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就達 6 億日圓!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的爆紅群眾募資,是怎麼做到的?

一週就達 6 億日圓!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的爆紅群眾募資,是怎麼做到的?

國立科學博物館是日本歷史悠久、規模最大的綜合型科學博物館。

Photo Credit:Danny Ye@Shutterstock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在 8 月 7 日上午,於日本三大募資平台之一的「Readyfor」上,正式發起了募資活動,在短短不到 9 小時的時間內,就募得了超過原本預計的 1 億日圓。讓人不禁好奇,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位於日本東京的國立科學博物館自 1877 年成立至今,擁有將近 150 年的歷史,是日本最大的科學博物館。目前擁有 500 萬件有關自然科學的歷史文物、珍貴標本和研究資料,展示內容從宇宙行星、恐龍化石到日本原生動植物等應有盡有,時常舉辦展覽及活動,是上野公園裡非常熱門的博物館之一。

然而,近年來由於通貨膨脹、物價上漲,以及標本數量持續增加等多重影響,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的營運成本不斷上升,成了每天開館都必須面對的沉重負擔。

此外,日本長期仰賴進口化石燃料,加上俄烏戰爭衝擊,能源價格大幅上升,使得日本政府不得不宣布自 6 月 1 日起調漲電費,幅度最高達到 42%,直接衝擊了用電量極大的博物館產業,對於國立科學博物館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國立科學博物館每年的標本數量不斷增加。圖/Readyfor 官方網站

人可以不吹冷氣,但珍貴標本不行

日本夏天高溫潮濕、冬天乾冷,溫濕度隨著季節變化大,為了妥善保存珍貴稀有的動植物標本,作為「博物館心臟」的典藏庫房必須 24 小時維持一定的溫濕度,來抑制有害的蛀蟲和黴菌滋長,避免標本劣化或受損。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的庫房一景。圖/Readyfor 官方網站

該博物館的典藏數量龐大,除了東京本館之外,還有位在築波市的庫房,使用恆溫恆濕的設備範圍廣,一年需要花費大量的費用。雖然博物館的館員和研究人員已經減少白天使用冷氣機的時間,盡量在辦公室不吹冷氣,也仰賴電價較低的夜間電力。但是考量保存標本及藏品所設定的溫濕度沒有太大改變,所以節約電力的成效還是非常有限。

即便去(2022)年博物館消耗的總電量比前一年低,但受到能源價格上漲的影響,電費還是比過去還多,預計今年的電費會達到 3 億 8,200 多萬日幣(約新臺幣 8,350 萬元),將近 2021 年電費(2 億日幣)的 2 倍。

成本不斷上漲,開館以來的最大挑戰!

不只是電費,原物料價格上漲也讓維護和改善典藏庫房工程、保存標本材料等成本不斷增加,讓博物館大喊吃不消。儘管作為國家級博物館,國立科學博物館不斷向日本政府爭取增加預算的請求,獲得的答案往往都是:國家財政情況也很嚴峻,許多民生、經濟都需要錢,要博物館共體時艱。

國立科學博物館意識到,他們不能再只靠著微薄的博物館收入、消減研究預算、降低標本保存支出等情形來減少開銷。此外,這些降低成本的行為,也會影響民眾的權益和博物館的使命,像是婉拒他人捐贈的珍貴標本等。

為了打破這個僵局,博物館決定發起「開館以來最大的挑戰」──目標 1 億日圓(約新臺幣 2,200 萬元)的群眾募資。

民眾熱情響應,募資超前達標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在 8 月 7 日上午 8 點,於日本三大募資平台之一的「Readyfor」上,正式發起了募資活動,以「守護地球的瑰寶」為口號,號召民眾加入守護 500 萬件標本的行列,一起為國立科學博物館的未來、地球自然的寶藏們努力。

國立科學博物館募資的主視覺。圖/museum_kahaku@Twitter

這個募資活動原本預計最快 7 天達到目標,或是在截止日 11 月 5 日以前達標。不過,令人驚訝的是,貼文一出就獲得了廣大民眾的迴響,在社群媒體 X(前推特)上爆紅,獲得超過 3 萬則的轉發和點讚數,還一度讓募資網頁被擠爆當機!並在短短不到 9 小時的時間內,就募得了超過原本預計的 1 億日圓。

只隔了兩天的 8 月 9 日,更是突破 5 億日圓的募資金額,而且持續增加中,截至今(15)日已募到超過 6.5 億日圓的捐款。除此之外,詢問電話和網路信件持續湧入博物館,讓國立科學博物館又驚又喜,忙著回應民眾加油打氣的訊息,以及不斷增加的課程和回饋品的需求。

許多日本網友也自發性地使用「#地球の宝を守れ」的 Hashtag,分享了自己童年或是與家人去國立科學博物館參觀的點點滴滴,讓許多人看了非常感動,紛紛加入了捐款行列。

募資成功 4 項因素分析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這次的群眾募資案例,可說是相當成功。面對財政困境,博物館不是採取「捐贈型的群眾募資」(Donation-based crowdfunding)方式,尋找願意無償提供資金給博物館的佛心贊助人;而是以「回饋型群眾募資」(Reward-based crowdfunding),推出獨一無二、誠意滿滿又富有教育價值的回饋品。

回饋品包含以館內標本為原型所開發的原創商品。圖/Readyfor 官方網站

筆者認為,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民眾的青睞,並獲得超乎預期的募資成果,主要有以下 4 個原因:

一、博物館具知名度、高度重要性

國立科學博物館作為日本歷史悠久,且規模最大的綜合型科學博物館,它豐富的標本及藏品在自然科學研究上貢獻良多,重要性備受肯定,也讓它擁有較高的知名度,能迅速獲得民眾的信任,同時吸引關注與支持。

二、回饋品內容豪華,搭配媒體推波助瀾

博物館提供多款原創且極具特色的募資回饋品,例如:自然圖鑑、標本模型、隕石飾品、各類手作體驗與自然教育遊程等,甚至是館長、副館長的獨家專屬課程,琳琅滿目的選擇,不只滿足民眾對博物館神秘工作的好奇,還有市面上少見的限量商品,迎合了廣大民眾的喜好,也成為人們捐款的誘因之一。

此外,運用新聞媒體和社群平台進行宣傳,廣泛使用「#守護地球的瑰寶」標語引起關注,使得消息快速傳播,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參與募資活動。

三、民眾感同身受的迫切性,形成共同危機意識

博物館資金不足的困境和原因,例如:電費調漲和物價上漲等因素,讓一般民眾心有戚戚焉,不只能讓民眾馬上感同身受,還有助於同理博物館的迫切性,進一步形成共同的「危機意識」,讓人們迅速行動,支持博物館的募資理念。

四、除了物質獲得之外,還有價值觀的共鳴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以守護地球、自然環境作為核心價值,民眾的捐款不只可以獲得回饋品,還能讓自己感覺參與了「守護地球瑰寶」的重要事件,成為認同博物館價值觀的一份子,這種參與感增加人們捐款的意願。

民眾知道,捐款能獲得「超越金錢以外的意義」,無論是實質層面上讓博物館繼續營運,或是象徵性地將地球寶藏保留給後代,這都使得民眾對募資提案的價值觀產生共鳴與連結,更願意以實際行動支持博物館。

國立科學博物館是上野公園裡非常熱門的博物館之一。圖/na6cevs@Shutterstock

結語

以上這些因素,都促成了這次民眾願意慷慨解囊、支持博物館的原因,提高了大眾對博物館的關注。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這次的群眾募資展現了強大的社會影響力與動員力,凸顯一般民眾對保存博物館藏品的熱情和共識,不僅解決了博物館燃眉之急,也給日本博物館界帶來了正向的鼓舞,更同時喚起社會民眾、政治民代對博物館存在價值的重視。相信能為日本博物館的日後發展與國家政策的變革,帶來一些正面積極的影響與啟發。

執行、核稿編輯:孫雅為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