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網路

從網路、AI、3C使用到人際關係,唐鳳的思維便利貼

唐鳳的數位排毒方法,就是盡量不用智慧型手機的觸控螢幕。 唐鳳的數位排毒方法,就是盡量不用智慧型手機的觸控螢幕。 圖片來源:Audrey Tang@flickr (CC BY-NC-ND 2.0),John Yuyi攝

最難自學的能力,是傾聽

我是一個長期自學的人,如果要問我,有哪一種能力是最難自學的?我會說:傾聽的能力。

人文相關的學科,如果只看書可能會看不懂,因為寫書的人,他的人生經驗可能跟你很不相同。所以,唯一可能學習的方式,就是如果別人有感受,而且願意分享時,你認真聽他講。

因為彼此的生命過程如此不同,所以,如果聽到一半,你打斷他,或是還沒聽完時,在心裡就先下了結論,這樣還是沒有用。

在聽任何一個人講話的時候,5分鐘不打斷他,通常可以做到。但是,如果對方講到15分鐘,我們可能已經在腦子裡打斷他了。到40、50分鐘,就會越來越困難。但是,對很多朋友來說,這時候講出來的,才是他真正的個人經驗,才真正開始有同理(empathy)的交流,才真正能換位思考,才能真正進入他的世界。這個要自己學,是不可能的。

但是,要怎麼確保人家願意跟你說話?你聽對方說了15分鐘,花5分鐘跟他確認你聽到了什麼,然後,他才願意講更多,然後你才有機會更改你預設的立場,這是積極聆聽(active listening)的技巧,練習一輩子也練習不完。

每一天多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但是又不要被對方的情緒所攫取,而是在自己心裡面有一塊空間,可以理解到對方所處的狀態,但是除了傾聽之外,也要慢慢回到共好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跟對方分享,然後慢慢應該可以達到一個同理心的狀態。所以對我來說,傾聽或同理心比較像一種討論事情、溝通的習慣,而不是一門技能。

AI時代,會出現永不疲倦的老師

2016年,美國的電腦專家戈爾(Ashok Goel)教授,在一堂有350人選修的碩士線上課程中,讓助教華森(Jill Watson)來幫助學生。這堂課程的學生很用功,幾乎每天在線上會提出約100個問題,所以,以一個學期100天來計算,教授和助教必須回答1萬個問題!其中有很多都是反覆提出的、類似的問題。

然而,不論是在白天還是晚上,不論是在哪一個時區的學生,只要有人對作業線上提問,華森十分勤奮,他都會立刻回應,詳盡解說。到了學期末,學生們才發現,原來華生是戈爾教授團隊訓練出來的AI助教,是一種很能應變的聊天機器人。雖然有點訝異,但學生們很快接受現實,並且還提議要讓華森角逐「年度最佳助教」。

許多老師應該都會同意,在教室裡最珍貴的時刻,是與學生即時交流,互相有所啟發的時候。像華森這樣的AI助教,能夠減低老師處理瑣事的壓力,讓老師們把時間花在更有創造力的事情上面。

AI來了,代表未來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AI是永遠不會累的老師。在AI時代,「科技」不只是讓孩子上幾小時的程式課,更是幫助他們學好科學、藝術和數學的新工具、新方法。我們要慢慢學習「把AI當成生活中的一部分」。

有了AI的協助,未來可以真正進入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不只從小學到大學,都可以與AI一起學習,各個年齡層,包括銀髮族,都可以得到AI的教學協助。雖然課程和師資的需求龐大,但正因為有了AI,才有能力應付如此龐大的學習需求。

更長遠來看,這樣的AI助教可以讓教育的資源更為普及,無遠弗屆,讓學習者能夠以更為個人化的課表來學習,而且更有樂趣。

AI是永遠不會累的老師,我們要慢慢學習「把AI當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圖片來源:Audrey Tang@flickr  (CC BY 2.0),Openbook 閱讀誌,攝影師 KRIS KANG 及洋蔥設計

所謂的自由,就是網路的兩端,可以隨意連結

對我來說,所謂的自由,就是在網路的端點與端點之間,可以隨意連結。也就是說,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的人,想到什麼事,就可以寫一封email給我。如果能促成這種端點對端點的溝通,沒有限制,這就是實踐了「自由」的價值。

這說明了自由不完全是私人的事,也不完全是社會的事。而是展現在任何兩個人,想到同一個價值的時候,可以共同分享,所以,「自由」是人際(interpersonal)之間的事。

另外,因為任何兩端可以隨意連結,在民主社會裡,這樣的連結,可以視為是人權的一部分。意思是,每個人都有權利在網路上充分表達,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運用網路增進自己的生活品質。要任意連結,需要好的網路品質,所以,在台灣,我們的主張是「寬頻即人權」。

現在,如果剝奪一個人使用網路,他的言論、集會結社及基本權利都受到很嚴重的影響,所以,現在的網路自由跟言論自由一樣,是一個民主社會的核心價值。

但是,正因為享有這樣的自由,每個網路使用者都有可能變成傳播資訊的人,對於網路上的言論,更需要具有獨立判斷的能力。在指尖發送訊息的時候,要理解到,同樣的訊息,可能會造成不同的認知背景,或者是不同生命經驗朋友的不同感受,所以在訊息的設定上,盡量也可以有一些比較高的互動性,例如可以邀請對方參與討論,而不是一下子就變成單向霸凌,或者是跟風的情況。

當然,還有「練習在溝通中尋找共同價值」的能力也很重要,而不是否定掉對方的價值,我想,這些都是網路時代很重要的素養。

在網路上保護自己的方法:三國無雙

網路雖然帶來許多方便,但也可能是出現惡意和詐騙的地方,要怎樣才能變成一個有智慧的網路人,保護自己的隱私以及重要的資料?我自己在使用數位工具的時候,有一個祕訣,叫做「三國無雙」。

「三」的意思是,任何重要的資料,要選擇三個不同的地方作為備份。而且,這三個不同的地方,至少要有一個是跟你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所以,我在電腦裡的資料,在雲端也會有個備份,另外,我也會有一個不在辦公室的網路儲存裝置(NAS)。

「國」的意思是,盡可能用跟台灣或理念相近的友好國家的網路設備,來進行工作。如果我的資料跟你的資料連線時,中間不是透過點對點的通訊(就像我的電腦直接連到你的電腦),而是經過一個傳送資訊的伺服器(就像我要經過網路上的另一台電腦才能跟你連線),那麼,我們就要了解這個伺服器位在哪裡?這非常重要。最好這個伺服器是在國內,這樣才不會被惡意的第三方把資料加以變造。

「無」就是無痕瀏覽。參加一個視訊會議時,不論是用Zoom,或者是Webex,或者是其他視訊軟體時,如果只是去當一個來賓,一個訪客,只是偶爾聯絡一次,我的建議就是不要去下載任何軟體,安裝在自己的電腦上,用瀏覽器提供的同樣服務去連線就好。因為這個軟體即使現在看起來沒有資安漏洞,但未來它會有各式各樣的更新,都還是有可能造成你電腦裡面的機密隱私資料,被那些沒有人知道的漏洞0-Days(零時差攻擊)所攻破。

「雙」就是,所有我用到密碼的部分,都盡量用到雙因素確認,就是「靜態密碼以外的認證方式」。例如動態密碼、手機訊息,或是用指紋這種生物辨識。但要記得,如果是指紋,就只能存在自己的設備,而不是上傳到其他地方。

以上這四個原則,至少要有兩個符合,才比較安全。如果沒有,就寧願去找其他的替代品吧。

是我在滑手機,還是手機在滑我?圖片來源:Audrey Tang@flickr (CC BY-NC-ND 2.0)

我不用手指觸碰手機螢幕

如果要問以前的網際網路跟現在有什麼不同?我會說,現在因為有智慧型手機,在實體世界的大家,跟網路社群的互動,有可能過度密切了。

我盡量不用智慧型手機的觸控螢幕。我上班用的是Galaxy Note手機,結果發現自己會一直滑下去,手機好像成了我的一部分,變成是手機在滑我,而不是我在滑手機,後來我改用觸控筆接觸螢幕,才解決這個問題。我下班時用的是Nokia的按鍵手機,用iPad搭配觸控筆看電子書、回覆訊息。

我的經驗是,用觸控筆接觸螢幕比較不容易3C上癮,因為觸控筆是一個工具,並不像手指頭,是身體五感的延伸,所以身體不會覺得手機是身體的一部分,就像幻肢一樣。

現在也有很多人提到,需要數位排毒。我的解方,就是每天都要有離開網路的獨處時間。我醒著的時候,就半小時休息一下。晚上就每天睡8小時,這就是我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

為什麼獨處的時間如此重要?因為這樣才能整理出不受社群影響的看法,以及跟自己相處的方法。獨處時間做些什麼?做什麼都好,就是不要做與人互動的事。有人喜歡聽音樂,有人喜歡慢跑,有人喜歡做菜或閱讀,這樣都很好。

如果是減少了這樣的獨處時間,又常常在網路上,那麼就很可能會上癮。晚上本來可以早點睡,或是早上本來可以多睡一會,但因為滑手機就減少了睡眠的時間。所以,一定要好好維護自己的獨處時間,而且如果有任何成癮的行為,也要趕快警覺到,想出對策。

碰到新朋友,我不會把他們分類

我這輩子幾乎全部的時間都住在台灣,但我有很多國外的朋友,我是用網路取代馬路,用台灣的經驗、故事,跟全世界交朋友。

曾經有一個台灣很有名的電視主持人問我:「你有朋友嗎?」其實,我一直都很喜歡認識新朋友,就算是來自陌生的文化、環境也沒關係。

當我碰到不特定的人時,我也不會把他分類,而是當他分享他的經驗時,我會想有哪些跟我共通的地方。我也發現到,我越是這樣跟他互動,互動的品質就會越好。

朋友間的互動,可以調整到彼此最舒適的狀態。我不會強迫朋友用他不習慣的方式跟我相處。如果他只寫email,那麼寫email就可以跟我相處。如果他只願意講電話,講電話也可以跟我相處。如果他只願意寫共筆,寫共筆也可以跟我相處。

在網路群體中,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用自己的節奏溝通,即使非同步也沒關係,可以用語音或打字,這很照顧到每個人多元的需求。

我把自己看成這個世界的一小塊拼圖,我的朋友們也彷彿是這世界的一小塊拼圖。我對朋友們理解越多,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就越多。


好書推薦:

書名:我的99個私抽屜:唐鳳的AI時代生存心法
作者:丘美珍
出版: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23/03/04

瀏覽次數:5045

獨立評論

每週四,精選觀點直送信箱!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