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獨處──訪楊錫鏘牧師

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 who is the prettiest owl of them all

採訪/林顏寶珠
整理/吳陳妙如

楊錫鏘牧師在其〈獨處的精髓〉一文中提到:「獨處不一定要離開人,也不一定要離開工作;即或我們真的離開了人,離開了工作,也未必是真正的獨處。」就此,《傳書》特別走訪楊牧師,一聽他對獨處的看法。

獨處是認清個人的召命
甚麼是獨處?約翰福音第六章描述耶穌施行五餅二魚的神蹟時,已知道群眾在想甚麼,也直言祂知道要怎樣做,因為祂看到一個「需要」,這是一種使命感。馬可福音第六章更說祂用「有」和「沒有」來作對比:在耶穌眼中,不是羊太「多」,而是群羊「無」牧。耶穌看見人靈魂的匱乏如羊沒有牧人一般,這是祂心裡的負擔,這負擔從內心指陳一個方向,產生推動力,讓祂準確地知道要怎樣做。

獨處,就是重新校正或重拾召命。雖然耶穌如此忙碌,人如此多,處境如此不容易,但祂憐憫人靈魂的負擔,讓祂在面對許多人、許多衝擊時,也不會避開這一切,反而是校正方向,回應召命,起來服侍。

每個人都有召命────神要我們做的事。只是我們會不自覺地摻雜了一些不屬於神的東西,又讓這些東西追趕我們、拉扯我們,例如我們想證明自己有能力等。縱然這種催迫推使人做有益的事,卻是為表現自己,這便是雜質。故此,我們需要校正、認清神給我們的召命。那麼,很多事情的做法就不再一樣了。

真正的工作從來不是為了服侍自己;否則工作只會變成一種催迫、一種重擔。工作是一份使命感、一個召命;我們不是受工作役使的,倒要以召命為服侍的動力。工作是做不完的,能夠停下來不受它支配,才是真正的獨處。這不是技巧,而是一種境界。

獨處是全然放手倚靠神
獨處其中一個精髓是自由────不受人影響,不受資源影響,甚至不受自己影響。

這個自由是指能做到神要我們做的事。以前因被罪惡綑綁、奴役,是做不到的,現在已因耶穌得以自由;以前追隨了世俗潮流,被種種壓力和期望追趕,忽略了真正的負擔,現在是清晰召命,做神要我們做的事。這自由就是心態上的轉變。耶穌帶門徒退到資源缺乏的曠野,不倚靠外來資源,才是真正的獨處,真正的倚靠神。

神交給我們的工作,其實不是我們能做的,這是神的工作。神讓我們看見自己的有限,並非要我們灰心喪膽,而是要我們將自己完全交給祂,全然倚靠祂,經歷祂。我們懷著這樣的心態事奉,才能支取祂的供應和力量,也會同時發現正走在祂的旨意中。當我們遵循神的旨意,神也在我們裡面做完所有工作,包括祂要我們做的。

獨處就是讓我們回到神那裡,重新找回召命,不再憂慮、不再迷惘、沒有壓力,卻能支取神的力量。

獨處是被神的話語陶造
怎樣才能獨處?怎樣才能擺脫人的影響?要藉著神的話語,讓神的話不斷深化我們的生命;愈受神的話薰陶,愈能擺脫人的影響。聖經囑咐我們晝夜思想神的話,讓神的話浸透、陶造我們。如此,我們就能過濾周圍的雜音,分辨出哪些是神的聲音。

「晝夜思想」神的話就是要常常思考聖經,也思想如何應用在自己身上。每天日積月累地讀經和思考,經文便自然進入你的生活處境中;若當中有一些較扎心的經文,似乎是針對現況的,就多去思想。這樣,神的話就自然的在每天陶造我們的生命。

雅各書第一章說,神的話是一面鏡子,能讓我們看見自己的樣貌。經文說要「詳細察看」,「時常如此」。「詳細察看」原文是「彎下腰來」,像要看清楚鏡裡的樣貌般;「時常如此」這個字中,「時常」是一個動詞,是指「停留」。經文的意思是,在神的話語映照出你的樣貌後,要停留下來好好端詳,不斷察看。這就是新舊約聖經中所說「晝夜思想」的意思。神的話語能光照我們,也惟有被神光照後,我們才能準確地看清自己的光景,從而清理內在生命的雜質,校正人生的焦點、負擔,讓神的話成為我們生命的提醒和引導。

獨處的重心是要回歸神面前,回歸祂的話語中,讓神校正我們。

獨處是回到神面前安息
舊約聖經提及的獨處,原文用了「stop」這個字。「Stop」在中文翻譯中有不同意思,例如「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四十六10)其中的「休息」就是「stop」。經文的背境是四面楚歌,面對許多敵人,這個時候要倚靠人還是倚靠神呢?經文說要「stop--停止」,別靠自己做那麼多了,要停下來,要仰望神。仰望神就是不靠自己,先聽神怎麼說,等候神動工,祂要我們怎麼做就怎麼做。

這樣聽來好像甚麼也要停下來,甚麼也不要作,只要「rest」。「Rest」除解作「休息」,也解作「仰望」,意思是「讓神來作」。神在六日創造後,將第七日定為「安息日」,並稱為「聖日」,而「聖」這個字是指「屬於神的」。這個信息很清晰:人必須回到神那裡,才得安息;安息不是屬於人的,是屬於神的。惟有神才能塑造人,使人成長,人不能靠自己;惟有回到神面前安息,回到神那裡,放下一切,讓祂來做才行。

因此,獨處是單單回到神面前,這是一種內在生命的操練。縱使我們在學習獨處時,不能馬上就安靜下來回到神面前,仍須朝著這方向堅持操練。起初,我們可能需要一些外在的幫助,例如定時騰出時間離群退修;待日子有功,就能漸漸操練成為一種心境,儘管在嘈雜的環境裡、在忙碌的工作中、承受壓力的時候,也能進入與神同在的獨處境界。

(楊錫鏘牧師是中國神學研究院榮譽院牧)

圖片:http://bit.ly/1uAg3at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獨處」的文章】

從先知耶利米看如何在獨處中 尋得面對生活處境的力量

Their Combination Is Spectacular _revised

文/羅慶才

現代人作息繁忙,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愈來愈多城市人嚮往寧靜的生活,好能重拾自我,調整生命的優先次序,並且調校方向。於是,習慣了群居,在人潮中往來奔走的城市人,開始重新認識獨處的重要。

離群非獨處
所謂「獨處」,不純粹指離群,離群是消極的逃避,並非獨處真正的目的。在香港這個人煙稠密的都會中,若必須要遠離人群才能獨處的話,相信沒有多少人能享受其中的樂趣。我們需要獨處,是因為我們需要學習面對自己,與自己相處;而與自己相處也不一定需要離群,即使在人群中,我們仍能享受獨處,因為獨處著重的是心靈的質素和境界。

耶利米的獨處經驗
獨處如何幫助我們面對生活各樣處境?相信先知耶利米可作我們的榜樣。

聖經中沒有刻意描繪耶利米是一個喜歡(或習慣)獨處的人,相反,他似乎是一個渴望有正常社交網絡、能在同輩友儕間分享日常生活樂趣的普通男士(參耶十五17,十六2、5、8)。但耶利米書中某些經文,卻在我們的想像中把這位先知塑造成一個獨處沉思的形象,例如他蒙召時所經歷的特殊經驗和異象(參耶一4-10、11-12、13-15)。這些都是耶利米十分個人的經歷,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在獨處中臨到他身上的。

在這些記載了個人經歷的經文中,有幾段是頗為突出的,一般被稱為耶利米的「懺悔錄」(參耶十一8-十二6,十五10-12、15-21,十七14-18,十八18-23,二十7-13),都是發自他內心的呼聲,反映耶利米面對的掙扎和困難。這些經文與其上文有很緊密的連繫,細讀的話便能進入耶利米的生活處境中,「近距離」觀看先知如何宣講所交託給他的信息,也看見他如何因所宣講的信息而被眾人唾棄,並且看見他在個人獨處之中如何得力,繼續逆流而上,踐行蒙召時所領受的使命。

在困境中的力量
其中有一段經文,在筆者心中留下極深刻的印象,也能讓讀者看見獨處為何是屬靈力量的泉源。

耶利米書十二章5節這樣記載:「你與步行的人同跑,尚且覺得累,怎能與馬賽跑呢?你在安全之地尚且會跌倒,在約旦河邊的叢林要怎樣辦呢?」(《和合本修訂版》)從上文的十一章18至22節,我們知道耶利米正經歷人生一大挫折,就是他作先知宣講竟遭鄉中父老離棄,甚至逼害。在這滿有衝突、張力的處境中,耶利米向主禱告(參耶十二1-4),傾吐心中的疑惑和憤怒,所引述的經文,就是在他單獨面對神的時候,從神而來的話語。

經文中呈現兩個對比,就是人與馬的對比和「安全之地」與「約旦河邊的叢林」的對比,兩者都是把較容易的與較困難的事作比較。耶和華為何要向耶利米說這樣的話?用意何在?相信用意之一,就是要鼓勵耶利米,即使在困境中,仍要忠心,不要因眼前的挫折而心生去意。其次,耶和華向耶利米作出挑戰:祂呼召他,不只要他與一般人「同跑」,也不只在「安全之地」行走,而是要他「與馬賽跑」,要他在「約旦河的叢林」這危險滿布之地行走。第三,耶和華的挑戰背後有重大的期望:祂期望耶利米作更大的努力,願意付更大代價,冒更大危險,因為神交託他的,是非一般的任務。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這滿有挑戰的反問句中,蘊含著耶和華的應許:祂已經把能「與馬賽跑」,和能不畏艱辛地在「約旦河邊的叢林」中行走的力量,賜給他了。神讓耶利米獨處,卻沒有讓他孤單!

在獨處中得見亮光
在耶利米必然面對的挑戰和危險中,就是孤獨,因為若是「連你兄弟和你父家都以詭詐待你」(耶十二6)的話,那麼世上就沒有其他人能在你最感需要時給你支持和力量了!換句話說,「強制獨處」將會是耶利米最大的挑戰!

的確,耶利米所面對的並非一般人會面對,所要求的獨處也絕非我們日常的經驗;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在獨特的事例中,卻能更清楚和聚焦地讓我們領悟到獨處如何成為面對生活處境的力量來源。在獨處中,耶利米可以離開一個充滿張力的環境,能夠面對呼召他的主,能夠向祂用最坦白直接的說話表白內心的感受,也能夠讓神的話一針見血地剖開他的掙扎,使他知道撇除了生活中種種交戰後,他生命的主權在誰手中。這豈不是我們尋求獨處的目的嗎?能夠釐清這些重點,豈不是我們在獨處中期望得著的亮光嗎?不錯,獨處不能解決積壓在我們內心的各樣難題,但獨處可以讓我們如耶利米一樣,經過「重新得力」的過程,繼續面對各樣處境。

先知耶利米在一個充滿憂患危險的環境中忠心工作了四十多年(參耶一1-3),期間除了被鄉間父老背棄外,還遭受監獄之苦,被丟棄在一個枯乾的井內、被軟禁、甚至經歷了個人的「被擄」(參耶四十三1-7)。是甚麼力量支撐他在各樣逆境中,仍有能力忠心不移,穩守崗位?我相信,在這些憂患的日子中,上文所引述的經文必定常常出現在他耳邊,而那些今天仍然激勵著我們的話語,必定是他獨自面對神的時候,臨到他耳中的。

獨處、聆聽,就是能力的源頭。

(作者曾任鑽石山浸信會主任牧師)

圖片:http://bit.ly/1AWm4NL

耶穌的獨處榜樣

Mirror Image2

文/譚沛泉

重視獨處的耶穌
耶穌喜愛獨處。在公開傳道工作以先,祂在曠野禱告(參太四1-11);在揀選十二門徒前,整夜獨自祈禱(參路六12);當祂聽到施洗約翰被斬的死訊,傷痛之餘「就上船從那裡獨自退到野地裡去」(太十四13);祂用神蹟餵飽五千人之後,「就獨自上山去禱告」(太十四23)。

為甚麼耶穌如此重視獨處?祂跟我們一樣是為了得到神的引導或向神傾訴苦情而退下獨處嗎?這都可以從上述的經文看出來。但耶穌卻並不單因為「有所求」而退下獨處。從路加福音五章12至16節的記載,我們看不出祂為了「求」甚麼事情而獨處:「有一回,耶穌在一個城裡,有人滿身長了大痲瘋,看見祂,就俯伏在地,求祂說:『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耶穌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大痲瘋立刻就離了他的身。耶穌囑咐他:『你切不可告訴人,只要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又要為你得了潔淨,照摩西所吩咐的獻上禮物,對眾人作證據。』但耶穌的名聲愈發傳揚出去,有極多的人聚集來聽道,也指望醫治他們的病。耶穌卻退到曠野去禱告。」

在獨處中被塑造
耶穌沒有遇到前途問題或傷心的事情。相反,祂在獨處之前醫治了一個患大痲瘋的人(參路五12-14);隨即,「名聲愈發傳揚出去」(路五15);並且「有極多的人聚集來聽道,也指望醫治他們的病」(路五15)。換言之,耶穌當時擁有世人渴望得到的「成功」、「名譽」和「群眾追捧」。但是,祂就在這時候毅然退下。祂並沒有被成功沖昏頭腦,沒有沉醉於名望聲譽,更沒有留戀群眾的追捧。祂的榜樣提醒我們:獨處不僅是為了面對困難,更是為了面對自己。

獨處的操練把耶穌塑造成為一個沉靜、踏實和有深度的事奉者。祂對生活有敏銳的觸覺,認識自己,亦明瞭別人。祂從獨處的安靜中學會說話,因此,祂的言語充滿智慧;祂從獨處的沉思中學會內省,因此,祂知道自己的行動和抉擇的動機,並且勇於為所做的負責任;祂從獨處中學會「靜觀」,因此,祂能以神慈悲的眼光看待萬事萬物和所遇到的每一個人。

每一個願意學習耶穌生活和事奉榜樣的基督徒,也該操練獨處!

(作者是基督教靜觀靈修學會會長)

圖片:Steve Corey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獨處」的文章】

獨處──被遺忘的藝術

IMG_1808.5

文/飲水
圖/PS Leung

我們生活在一個忙碌的時代,忙著趕進度,忙著應酬,忙著送孩子去彈鋼琴、踢足球。我們不僅是時間被佔據,世界的大染缸也不斷地污染我們,使我們在繁忙中迷失自己,與心靈脫節,使我們害怕寂寞,害怕面對孤寂的自我。

獨處是面對真我
獨處,就是赤裸裸地在上帝面前面對真實的自己,很可能叫人不安。就像盧雲所說:「獨處除去了生活中的鷹架--就是那些把我撐高,讓我感到自己很重要的東西。在獨處中,我沒有朋友可以交談,沒有電話,沒有會議讓我處理,沒有電視可欣賞,沒有音樂、書籍或報紙分散我的注意力。我無法把成就、履歷表、財產、或是關係帶進來,我只能『照我本相』,成為上帝面前的一個罪人。」

獨處揭開了所有的面具,面對了真實的自我,讓人們無所遁形。當然,它也可以顯明人內在的豐富。美國的大自然作家梭羅最能享受獨處的樂趣。有人說,聽梭羅與山雀十分鐘的對話,遠比吃一頓滿漢全席還有收穫!

人們總是匆匆忙忙,把生活壓縮得透不過氣來,希望藉此捕捉更多的獎牌。匆忙或許並不會讓我們失去信心,但它讓我們分心、焦慮、失去靈性的敏銳、向試探妥協。難怪心理學家榮格說:「匆忙不是屬於魔鬼,匆忙就是魔鬼。」

對著名神學家奧古斯丁影響最深的聖安東尼,被人稱作「沙漠教父」。他出身富庶,卻盡散家財,賙濟貧窮,退隱於埃及曠野二十年。他復出後充滿智慧,成為許多人的祝福。

獨處是一種態度
人們總是說,我們花不起時間獨處,我們沒有時間默想、反省、禱告和讀經。當然,我們今天不可能隱居獨處,但是,我們也看到,摩西、以利亞、保羅、施洗約翰和主耶穌做出的榜樣--他們都是大忙人,但都懂得從獨處中得力。主耶穌能力的泉源,也是祂從不妥協讓出的,就是祂與父獨處的時間。

獨處,是一門被人遺忘的藝術。我們不是要偶然地慢下來聞聞路旁的花香,也不是安靜下來,只是為了準備講章。我們乃是要有節制地花時間獨處,使我們能清醒地面對心靈的掙扎與吶喊,來校正自己的焦距,來調整自己的視野。

獨處不只需要時間,它更是一種態度,一種從世界中分別出來,甚至疏離自己的激情與雄心的態度。這是許多宗教所追求的。但獨處不是個人的修行,乃是在繁忙中回歸上帝的操練,是除去塵埃,滋潤生命,幫助成長的泉源。

原文刊於《舉目》第11期,文章經編輯刪節。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獨處」的文章】

神聖空間

jesus-light

文/莫非

不知你們是否想過甚麼是神聖的空間(Sacred space)?

自然離不開神、人和一個地方的組合。這應是一個讓人默想創造主的地方。

人類創造神聖空間來敬拜神、榮耀神,是人本質的一部分。不同文化裡都有聖所的建造,奇妙的是,所有神聖空間都脫離不了和藝術嵌合:教堂建築、傢具布置、宗教形象雕刻、彩色玻璃、畫作、肅穆優雅的儀式、詩歌、香味和燈光設計等,勾織出豐富的神聖氛圍。人在其中,用詩歌敬拜,領聖餐交流,並和神聖建立心靈的連結。

獨處安靜的空間
然而,可曾思考過「神聖空間」在我們個人生活裡的重要性?

一位猶太作家Joel Kotkin 在《城市:一部世界歷史》一書中提到,一座城市需要三個條件才能生存:一是提供人身保護安全,二是提供興旺的經濟條件,三就是提供神聖的空間。且說這三者缺一不可。

此處所指的「神聖空間」,顯然不是實用或功利性,提供吃飯、睡覺或娛樂之類;而是指在這空間裡,可認識自我,看清和他人的關係,以及了解神如何在我們生命中和世界上作工。而且神聖空間除了指和信徒共同敬拜的教會聖所,每個人也需要一獨處安靜的個人神聖空間。

聖奧古斯丁說:「我心不安,只有在祢裡面可得安息。」人心會不安,就是因人心深處有個渴望,想要尋找神。然而,「尋找」常要在一安靜、獨處的時空裡,才最容易進入神聖。不論生活有多忙碌,我們都需要有一神聖空間,來到上帝面前得安息,且更新自己的靈。

在這空間裡,可以有些簡單優雅的環境布置,幫助自己凝焦,不受打擾地作些默想和禱告。天主教靜修營地在這方面特別注重,地方不見得大,但庭院有特殊設計,雅緻角落處處:雕像、樹蔭、泉流、花叢和座位。坐下後,眼光所落之處皆悅目,耳邊有時還可聽到鐘聲和水流聲。

學效耶穌退下來
雖然我們常說「境由心生」,基督教信仰也強調只要用心靈和誠實就可敬拜神,形同只要脫掉鞋子之處就是聖地。但人的肉體難免軟弱,環境吵雜常會影響心情。在紛亂中還欲創造獨處的超然狀態,會是一艱鉅挑戰。

耶穌也不隨意接受如此挑戰。祂沒有隨「需要」起舞,每求必應,醫治、趕鬼或教導不停。祂的服侍乃有一韻律,每告一段落,就撤退,作了就退、作了就退… …像潮汐,週而復始。

這和我們對服侍的認知不太一樣。因服侍總給人衝鋒陷陣感,凡事都像要「衝上去」,但是耶穌卻示範了要如何「退下來」。而且,是退到海邊、曠野,或獨自去到山上。大自然顯然是一個無需布置點綴的神聖空間,樹影、花姿或山形、水影,還有風聲、蟲聲、海濤聲,美不勝收。透過這些創造物,我們可來到上帝面前敬拜。

中國人說「沾點地氣」,和大自然氣息相通,對自己的身心靈會是一道健康的滋補。此處絕非形同泛靈式的和「萬物同一靈」,而是透過大自然的創造物來默想後面的創造主。請問你們有多久沒「沾點地氣」了?我們需沾點地氣來和神聖作深度的交流。在生機勃發的春季,盛開結果的夏季,葉落風揚的秋季,或枯枝向天的冬季,皆可讓我們在天地間探身親近神。

沉澱心境進神聖
若無法出遊,也可在案頭插一枝清幽的花,放點讚美詩歌,即成一神聖空間。任何可幫助自己沉澱心境,不成為偶像的,都可作神聖空間裡的媒介。

重點是我們需要神聖空間來平衡自己的心。我的書房面山,坐在其中,四面圍繞我的是書,抬眼望出去就是山谷,吐納的是書香和山氣,堪稱文人的「桃花源」。但因一台書案上的電腦,使得公私空間不分,常常眼神心思都被許多行政事務佔據了。

因此關掉電腦出走,成為一個必要。自己因服侍過於密集,常需「進廠修復」。於是有時和先生牽狗爬我們家後山,翻過山就是公園。春天時,滿園梅林盛開,嫣紅蛋白相間,滿樹滿地的色彩,讓人想到「恩典」。夏天去南加州聖莫尼卡海邊,日暮時分,天地灰藍光暈間,觀看海鳥成群在海浪間忙碌啄食。恩典!

我們也在學習像耶穌,找機會上山和下海。但是,更重要的是每日的靈修時間。在書房裡,一推開椅子,丟下一塊墊子在地上,就是跪下禱告的地方。抬頭望出窗外,高高山頭,真有「耶和華幫助」從那而來的感覺。

書房靠牆有一粉藍色搖椅,大小剛好夾在書架中,那成為我大量閱讀書寫靈修日記的地方。眼前窗口面陽,因此一日之間陽光的不同角度,伴隨我筆在紙上滑移。天地靜好,就是這樣一種感覺。

台灣一所餐廳牆上寫著「簷低不礙雲,窗小能邀月」。誠然,神聖空間大小不拘,只在胸豁是否寬闊,心靈是否誠實,能來到上帝面前,就是神聖。

請問你有一個神聖的空間麼?有這樣一個地方讓你可心無旁騖,只單純來到神面前敬拜、禱告和默想麼?盼望每個人都有一個神聖空間可在靈裡得安息,並重新得力。

(作者是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創辦人)

文章經編輯刪節,原文取自作者博客網站。

按此閱讀更多有關「獨處」的文章】