:承認最近看過A片的大學生,無論男女都更容易相信「強暴迷思」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男大生將性愛視為純粹肉體經驗,將女性當成「玩物」,當成征服的目標而不是當成人,以「能夠贏得多少位『火辣』女人的芳心」來衡量男性雄風、社會地位、自我價值,上述種種心態一直和看A片有關。

文:佩吉.奧倫斯坦(Peggy Orenstein)

因為沒有別的來源,所以我們清楚看到青少年轉向A片,至少尋求部分的性教育,即使他們宣稱自己對於性教育的實質內容,知道得跟職業摔跤一樣清楚。雖然影片中那些對待女性的方式,女生看了之後,會比男生加倍地覺得心慌意亂,但女生還是特別會造訪性露骨的媒體,以了解男性伴侶的期待標準。

一項針對青少年及家長的全美調查,發現青少年明顯比大人看更多A片,而且影片內容比大人看的更低級。超過百分之五十六的男生和百分之三十八的女生看過A片(因為調查對象包過十三、四歲的孩子,所以這個數字偏低),可是卻只有三分之一的父親,和五分之一不到的母親看過。看過顏射、陰道交與肛交同時進行、皮繩愉虐、強制性愛、多男對一女和強暴的影片的男孩,至少是父親的三倍;女兒與媽媽的差距就更大了。

訪談的時候,我從來不問男生有沒有看A片(跟訪談女生不一樣,我也不問男生有沒有自慰過。)這種問題問出口,我的可信度就蕩然無存了,因為他們當然全都看過,每一個都一樣。我不問他們看過沒有,而是問他們第一次看是什麼時候。

常見的答案是,第一次看A片都是自然而然的,例如:哥哥(或哥哥的朋友)轉動著智慧型手機螢幕,或者示意他們到電腦前面,要嘛進行一個雄赳赳的傳承儀式――略施小惠給小弟弟,要嘛就是想把小弟弟嚇跑。或者,可能是一個朋友發送了一個連結來,點開的影片是個裸女在自慰,或者是一段剪輯影片,片中的男人將巨大的陰莖塞到女生的喉嚨裡。小男生遇到這類的惡作劇,典型的反應是,沒錯,就是「爆笑」。

這類非自願看到A片的情況,可能發生在年紀更小的時候,例如九歲、十歲。而大部分會開始刻意搜尋A片的年紀,大約介於小六到國二這段時間――在男生開始自慰或能夠射精之前。一開始,他們會在谷歌搜尋器裡,打一些初級的字眼,例如「奶子」或「裸女」之類(雖然這類字眼的搜尋結果很難無害);描述自己第一次看到女性生殖器時,他們的心情是震驚多於悸動。

在舊金山讀高三的男生說:「六年級的時候,奶真的很酷。可是陰道我就搞不定了,看起來有點詭異,像外星人的嘴巴。」可是,最初看了心煩的東西,很快就變得很引人入勝。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也是這一代獨特之處――大部分的男孩是完全和A片同步學自慰的,將A片納入自己的慾望、刺激和釋放的循環中。

洛杉磯一所大學的大二男生米契爾說:「我小六開始自慰,大約是第一次看A片一年之後。我想,至少在高一之前,我都是看著A片自慰的。A片很容易取得,我從來沒考慮不看。就連上『Pornhub』,你需要的類別通通都有,不管是要找正常版的,還是詭異版的,都一樣簡單、一樣瘋狂。」第一章提到的男生柯爾現在在上軍校,他回憶:「我有個朋友,是高中團隊的傳奇。他宣稱自己已經完全不看A片了。他說:『我只要閉上眼睛,用想像的就可以了。』我們的反應則是:『哇啊!他是怎麼辦到的啊?』」

A片有著無窮無盡的變化,因此男孩也不會限制自己一次只看一、兩部影片,東岸某大學的大三男生說:「我的做法是,我有三、四個最愛的網站。一開始我看網站前幾頁的縮圖,找找有沒有好東西。然後我會點開第一個網站的影片標籤,再點第二個網站的,以此類推。然後我就來來回回地看,大概看一下,看到真正吸引我的才罷手。」看A片是這麼不費力,這麼彈性,以至於有時候他發現自己明明不打算看A片,卻還是被吸引住。

「我的手指會開始按,然後我會想:『等等,不對啊!我是要上CNN的!我可沒有要去Pornhub !』可是,不重要了。每次無聊、沮喪、壓力大――總之只要是需要找點事情做的時候,我就去逛A片網站。」

雖說我訪談過的男孩都看過A片――有一個把自己的上午場比喻成打噴嚏,雖然這兩件事情並沒有什麼關係――不過,有一小群人經過實驗之後就完全謝絕了露骨的媒體。南加州某高中有個高四的學生對我說:「中學時代A片被認為很酷。男生都知道A片的明星。我之所以去看A片,幾乎是因為它就像未知的祕密――看A片的衝動,就像我去攀岩或進入森林一樣。可是,很快地,我就覺得『這真叫人不敢領教』,螢幕上的東西其實並不肉慾,無論對哪一方都沒有。而這兩人之間接觸的部分,往往只有雙方的生殖器。真的就只有雙方的生殖器。我會覺得『我看的是什麼啊?』這對我沒有意義,你怎麼能夠極度尊敬地望著一個女生,然後還去看A片呢?所以我就再也不看了。」

還有一群人則是認為看A片對自己沒有影響,這群人大多會宣稱「我能分清楚幻想和現實的差別」。會這樣說,代表這是一般人的本能反應,聽到有關媒體影響的建議時,都會這樣說。我們都不願意認定自己容易受影響,卻都很快地認為別人很容易受影響(我訪談過的男孩,有好幾位對於iPhone、電玩、社群媒體以及A片對於「下一代」的影響,都提出了很嚴峻的預言,他們所稱的「下一代」,其實是只比他們小一點的手足)。

可是,幾十年來的研究卻顯示,我們所接收的會成為我們心理的一部分,不知不覺地影響我們的感受、思考、行為。當虛構的故事裡嵌入了錯誤的資訊,人們會轉而相信這個錯誤資訊(沒錯,讀者,您也會),而且那些錯誤的信念還會隨著時間日漸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