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韓國行:焦慮的東亞競合中,我們會不會因此失去自己,變成彼此眼中的「刻板印象」而已?

第一次的韓國行:焦慮的東亞競合中,我們會不會因此失去自己,變成彼此眼中的「刻板印象」而已?
面對許多全球化衍生的現象,中台日韓似乎皆處於一種「既不痛快、卻又無可奈何」的磨合狀態,並且無法停止於繼續密集地進行各種交流與流動。

2018 年度冬季奧林匹克這次在韓國平昌舉行,女友作為一個花式溜冰迷,早在一年前就嚷著:「誰都不能阻止我去看比賽!」我也就乖乖跟著女友去了一趟五天四夜的韓國行。足跡從江南、景福宮、光化門、明洞、市府到江陵。

這是我第一次造訪韓國,這五天,從韓國首都周邊一路走到較鄉下的江陵,雖是「走馬看花」,但仍看到了很多東西,驅使我寫下紀錄:

文前提醒:敘述者(我)對韓國理解之背景說明:

首先,我在此行前對韓國的印象,大概跟大多數的台灣人一樣,一開始都是建立在錯誤的網路謠言或運動競賽「出奧步」上,直到後來知道了台灣媒體所報導「孔子是韓國人之說」、「端午節是韓國起源」這些說法,其實都是很歪曲的訊息;而運動場上的不公平競爭,也不是「韓國專利」之後,對韓國的印象算是「正負歸零」,更不會再無端的「反韓」或「排韓」。

之後,因為工作上的關係,開始接觸到了韓國的一些客戶或業務代表,只覺得韓國人的情感波動相對之下頗大、並且普遍顯得強勢,但是跟中東國家客戶代表相比之下也還好。而雖然沒有看韓劇,但拜近年台灣大大吹起韓國流行文化與影視作品之賜,對韓國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年輕男女很會打扮、頗有美感、音樂和電影做得不錯」,這樣而已。

就這樣,不懂半句韓語、對韓國沒有太多全面性理解與研究的情況下,就開始了我人生第一次的韓國行。旅程之中發生了許多事情,我無法一一細說,因此本文將會分為三個部份來敘述,分別是韓國的「優點、缺點」,以及這些優缺點和中日台之間的比較。

再次強調,這篇文章只是我以一個「對日中台略有研究,但過去多只從大眾媒體、工作上接觸過部分韓國人士、加上第一次親訪韓國」的身份,所分享的觀察。並不是一篇「韓國政經文化觀察分析」深度專業文,但或許可以給和我過去一樣,對韓國好像「有點熟又不曾親訪」的讀者朋友們參考:

一、韓國的「優點」:

1. 「門面」的妝點,用足心力

下了飛機走入仁川國際機場,第一印象就是和台灣的桃園國際機場相比,這個機場真是大!寬闊乾淨的走道、服務完整的各項設施、到每一個職員的服裝儀容都讓人賞心悅目。等我們一路搭巴士進入了江南區以及首爾後,在主要幹道上的市容和大樓,更幾乎每一棟都顯得既新穎又有設計感,沒有台北市(即使是市中心)老舊與嶄新建物並陳、各類商辦大樓與住宅區錯雜林立的混亂感。

2. 對設計和美感的追求

不止於建築和公共空間上,在韓國首都的路上,我所看見的每一個紅男綠女,無論年齡性別,幾乎人人都在妝點自己的外表上用足了心力──他們的穿著,並非是以名牌或奇裝異服堆砌而出的「暴發戶感」,而是很明顯地傳達出對自己的身材、五官、骨架都有深入了解,並且不遺餘力地去追求強化的機會。如今在韓國都市圈的「路人穿搭」,不再是單純複製日本、美國,而是花心力摸索出了自己的路線。

而在韓國的廣告或海報設計方面,也都有相當的水準。這種對美感幾近貪婪的追求,也讓韓國在近年的影視與流行文化上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最重要的是,長久以來謠傳的「南韓人人有整形」,我自己看到的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要不就是「實在厲害到完全看不出來」)。

3. 對家庭和兒少的優遇

這次在韓國,我看到了不少小朋友,從 0 到 14 歲左右的都有,他們幾乎都沒戴眼鏡、活潑好動並且看來健康而自信。也經常在家庭出遊或扶老攜幼的場景,看到小孩子蹦跳吵鬧時,周邊沒有什麼韓國人會發出不悅的嘖嘖聲或怒目而視,家長多半也沒有太放在心上。

而韓國的家庭情感凝聚力似乎也較強,我看到不少小哥哥小姐姐會主動自發的照顧更年幼的弟妹,並且不害羞的表達對他們的關愛。雖然青少年看起來課業壓力也很沉重,但是多半都有適當的興趣和友伴支持,看起來也不至於死氣沉沉或充滿絕望。甚至在我參觀板門店非軍事衝突區時,一群小學生都毫不恐懼地身處前線碉堡,在荷槍實彈的軍人面前歡笑。

4. 直率的情感表達與緊密的關係連結

相較於多數日本人的情感表達隱晦、集體約束力強大;台灣則是常帶著一點「分際難以釐清」的個人/集體主義,韓國人的表達很直率清楚(對待外人尤其如是),說「不」說得毫不客氣,非常勇於表達自己、卻也不致失禮。

在各家不同餐廳裡,我所遇到的「阿珠嬤」(相當於我們慣用的歐巴桑一詞)們,會豪爽而直接地笑我:「怎麼不敢吃辣?」、「把比較貴的野蔘雞湯自己吃沒給女友,會被討厭喔~」這些乾淨俐落的「吐槽」不帶惡意,其實我並不會感到被冒犯。而和幾個年輕男女生一起出遊,我在韓國看到的是他們無論人數多寡、性別或打扮,都有一定的自在與自信,並且對友伴的態度也多半熱絡而自在。

「阿珠嬤」們常不帶惡意的「吐槽」。圖/Takashi Images@Shutterstock

這些我在韓國觀察到的優點,帶給我不少關於美學教育、儀容體態、人際關係的新啟發。但是有陽就有陰,在這些優點的背面,卻也都隱藏著讓人難以忘懷的缺點:

二、韓國的「缺點」:

1. 在門面以外的地方,恣意藏汙納垢

基本上如今韓國大城市的主要大街、大道上,都是乾淨且煥然一新的,但是只要你走入這些光鮮亮麗的大樓腳下夾出的小巷,那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畫面便會映入眼簾──任意棄置在路旁堆積如山的垃圾、在水溝裡堆到滿出來的菸蒂、衣著光鮮的人們沒有任何顧忌地隨地吐痰、酒醉的人們公然嘔吐或路旁小解⋯⋯等等。

而等到一走出這些小巷弄外的大千世界,看來卻又是如此美好──這種強烈對比,讓人很是震驚。而在這些較不起眼的角落裡,貼滿了各種勸導和禁止標語,但韓國人幾乎都還是照做不誤。

2. 過度急躁且缺乏同理心的公眾禮節

我這次在韓國搭了無數次的電梯、手扶梯,排了許多次隊、也推開了無數次的門。無一例外的,進入電梯之後,就站在操作儀表旁邊的人(多半是男人),連按下關門鍵都不願意、遑論協助擁擠電梯之中、其他搭乘者所要去的樓層。而當然,其他乘客也都不願意「屈就」幫忙,大家就這樣自己想辦法。

我有幾次很主動地想要協助按鍵,換來的卻是站在電梯門旁男人,至今仍讓我不明就裡的,極度瞧不起似的冷笑和白眼。

而在搭手扶梯或排隊時被強行插隊,亦是家常便飯。開門後,韓國人幾乎沒有人會輕輕把門帶上、或看一眼後面有沒有人,為他再多開一秒,似乎嫌此很浪費時間。另外我在搭地鐵和火車時,幾乎每幾秒就會聽到列車間鐵門被粗暴甩開、然後隨慣性砰然關上的噪音巨響,大夥似乎也都覺得完全無所謂。

而在熙來攘往的大街上穿梭時,韓國男人基本上都絲毫沒有稍微屈身、縮肩讓路,或輕微擦撞時彼此致意或道歉的習慣──他們就這樣大搖大擺地走著,撞到人後一眼都不看就這樣走過去,有的還會暗咒一聲。(我對這個行為很火大,所以後來索性也就橫著肩膀走路,一副要比汗草就來撞的姿態,從此再也沒有被人撞過。)

而在青瓦臺附近的「北村八景」景點時,在古色古香的坡道民家景點四周,幾乎都貼滿了「請放低音量不要影響到住戶」的標語,但讓我感覺份外「奇妙」的是,韓國家庭公然喧鬧的程度,竟然讓中國遊客都忍不住對他們做出了「噓」聲,與請降低音量的手勢。韓國許多(男性為主的)人,在公共場所的禮貌、態度之「霸氣」,和那過於急躁的性格,讓我著實開了眼界。

3. 拼酒文化,與太過森嚴的階級關係

這次在韓國逗留的五天,分別是週五、六、日、一、二。但無論在哪個城市,在平日或假日,一旦入夜,早早就可以遇到渾身酒氣的人步履蹣跚地出現。而巷弄內的小酒館更絕對座無虛席。

我也觀察到,韓國有類似於台灣的「拚酒文化」,杯子要嘛空、一空馬上補滿的習慣。而在各種酒茶食肆中,也總是看到女性忙著張羅、或是最年輕的男性被呼來喝去的場景。

還看過「帥得人模人樣」的韓國帥哥,拿著筷子指著女友鼻子又嫌又罵、在電車中一群老人圍著一個中年人,腳踩在博愛座的座椅上,一身酒氣的對他高聲喝罵(想來這個中年人是他們群體中年資最淺的)。

甚至是在景福宮附近的李舜臣像附近,我遭遇到韓國的抗議團體(正在為了冬奧閉幕式北韓派出代表為主戰派將軍而不滿,認為應該要將之逮捕判死刑,並訴求朴謹惠無罪)時,我很「不要命地」直接殺入其中看個仔細,發現除了在發言台周邊的年輕群眾,多半紀律森嚴的列隊呼口號之外,後方的抗議群眾其實是相當鬆散的零星散坐閒晃著,無一不是壯高齡者。

看到他們零零碎碎、先是對某人鞠躬哈腰,轉身再一副老大哥的樣子讓另一人對自己鞠躬哈腰,然後吃吃喝喝的樣子,我實在很難不想起我們這裡的某些抗議場子。尤其,最後他們散場時坐著包來的遊覽車吵吵鬧鬧的離開時,實在跟台灣如出一轍。

4. 對弱勢者的不友善

這次在韓國街上,也看到了一些街友、弱勢者。我親眼觀察到不少韓國店家會頗兇悍地驅趕他們不說,警察也會常常對他們不斷驅離。而在車站裡,當我想要掏出韓幣向一位坐在樓梯上的老婆婆,購買一些口香糖的時候,更是直接被各種白眼和不滿的嘖嘖聲洗禮。

我可以理解這樣「席地而坐販賣」可能是不合韓國相關規定的,但是有必要做得這麼絕嗎? 而在冬奧會場,我座位附近有高齡者跌倒,卡在座位和走道的夾縫中時,前後卻也全無人有意伸出援手,待我去把老人家扶起後,周遭反應看起來,也似乎只覺得因視線被擋住而感到不快。

三、詭譎的東亞局勢,焦慮的競合關係──韓國與台灣的「共通之處」

簡述了我在韓國看到的優缺點後,可想而知,韓國當然不會像韓劇那樣完美(恐怕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是)。誠然,任何一個國家中「有好有壞」很正常,但是在我此次韓國行裡所看到的種種「優缺點」中,令我驚訝的是韓國的這些優缺點,許多都與日、中、台有一定的同質性。這究竟表示東亞正在漸漸走向同質、還是會更加「同類相斥」呢?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台日韓四國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歷史情結,同時也是彼此模仿、比較、學習、競爭、結盟、牽制的對手,要定位彼此之間的關係光譜或是存在價值,恐怕都不是能一言帶過的事。

然而,東亞四國所特有的「焦慮」,卻顯得越來越貼近。我作為一位生長在台灣,且對中、日兩國有著特殊情感的個人,以下將就我所觀察到的焦慮共通點略做陳述:

1. 越發惡劣的勞動環境與工時

不論中台日韓,幾乎都有工時過高、勞動環境惡化,以及收益「M 型化」的問題。我這次在韓國看到的每一間店面,幾乎都營業到超過晚間 12 點、站前地下街超過晚間 11 點繼續營業的亦有不少,而在這些店裡服務的韓國勞工,無一不是看起來面有菜色、疲勞耗竭。

我沒有機會問他們「有無加班費」或「薪資是否合理」,但是由韓國的極端長幼制度、缺乏中小企業以及韓國「長輩」看來普遍急躁的性格合理推測,恐怕會拋出「不高興不要做」的老闆只會比台灣多、不會比台灣少。相形之下,台灣與日本的服務業雖然一樣血汗,但是這種囿於長幼尊卑氛圍下敢怒不敢言、再加上社會氛圍爭強好勝不示弱的情形,我想韓國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韓國街道上密度高得驚人的咖啡店與小酒館,可能也正是為了對應這種高壓疲勞,自然產生的供需。

而目前中台日韓,都承擔著沒有衰退空間的經濟成長壓力,可想而知的這四國政府之於「勞權政策」,恐怕都是不太積極作為的。而這一股由社會底層所醞釀的怨怒之氣,也恐成為了這四國最大的未爆彈。

韓國的商店及攤販幾乎都營業到很晚。圖/LeQuangNhut@Shutterstock

2.全球化浪潮下,解構傳統民族國家底蘊的不安

無論中台日韓,目前都已是全球化政經結構中難以抽身的一員。而在全球性流動的資金、人才、政策、趨勢與產業連結下,對於自身既有的文化與習慣,這四國都依序受到了頗大的衝擊,但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榮景。

面對許多全球化衍生的現象,中台日韓似乎皆處於一種「既不痛快、卻又無可奈何」的磨合狀態,並且無法停止於繼續密集地進行各種交流與流動。

例如這次在韓國,看到許多外國觀光客選擇在景福宮附近租用傳統韓服體驗:韓國政府為了獎勵這種推廣傳統文化的行為,大方做出了「只要穿著傳統韓服,在景福宮四景點都免收門票費用」的優惠措施。

但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出現在我眼前:由日本發源的「男娘」(意指男扮女裝)次文化,這一次大舉入侵了景福宮。我看到不少台灣、中國、日本的男遊客身著傳統女裝韓服,興高采烈地拍照巡遊──但韓國旅遊局規定,如果「故意穿著違反生理性別的韓服,一樣要付門票費用。」

當然,這些人還是毫不在乎地付出了雙倍的金額(租服裝+門票)並且興高采烈地拍照遊覽。但我觀察到許多收門票的韓國工作人員和周遭的韓國遊客,對這個現象很顯然地感到非常不高興。然而這「不快」,究竟會逐漸成為「軟化對傳統文化堅持態度」的新浪潮、還是「在商言商私下不爽」的忍耐、或是「將來必定要嚴格禁止」的底線?我相信可能韓國政府、相關單位,自己也還不清楚。

對於民族自尊和民族獨特性,都可說是「高度敏感神經」的中台日韓而言,類似的現象,恐怕會是將來讓所有人頭痛的問題。

3. 邊境、國家領土、民族與自身定位問題

這次韓國行裡,我也看到了韓國對待北韓(朝鮮)、中國與日本這三個鄰國的複雜態度。

普遍而言,韓國民眾雖然情感上傾向於「兩韓統一」(根據當地多次民調,這是較多數的主流意見),但是這個「統一的方式」是要由南韓主導、還是交由聯合國仲裁,則有相當大的分裂。

而對北韓的敵意與美國的介入,韓國內部輿論也有相當大的分歧──將自身視為大陸國家而非半島國家的意識形態,支撐著他們渴望「統一後」與中國、俄羅斯接通鐵路的期待。對於曾經有過殖民歷史負債的日本、及和日本相持不下的「竹島問題」,韓國一方面在公開場合上不斷顯示強硬的姿態,但是在私領域中,韓國的日文普及率及日語的精熟程度之高,卻是比台灣還略勝一籌。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韓國並沒有感覺到他們的英語特別好,甚至可以說不算太好。但是我相當確定,在韓國用日語當作共通語言和韓國人溝通,遠比英語來得好用。而韓國的電視節目、廣告與習慣,至今也依舊可以看出不少「日本風格」──這種潛藏的國族意識流動,頗值得玩味。

而上述種種場景,放在日中台脈絡、中日韓脈絡、台日韓脈絡下檢視,都得以成立不說,最讓這四國感到焦慮的,我想更是各種在公開表述之下、暗自流動的社會情感與「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歷史詮釋。而這些議題在後資本主義社會的環境下,始終是難以解開的一團亂結。

結語:

此次的韓國之行,雖然僅是為期五天的走馬看花,我對韓國的歷史文化背景的理解也不算通透,但還是讓我觀察到了許多有趣的人事物,並成為了一個美好的經驗。

當我從韓國風塵僕僕歸來後,有趣的是自己幾乎沒有任何過去「從海外歸來」的異樣感。從韓國回到台北,基本上無論是習慣或情感,幾乎都可以「無縫接軌」,甚至彷彿自己從沒有踏出國門,只是去了同一個熟悉的國度裡,較遠的地方而已──看到台灣一樣的滿地菸蒂、公然喧嘩、遍地抗議以及當紅的韓系服妝與影視作品滿街竄動,我不知道是該會心一笑,還是感到悵然。唯一讓我感到有一點高興的,恐怕是我那不是太能吃辣的嘴和身子可以得到一些喘息。

置身於亞洲絕佳地理位置的台灣,今天也吵鬧於我在韓國看到差別不大的各種問題與爭議。再度打開臉書惡補了一下台灣近期發生的一些大小事,以及總是不斷被拿出來炒作的「國際化」、「國際觀」一詞,我忽然感到有一些迷惘:

究竟,國際化是「已經發生得徹底」,到我們已身處其中而不自知;還是我們都在一邊高唱著「國際化」的同時,心中真正恐懼的卻是再也不會看見自己真正的樣貌,終至變成活在彼此眼中的一個刻板印象而已?

執行編輯:HUI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 Credit:Noppasin Wongchum@Shutterstock

關聯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