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然、李志雄 - 內地學生怎樣讀中國歷史(下)|學友智庫

更新時間:15:55 2023-06-20
發佈時間:15:55 2023-06-20

科目是否受歡迎,學生不但看該科是否淺易和有趣,也看該科是否被視為有用和受社會重視。學生一般都期望能在有限的時間學到更多的知識與技能,內地歷史課程走向跨領域與跨學科,相信也是希望學生能學得更多更闊。若中史的設立只求學生上堂聽聽故事、愉愉快快地度過一節課,這很難使學生尊重這科目。不考試不評分的課堂,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要求更大。

新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方面有不少的變化與突破,例如在教學建議上,鼓勵師生「提出探究問題」、「開展史料研習」和「組織歷史論證」;另外,要求在新增設的「跨學科主題研習」以研究性學習(香港一般稱為「專題研習」)的方式進行,以便聚焦於課程目標中5個核心素養的培育,這些都不是一般香港中史課堂常見的教學模式。

綜合而言,內地歷史課程內容具備清晰的結構:以「立足時空,運用史料,認識歷史」為指導原則,學習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人類社會古代、近代和現代的不斷演進內容,過程通過多元自主參與、合作學習及探究策略,配以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尋求「古今貫通、中外關聯」,最終導引學生「形成唯物史觀,涵養家國情懷」的目標。

國民身分認同是價值觀教育的一部分,香港確有需要加強青年學生在這方面的培育。中史教育無疑有助學生培育家國情懷,但從上可見,我們對中史科應該抱持更大的期望。同時,家國情懷的培育也不能只局限於中史科,其他科目與課程、活動與經歷、國家的成就與國際時局的演變,都有助學生認識自我、培養國民身分認同。而教育界同仁也應該重視並採取多元進路的措施,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

至於哪條進路比較有效,以及怎麼樣的中史課程會讓學生更感興趣,教育局實應該進行獨立研究,以數據為基礎,指引未來的發展路向。

電郵:[email protected]


李浩然為學友社主席、立法會議員、課程發展議會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主席;李志雄為前教育局課程發展處總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延伸閱讀:

李浩然、李志雄 - 內地學生怎樣讀中國歷史(中)|學友智庫

李浩然、李志雄 - 內地學生怎樣讀中國歷史(上)|學友智庫

彭樂謙 - 個體自學年代 裝備遙距學習教練能力|學友智庫

彭樂謙 - 教學的「自助餐」與「套餐」|學友智庫

高曉君 - 跨學科協作 製造新鮮感|學友智庫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