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杜克大學最佳教師分享疫情線上教學8件事:首先,活下來就好

曾獲得杜克與哈佛大學「最佳教師」榮譽的周成蔭透過網路會議,分享她在杜克大學這一年來線上教學的各種心得。 曾獲得杜克與哈佛大學「最佳教師」榮譽的周成蔭透過網路會議,分享她在杜克大學這一年來線上教學的各種心得。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身為備受學術肯定與學生喜愛的教授,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中國與日本文化研究實踐副教授,周成蔭曾獲得杜克與哈佛大學「最佳教師」榮譽,她同時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年齡橫跨大學生、高中生、小五生。來自台灣的她,心繫家鄉疫情發展與家人,更在意疫情下的教育不公平。

這場「從封鎖中學習:美台遠端教育對話」上週日由美國傅爾布萊特計畫(The Fulbright Program)主辦,透過線上論壇,人在北卡羅萊納州德罕市的周成蔭連線台灣,分享她在美國疫情下,經歷一年半從混亂慌張到意外精彩的線上教學經驗,也提供了實用的建議與方法:

我在疫情中的線上教學心得

1.如何讓學生進入狀況、建立默契

一開始上課有些暖身的小技巧,尤其是彼此還不熟悉的學生,在線上更難立即融入教室獨有的氣氛,我會要求大家短暫開一下麥克風、鏡頭,打個招呼,或是放照片,先讓學生分組閒聊,建立熟悉感。

為了創造課堂輕鬆氛圍,我會放音樂,提早15分鐘開放教室,讓學生自己閒聊,下課後,教室也會多開15分鐘,讓學生彼此聊天或問問題;我會讓學生知道,如果你需要我,我很樂意跟你個別再約時間線上聊。

2.跟學生互動而非監控

線上教學,使我們立即喪失了很多微小卻很關鍵的人與人的溝通:眼神、肢體語言、簡單擦身而過時的寒暄。所以我是提倡用多元式的社群媒體和學生維持這些非正式的聯繫。

我聽說在台灣,一些老師轉成線上教學後,把原本用來和家長聯繫的Line用來點名,如果學生缺席或沒有打開視訊,會立即質問家長。這樣其實會破壞與學生的信任關係。有人會說如果不這樣做,可能會有人利用漏洞,但其實不點名,這樣下來一年半,我發現會利用漏洞的人也並不是太多。信任是線上教學必須增強的要素,要信任你的學生,即使少數人或許會利用漏洞或偷懶,即使真的很困難,但是監控會破壞關係,相互信任才能增加絕大多數人的真誠互動。

3.彈性調整原本的進度

很多老師在線上教學時最崩潰的是趕不上進度,我的經驗是,對,我們真的回不去了,老師要放棄自己原本的課程設計,不管多精彩。比如我就放棄了我從哈佛教到杜克教了十多年、特地為唐人街課程設計的角色扮演遊戲課。那堂課裡,我通常讓學生做一個唐人街裡的虛擬角色扮演,讓他們體驗那個時代氛圍。雖然這是我這門課的壓軸好戲,但在線上教學中,我必須重新思考教學方法。

疫情教給我的事之一,就是要放棄過去成功的做法。進度趕不上?課程做不了?那就認了,重新找方法。其實疫情中的教學反而可以更凸顯出另一些課題,學生更有切身感受。例如19世紀華工因被猜疑是霍亂帶原者,在世界各地收到歧視、排擠,被封鎖在城市的邊緣等等,這些歷史檔案都成為我這一年教學的新重點。

4.學生互相學習很重要

這一年半,即使是討論課,我也沒有強行要求學生開鏡頭或麥克風。即使在菁英學府,每個學生的家居處境或生活條件或身心狀況還是不一樣的,我們未必都能知情。你能出席,我就很欣慰了。

但是,學生相互學習和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班上每堂課有一半以上學生會開鏡頭,就會產生同儕影響,別的學生也會比較願意開鏡頭,可以看見彼此。另外,我會鼓勵學生同時開Google docs做筆記,創造共筆的機會,彼此補充糾正。如果有人分心,其他人也能補充。

其實在線上教學前,我就會要求學生作共筆,這對國際學生和研究生特別受用,因為他們常常很孤獨,碰到自己沒聽懂的課上討論或引述的文本,又不好意思請老師重複。共筆可以創造出社群感,讓學生互學,老師則不參與,讓他們更自在。

5.關於上課倫理:我怎麼做、你怎麼做、大家怎麼做?

大家都是線上教學的新手,發言的禮貌與倫理都很陌生。我想要求學生的,我會先做給別人看。如果我要出一項作業,比如錄一段3分鐘的Podcast,我會自己先錄一段,示範給學生看。我會準時甚至提早出現、尊重他們的時間,照顧到每一個人的問題與發言。

例如,我們大家都怕每天收上司、同事成千上百零零碎碎的電子郵件、短訊、slack,那我們的學生不也是嗎?所以我承諾學生:我每星期五會發一封比較長的郵件,綜合這週的討論,回答班上或共筆提出的提問,和為下週的文本和課題做導讀,並提醒他們即將要交的作業,但「僅此一封」。他們有問題可以找我,但作為老師,我不需要時時刻刻盯著他們,增加他們的負擔。

6.不要預設任何人會用任何科技,要從零開始

不管是大學生或小學生都一樣,我們不能假設學生本來就會某項科技,因為每個人的條件可能不一樣,所以我們從零開始,是一種基本的公平。從最基本的開始學習,要有耐心回答問題,不必一次使用很多種高科技的新平台或酷炫功能,能用最重要。

7.建立儀式感很重要

現在參與線上教學的師生都有一種「剝奪感」,沒有人覺得自己應該要承擔這樣的狀態,教室裡常會有厭世感,老師必須調適自己的心情,也要幫助學生,所以建立儀式感是個好方法。儀式可以是放音樂、一起冥想一分鐘、或是合唱一首歌,站起來伸懶腰,這些真都是和小學老師學的!或者在每堂課頭5分鐘,快速寫下他們昨天做的一件事,看到的一個景觀,不經意聽到的一句話(What I did/What I saw/What I overheard)等等。每次上課都要重複這個儀式,重複是很有力量的。

其實疫情前,我在班上也會進行這些儀式,作為暖場。疫情後大家處在非常時期,每天面對焦慮與孤獨,更需要讓大家靜下心來,進行一些「on the same page」的小儀式。

這一年多的線上討論,發覺老師和學生都「研發」了很多新的互動模式,像是「popcorn」(爆米花):討論時,我只需要開頭,點一名學生發言,接下來,這位學生會自動popcorn,點下一名學生,他發表完再點下一名。為什麼叫popcorn?不知道!可是這也成為美國大學生線上討論的新儀式。

8.用更長的眼光來看待當下

大家都很焦慮進度,擔心這一年會落後,會影響未來。但如果我們用更大的框架來看,台灣或美國社會過去數十年的安定,並不是歷史的常態,經歷過戰爭時代或逃難移民的人常被中斷學習,很多人都沒受過正規教育,還是能在戰爭創傷之後,走出自己的精彩人生。我們正在經歷的,就是歷史上不斷發生過的事,是另一種形式的戰爭。

我們此刻能教給學生最好的東西,就是韌性。如何在疫情中保護好自己的健康,讓自己身心平安活下來,是當前最重要的事。

這一年我學到什麼?

在疫情中,我也看到很多社會不公平。去年疫情剛開始時,學校關閉,我的小孩讀的是公立學校,很多勞工或中低收入的家長沒辦法提供孩子足夠的學習空間,有的家庭有三個孩子,但只有一台電腦或爸媽的手機,沒有辦法同時上課;學校關閉也造成很多孩子沒有免費午餐可以吃。我們後來發現,連杜克這種「貴族」大學也有學生因為無法打工,落入窘境。

後來我們所在的北卡羅萊納州德罕市(Durham)在疫情中開放圖書館戶外,每天中午提供可以領取的免費午餐,任何人有需要,不需要證明就可以來拿。杜克校園和城市裡的諸多小社區的有心人士也建立了共助會(Mutual Aid Society),誰有需要,可以匿名張貼。我們家小孩就幫忙整理,捐出了他們已不用的家具、衣物、童書、樂器。

而去年9月,這裡的公立學校也開始發給每個學生網路卡跟Chromebook筆電,要求老師規定的作業必須限制在這台筆電可以做到的範圍內,讓每個人都有學習的工具,達到基本的公平。我想解釋,比起台北,德罕不是很有錢的城市,但市政府和Durham School Board勇敢做了這樣的決定,這當然非常花錢。我在想,台灣的線上教學可能會遇到同樣的困難嗎?可能在美國走過的困難裡,找到一些方法嗎?

這是我希望可以提供給各位的一點心得。

瀏覽次數:36975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喜歡東南亞文化的台灣人,相信關心與自己無關的人,就能和世界發生更深的關係,找到自己的燦爛時光。現為天下雜誌「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曾任台灣立報記者、副總編輯,協助成露茜女士創辦《四方報》、發起「師生手牽手、搖到外婆橋」計畫、創辦「台灣移民工文學獎」、成立「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F24北車地板圖書館,發起「帶一本自己看不懂的書回台灣」運動,串聯多家媒體與社運團體發起「尋找失聯的第二位媽媽計畫」。主持《 大愛電視 》人文講堂、《闖天下》獨立評論podcast,著有《流浪西貢一百天》(二魚文化出版)。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喜歡東南亞文化的台灣人,相信關心與自己無關的人,就能和世界發生更深的關係,找到自己的燦爛時光。現為天下雜誌「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曾任台灣立報記者、副總編輯,協助成露茜女士創辦《四方報》、發起「師生手牽手、搖到外婆橋」計畫、創辦「台灣移民工文學獎」、成立「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F24北車地板圖書館,發起「帶一本自己看不懂的書回台灣」運動,串聯多家媒體與社運團體發起「尋找失聯的第二位媽媽計畫」。主持《 大愛電視 》人文講堂、《闖天下》獨立評論podcast,著有《流浪西貢一百天》(二魚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