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

設計也要跨文化!日常生活中「世界通用」的小細節

在國際交流頻繁的現代,設計元素也應該同時考量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者是否能輕易理解。 在國際交流頻繁的現代,設計元素也應該同時考量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者是否能輕易理解。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不曉得有沒有人曾經錯把美國菜單上的「beet」看成「beef」?我有。那有沒有人曾經錯把香港電梯樓層顯示中的「GF」看成「6F」?我也有。然而,這些錯誤的發生都不是我的視力不好,而是字體大小加上呈現的字體與字距設計,讓外國人太難辨認了。

歐美有些餐廳的菜單設計,僅有當地文字的菜名和介紹,國外旅客只能在一堆看不懂的內容中「盲選」,幸運的話會有驚喜,不幸的話可能點到不敢吃的東西,只能自認倒霉。有些菜單雖有英文,但不懂英文,或是非以英文為母語的旅客,一樣難以理解與點餐。在日本、台灣等亞洲國家就比較常見有料理照片或圖案的菜單,即使看不懂上面的文字,也能從照片大概猜出是什麼來進行點餐。

對於不諳相關語言的外國人,純文字的菜單可能讓點餐變得很困難。

如果有圖片,那麼即使不懂相關語文,也能大概知道餐點內容。

觀光服務,應考量不同的宗教與習慣

身邊有朋友吃全素、鍋邊素,也有因宗教信仰而不吃牛肉的台灣朋友,以及信奉伊斯蘭教而不吃豬肉的外國友人。每回一同吃飯或挑選餐廳時,我會特別留意,但免不了擔心:有些料理從照片或菜名無法確認是否全素,有些菜色雖然看不到豬肉,但可能加了豬油。在這種情況下,有特別標註的菜單設計能讓客人安心許多。現代人越來越重視飲食健康,有些菜單標註出特殊或過重口味,以及有些人可能會過敏的食材,這些都是很貼心的作法。

在菜單上標註一些食材與口味,可以讓特定宗教或飲食習慣的人安心點餐。

不是所有的符碼都同義

設計與服務如果使用單一或多國語言說明,不懂該國文字的使用者便無法自行理解。然而,不使用文字,選擇人人都看得懂的符碼是否就沒問題呢?想想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數字,真的能讓所有的人有相同的理解嗎?許多電風扇的設計,有些風速大到小是以1到3表示,有些則是以3到1呈現。看得懂阿拉伯數字的人們,對於這些數字代表的意思不見得能有一致的理解。如果改以波浪狀圖示呈現風速,相信每個人對一條波浪代表風速小、三條波浪代表風速大的認知就會一致了。

任何圖像或符號的運用都需要符合所有使用者認知,因此設計或開發人員必須了解其產品或服務對象的語言、文化與習慣等,以採取他們皆能理解的說明或操作方式。例如介面上的確定與取消按鍵,如果使用打勾「✓」與畫叉「✕」呈現,可能會讓部分國家的使用者操作錯誤。因為打勾在瑞典、芬蘭等國家代表「錯誤」的意思,還有些國家是以畫叉代表勾選該項目,日本等國則是採畫圈的方式。

不同國家對「確認」所使用的符號並非一致,有些是用打勾「✓」,有些則是用畫叉「✕」的方式表示。

在全球化的時代,對於一些內銷,或銷往特定國家的產品,考量到本地或該國的文化與宗教、使用者的習慣與認知是很基本的事,但這些產品還是有可能被不同國家的人使用到,就像觀光服務,即便有多國語言,還是會有其他國家的觀光客沒有辦法自行理解。因此搭配實物照片或明確圖案、善用相同認知的符碼等作法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瀏覽次數:1056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